Chapter 4 生活中的靜心之道(1 / 3)

《道德經》reference_book_ids\":[7217733336632921144,7224048805384031266,6924983412973374478,7225931131646905348,7257088434206936120]}],\"6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start_container_index\":6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quote_content\":\"《風聲鶴唳》reference_book_ids\":[6926346139985873934]}],\"6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9,\"start_container_index\":6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quote_content\":\"《飄》reference_book_ids\":[688561515664297473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0,\"start_container_index\":6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7},\"quote_content\":\"《飄》reference_book_ids\":[688561515664297473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9,\"start_container_index\":6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quote_content\":\"《飄》reference_book_ids\":[688561515664297473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0,\"start_container_index\":6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7},\"quote_content\":\"《飄》reference_book_ids\":[6885615156642974733]}],\"4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9,\"start_container_index\":4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5},\"quote_content\":\"《尚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08547575297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5,\"start_container_index\":4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1},\"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生活像一個搞怪的孩子,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時不時丟塊“石頭”,時不時弄朵“烏雲”,而你卻對他無可奈何,隻得打碎了牙齒往自己肚子裏咽,不過我們還可以將這些“石頭”和“烏雲”拋到視覺以外,在一個安靜的環境裏,將自己心裏麵的委屈盡數驅趕,讓自己的心靈徹底清空。

有時候,人們為了自己的未來,不得不在生活中煎熬掙紮,在艱難中默默向前。過去的苦,現在的累,未來的辛勞,當看到自己身邊的一張張笑臉的時候,身體上的疲憊和心靈上的煎熬都會像三月的積雪一般,被溫暖的陽光消融。

在生活中靜下心來,仔細領悟那些我們忽略的美好,靜下心來,用自己的雙手把心中的夢想一點點帶到現實中來,對那些不屬於我們的就讓它隨緣而去吧,敞開胸懷,隻為等待屬於自己的那份精彩,找到前方的路,潛心向前,走向自己的未來。

17

夢想不應埋於心底而擾亂心神

——實踐:幻想隻會令夢想淪為一場夢

人對未來的幻想,沒有一刻停止,也正是對未來有太多的期許,才有了未來的精彩。幻想如果不結合實踐,隻能成為腦海中的一個泡影,美麗卻虛幻,永遠照不進現實,反而會擾亂自己的心神,使自己不得安寧。大海經過暴風的洗禮才會出現湛藍的顏色,夢想隻有經曆過實踐才會綻放出屬於它的光芒。

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倫布在發現新大陸之後,參加了西班牙的一個歡迎宴會。有一位貴族在宴會上大放厥詞:“發現新的大陸這件事情,誰都可以做到,沒有什麼了不起。”這讓原本熱鬧的宴會氣氛一下子陷入了尷尬,瞬間所有人都安靜了下來。

可是這位貴族似乎沒有意識到現場的尷尬氣氛,繼續口出狂言道:“哥倫布隻不過是乘坐著輪船向西航行,在海洋發現了一塊新的大陸而已,我相信無論是我們之中的任何人,隻要也向著西邊,同樣也可以做到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哥倫布對這位貴族的“高論”沒有發表什麼看法,也沒有反駁,隻是隨手拿起一個熟雞蛋,向著在座的賓客問道:“我們來玩個小遊戲吧,看誰能將這雞蛋用小頭在桌子上立起來。”在座的賓客紛紛嚐試,可是無人能夠成功。

此時這位貴族又質疑道:“讓這圓潤的雞蛋在平滑的桌子上立起來根本是不可能的。”這時隻見哥倫布拿起手中的熟雞蛋,砰的一聲,將小頭磕碎,這顆熟雞蛋便立在了桌子上,在場的人恍然大悟,立刻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剛質疑完哥倫布的那位貴族很不服氣,又說道:“你把雞蛋磕破,當然可以將雞蛋立起來,要是這樣,我也可以做到。”

哥倫布起身環顧了一圈周圍的人,很有風度地輕聲說道:“這世間的事情都很容易,我和你的差別就是我去做了,而你至今沒有。”

歐洲有句諺語:“空有言語沒有行動的人,猶如雜草叢生的花園。”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困難的事情,隻是有的人去做了,而有的人還在那裏觀望,然後大言不慚地說我也可以,卻永遠不會踏出行動的第一步。

從前有兩個和尚,一個富和尚,一個窮和尚,這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你看怎麼樣?”富和尚聽完哈哈一笑說道:“我想去南海已經想了好幾年了,可是旅費一直沒有籌夠,才沒有行動,我都去不成,你怎麼去?”

窮和尚微微一笑:“一雙腿,一個缽盂就足夠了。”說完向富和尚辭行西去。一年後,窮和尚從南海返回,還給富和尚帶來禮物,富和尚看窮和尚真的從南海返回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羞愧難當。

沒有經過思考的實踐是魯莽的,卻是有希望實現的,而沒有實踐的空想隻是虛度光陰,一切都還在起點上。我們都曾有過自己的夢想,可是最終卻將夢想藏在內心深處,成為擾亂自己心神的幻想,所以還是靜下心來進行實踐,讓夢想成為自己行動的動力。

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大家都知道這句話蘊含的道理,可是能夠大步向前讓現實變成夢想的卻少之又少,而喜歡在腦海裏幻想卻不付諸行動的則大有人在。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空想家,空想家們擅長談論渴望、暢想未來、描述現象。可是無論他們描繪得多麼美好,卻隻是鏡花水月,水中樓閣,心底的黃粱一夢而已。對此,他們隻能望而興歎。另外一種是行動者,他們總是利用自己的努力一點一點實現自己的夢想,或許他們無法做到完美無缺,但卻是實實在在地在為夢想努力著。

18

機會和幸運隻會在靜心麵前現身

——平和:寵辱不驚,才能直麵困境,靜待幸運

越是擁有平和心態的人,越是能活得有滋有味。心態平和的人,內心是寧靜的,對於自己經曆的事情看得開,想得明白,麵對困難也能保持寵辱不驚。心思通透的人,念頭也會通達,行事也不會心有掛礙,身心通泰,活得也就更自然灑脫。

薑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薑子牙,出身卑微,前半生在外漂泊不定,生活更是困苦不堪。他雖有淩雲之誌,又飽讀詩書,卻始終未遇明主。當他聽到西伯侯姬昌在廣施仁政,治下百姓個個安居樂業,而且為推翻商紂王的暴政,正求賢若渴時。已經年過七旬的薑子牙便千裏迢迢趕赴西岐。不過他在到達西岐後並沒有迫不及待地毛遂自薦,而是用一種平和的心態整理行裝,在渭水北岸的磻溪住了下來,觀望西伯侯治下的百姓的生活。他發現西伯侯姬昌果然是一位賢明的君王,於是便每日垂釣在渭水之上,靜待明君的到來。

薑尚釣魚和常人不同,平常人釣魚用魚餌勾引魚兒上鉤,可是薑尚的釣鉤卻是直的,而且沒有任何魚餌,這種做法讓經過此地的打柴人武吉看到了,他感覺十分不可思議,便上前詢問薑尚原因:“老人家,像你這種釣魚法,別說三天,一百年也不可能釣上魚來的。”薑尚隻是微微一笑:“薑尚釣魚,願者上鉤,曲中取魚不是大丈夫所為,我寧願直中取,不願曲中求啊,再者我的魚鉤釣的也不是魚,釣的是王與候啊!”

武吉聽完後十分震驚,感歎這老先生不是一般人。回到城裏後,武吉便向自己的夥伴講了薑尚釣魚的事,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傳到了西伯侯姬昌的耳中,便想請薑尚來宮中一敘,看看這個“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老先生有什麼與眾不同。

內心平和的薑太公,對西伯侯差來的人隻是輕笑道:“大魚不上鉤,小蝦小魚別湊熱鬧。”說完便收拾釣竿,回家去了。第二天薑尚依舊在渭水邊釣魚,這次西伯侯令自己的一位大臣前去邀請。依舊得到如此的回答:“大魚不上鉤,小蝦小魚別湊熱鬧。”

西伯侯姬昌終於明白,薑尚這是等著自己親自前去,這時的西岐正是興周伐紂之時,需要一位具有大才之人來輔佐,他也明白年逾古稀的薑尚一定擁有經天緯地之才,所以就齋戒三日,沐浴更衣,親自抬著聘禮來渭水邊上邀請薑尚出山輔佐他。

薑尚果然沒有辜負他的期望,輔佐文王,興邦建國,還全心全意地輔佐周武王姬發滅掉了商紂王,創立了大周王朝,同時自己被封為齊王,實現了一直以來建功立業的願望,被後世所敬仰,薑太公釣魚的典故也一直流傳至今。

有欲而不執著於欲,有求而不拘泥於求,薑太公前半生窮困潦倒,漂泊不定,可是依舊懷揣著一顆平和之心,麵對困境時靜等自己被上天臨幸的一天。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懷揣著建功立業、一展抱負的誌向,麵對西伯侯寵辱不驚,最終獲得了一展才能的機會。

平和就是在經曆過風雨後,不再執著於欲望和執念,將自己的內心從狹義走向廣闊的一種人生境界。至深的平和之境,一定是經過了生死的磨礪,愛恨的考驗,最終讓一切都化作塵土四散而去,隻留下一顆平和中正、寵辱不驚的心。

有這樣一個碌碌無為、窮困潦倒的人,這一天他實在忍受不了現實生活的痛苦,就來到一個懸崖峭壁邊上,準備結束自己悲慘的一生,在死之前,他向著蒼天訴說著自己悲慘的際遇,這讓旁邊的一棵低矮的小樹聽到了,小樹不禁也留下了痛苦的眼淚。

小樹的表現讓這個準備自殺的年輕人有點意外,年輕人問小樹:“我在這裏敘述自己悲慘的過往,你哭泣什麼,你也在為我悲傷嗎?”旁邊的小樹抖了抖留在枝丫上的淚水回答道:“你的一生確實悲慘無比,那你願不願意聽聽我的經曆呢?”

“我生長在土壤貧瘠的懸崖峭壁邊,這裏都是岩石,沒有多少土壤,更沒有充足的水源。由於營養不良,我長得非常醜陋,枝葉伸展不開,整天受著狂風吹襲,生怕有一天被風連根拔起。每天都活在水深火熱當中。”這棵樹說。

正當這個年輕人要說些什麼的時候,又聽著這棵樹說道:“但是我現在卻不想死,也不能死,我是這個懸崖邊上唯一的一棵樹,看到我頭上的那個鳥巢了沒有,那是一對喜鵲在我這裏搭建的,我一旦死去,那對喜鵲就沒有了住所。”

年輕人聽完這棵樹的話,感到十分羞愧,隻見這棵樹再次開口道:“我在這個懸崖峭壁上生長,雖然營養不良可是卻不會被砍伐,我整天被烈風吹襲,但是我同樣也能看得更遠,即使如此,依然有喜鵲願意在我身上做窩,常伴我左右,我現在感覺很幸福。”

擁有一顆平和的心,就是在最艱難的環境下依舊能看到希望的光芒,依然能看到美麗的風景,不會讓絕望占據自己的內心。以一顆平和的心看待世界,我們就能從中獲得快樂,獲得心靈的解脫。在善待他人的時候,我們的內心能獲得無與倫比的平衡,能夠更加清晰地看清自己:麵對自己的缺點,不會自卑;麵對自己的優點,也不會驕傲。

平和是對煩瑣生活的一種安之若素的態度,是對變幻莫測命運的一種泰然鎮定,在這種心態下,靜靜等待屬於自己的機會。在平和的心態下,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都會化作繽紛多彩的彩虹,映照著我們的夢。

19

你煩心的,不過是找不到前進的方向

——潛心:但有潛心,諸事皆備

潛心是一種可以忍受世間一切孤獨的心理狀態,隻為獲得成功時的那一份喜悅。潛心也是一種人生境界,是一種在生活中對待事物發自內心的喜愛,是一種渴望了解全部事物的情感,更是一種癡迷的境界,潛心就是心如止水地在自己的世界中暢想遨遊,對外界一切侵擾自己的東西視而不見。

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王充從小對書籍的喜愛就超過了其他小孩子對玩鬧的喜愛,他喜歡看書,且已經到達了癡迷的境界,別的小孩子在爬樹、捉麻雀時,他卻拿著書本在閱讀、背誦。父親對王充的行為感覺很好奇,於是就問他:“你怎麼不和其他小孩去玩啊?”王充用稚嫩的聲音回答道:“我不喜歡。”王充的父親接著問道:“那你喜歡什麼?”王充認真地回答道:“我喜歡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