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4 生活中的靜心之道(2 / 3)

8歲那年,王充被送進學館,一次,先生在教導《論語》《尚書》時,告訴他們必須學會背誦。在講完之後,先生抽查到王充,王充竟然一字不漏地背誦了下來,這讓先生十分吃驚,便詢問道:“你是如何這麼迅速又準確地背誦下來的?”王充認真地回答道:“在先生講課的時候,先生講到哪裏我就背到哪裏,先生講完了,我也背完了。”

對於學問,王充能靜下心來潛心鑽研,這讓他的學習進度大大超過了同齡人,因此在15歲的時候他就被送進首都洛陽的最高學府——太學。在那裏他遇到了當時的曆史學家班彪,班老師學識淵博,講課時經常引經據典,這極大地引起了王衝的興趣,為了弄清楚班老師授課內容的內涵,他經常暗暗記下班老師推薦的書名,隨後潛心閱讀。除了上課之外,他剩餘的時間基本泡在太學的圖書館內,太學的書很快就被他看完了。

為了滿足自己對閱讀的癡迷之心,他開始將自己的目標放在洛陽城的書店。每天上完早課後,他就跑到書店裏做小工,一有機會,就潛心閱讀書店裏麵的書籍。就這樣,看完一家,看下一家,最後洛陽城的書都被他看了個遍。

人的欲望無窮無盡,能夠潛下心來認真鑽研一件事十分不容易,這不僅需要耐心,還要恒心、決心和毅力,可以說潛心做一件事就像在暗無天日的地下做一隻努力挖洞的鼴鼠,其中的艱辛隻有自己明白。潛心背後是一份責任感,擁有了責任,躁動的心就會慢慢平息,就會為了承擔這份責任靜下心思考未來的路怎麼走,開始對未來有所規劃。

因為發現了青蒿素,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種藥物可以有效地降低瘧疾病人的死亡率。

屠呦呦女士1955年於北京大學畢業後,就被分配到衛計委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藥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從進入研究所至今已有數十個年頭,屠呦呦女士未曾有過離開的念頭,1956年她在國家預防血吸蟲病的狂潮下,對中藥半邊蓮進行了生藥學研究,還完成了比較複雜的中藥銀柴胡的生藥學研究,這兩項研究都被收入到《中藥誌》中。

1959年到1962年,她參加了衛計委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係統地學習了中藥學知識,還專門進入中藥材公司,向老藥工們學習中藥鑒別和炮製技巧,之後,她又參加了國家下達的中藥炮製研究任務,同時還與其他專家共同編撰了《中藥炮製經驗集成》。

1969年近40歲的屠呦呦女士接受了國家下達的預防瘧疾的任務,並擔任研發組組長,開始了對瘧疾這一疾病的攻克,她和課題組成員篩選了2000餘個中藥草的藥方,整理出了640種治療瘧疾的藥方,他們以鼠瘧疾蟲試驗了200多個中草藥,340多種中藥提取物,最終發現了青蒿這一藥物能夠有效地抑製寄生蟲的生長,但還不夠持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屠呦呦又一頭紮進了文獻典籍中潛心查閱關於青蒿的資料,終於在中醫古籍《肘後備集方》中的治療“寒熱諸瘧”的篇章中的“青蒿一握,以水兩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啟發下創建了低沸點溶劑提取法,並利用這種方法在1971年10月4日提取出了能對鼠瘧疾產生100%抑製作用的青蒿乙醚提取物,這是發現青蒿素的最為關鍵的一步。

為了證明這種物質對人體無害,屠呦呦女士和其他兩位研究員親自服用這種物質,最終證明了這種物質的無害性,在海昌的臨床實驗也證明了其藥效遠遠大於氯喹,這一結果在內部會議中一經發表,就引起強烈反響。但是屠呦呦女士並沒有就此停下她的步伐。

屠呦呦女士在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前的40年裏,一直在對青蒿進行研究。40年前的科研環境異常艱苦,要從眾多典籍中查找對應的資料,確立研究方向,這是一個十分浩大的工程。屠呦呦女士和她的研究隊員在一次次失敗後又一次次重新站立起來,確立研究方向後,立馬潛心鑽研,埋頭研究,發現問題後再積極解決問題。在青蒿素的研究方麵,屠呦呦女士抱著精益求精的心態潛心研發,最終在1992年研製出了升級版青蒿素——雙氫青蒿素,這種藥物抗瘧疾的療效較之前的青蒿素提升了十倍。

隻要有肯下功夫挖掘鑽研的決心,那麼你欠缺的就隻是一個方向,隻要確定好一個方向,你就可能獲得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在這個喧鬧的生活中,隻有做到古井無波,靜心、潛心地挖掘自己的潛力,你的人生才會精彩紛呈。

20

心靜如水,故能無憂

——不爭:爭名奪利輸了心境,一切都將是轉頭空

自古以來,為了名譽、權利、金錢、美人爭得頭破血流的事例數不勝數,多少古人為了這些弄得自己傷痕累累、遍體鱗傷、精神憔悴,到頭來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被我們稱為天下第一大貪官的和珅,家中的財富堪比國庫,他擁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身份,可是到頭來卻落得家破人亡、滿門抄斬的下場。

富可敵國的和珅快樂嗎?不見得,他整天忙著阿諛奉承、結黨營私,其實在暗地裏慌亂得很,擔心某一天自己所做的事情被發現,擔心有一天的自己項上人頭落地,可以說,和珅的心從來沒有靜下來過,隻有在死之前,所有的罪孽都公布於眾的時候,和珅的心才得到了真正的安寧,可是一切都來不及了。

對權力、金錢、名譽不要太過看重,讓自己的內心不要因為這些俗物變得沉重不堪。陳寅恪學貫中西,通曉30多種文字,可是對證書卻不甚在乎,他一張文憑都沒有,可是梁啟超卻知曉他的才能,向清華大學校長引薦了他,最終他被破格錄取為大學教授。

陳寅恪和梁啟超之間因為學術問題時常發生摩擦,甚至爭得麵紅耳赤,大打出手。在清華校園裏,他們兩個人之間的仇怨被好事者傳得沸沸揚揚,人盡皆知。

有一天,當梁啟超來到辦公室時,一位同事向他遞過來一份報紙,說道:“您看,陳寅恪又向您開戰了。”原來梁啟超之前寫過一篇文章,他認為陶淵明是因為當時的道德風氣敗壞,自己無力改變,所以才辭官歸隱,至少保持自己的品行和節操不被汙染。

陳寅恪卻認為陶淵明是因為東晉被滅後,自己“恥於侍二主”才歸隱的,梁啟超看過陳寅恪寫的反駁他的文章後,哈哈一笑說道:“看我寫一篇文章和他過過招。”一旁的同事和陳寅恪有恩怨,便在梁啟超的耳邊挑撥離間道:“梁先生,我看這陳寅恪是別有用心啊,用陶淵明的事情含沙射影,說您‘侍二主’呐!”

梁啟超聽完怒喝道:“滾蛋,陳寅恪的性情我清楚得很,不要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陳寅恪知道此事後,對梁啟超的為人更加佩服。他們在學術上爭個高低,可是在生活上卻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這種君子之交和爭與不爭的境界著實令人佩服。

他們都是靜下心來做學問的人,對名利都看得十分淡薄,隻喜歡在學術上爭高下,卻不在生活中爭名奪利。做大事的人就是這樣,通常不會和他人爭名奪利,隻做好自己,踏踏實實地做實事。

林語堂先生在《風聲鶴唳》中曾寫道:“不爭,乃大爭,不爭,則天下人與之不爭。”“不爭”是種由內而外的靜,是一種真正的大智慧。

在美國舉行的一次作者峰會上,許多作者都在誇耀自己的作品:有的炫耀自己的作品受過名人的點評;有的稱讚自己的遣詞造句無比優雅;有的說自己書中的內涵多麼高深;有的說自己的作品獲得過什麼獎項。

可是隻有一位衣著樸素的女士坐在那裏,一句話也不說,隻是靜靜地聽著,不住地點頭,當別人問她的時候,她隻是輕輕地回答:“我隻寫過一本書。”這不禁讓他身邊的作家們得意揚揚,接著問她那本書的名字是什麼。

這位樸素的女士隻回答了一個字:“《飄》。”這讓本來得意揚揚的作家們瞬間沒了笑容,原來這位女士正是瑪格麗特·米切爾女士。她的一生隻出版了《飄》這一本書,可是卻奠定了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瑪格麗特·米切爾女士認真地將自己內心的故事寫出來,並不是為了爭名奪利。

《道德經》有載:“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你不去爭,天下就沒有人和你爭的了。了卻了是非,獲得了心底的安寧,爭之一字讓多少人放不下,到頭來失掉了心境,失掉了時間,失去了本來可以獲得的更多東西,讓他人的是非把自己折磨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所以自古君子就不與人分辨好壞,不和人結黨營私,不在他人身後說壞話,不與人爭是非,不和他人爭名奪利,也不和他人攀比較真。他人說什麼,且聽著,對者入心,不對者,聽後便忘,讓自己的內心永遠保持一份寧靜。

“爭”會輸了自己的那份心境,讓現有的一切都化作轉瞬雲煙;“不爭”才是身在社會這個大染缸中應該保持的一種境界。不爭不是畏畏縮縮,而是用一種更加高明的方式來結束紛爭。做好自己,安定內心,不斷地完善自己,使自己在不爭的情況下,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閑暇時,多閱讀書籍,在書籍中暢遊,領悟世間的真諦,讓自己的內心可以在紛紛擾擾的世界中擁有一絲平靜。想讓自己能隨時隨地保持心靜如水的狀態,可以嚐試一下冥想,在寂靜的環境下,放空大腦,將心中的是是非非拋在腦後,隻注意自己的一呼一吸,讓自己隨著一呼一吸上下波動,感受心髒的跳動,冥想之後,就會發現自己原本浮躁的內心已經靜了下來。

21

成敗隻在選擇與放棄的一念之間

——信念:讓你臨危不亂

哈尼·費雷是一位出色的銀行家,但是他卻放棄了財政部部長這樣重要的官職。20世紀90年代,法國一個出版商別出心裁地出了一本關於哈尼·費雷的自傳,這本書在法國迅速走紅,人們都想了解這個銀行業巨子的成長過程。

因為帶領法國銀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哈尼·費雷難免受到一些人的嫉妒,甚至還有人惡意中傷他。對於這些謠言,哈尼·費雷采取的態度是泰然處之、置之不理。然而,哈尼·費雷的子女們卻不能忍受外人對父親的汙蔑,他們不理解為什麼父親不予以還擊。有一次,哈尼·費雷的兒子對他說:“爸爸,你在銀行工作的時候什麼消息都逃不過你的耳朵,為什麼唯獨聽不見外人誹謗你的話?”

哈尼·費雷哈哈大笑,溫和地說:“如果那些製造謠言的人知道我因此而生氣,那他們就得意死了。對這些謠言最好的回應就是不理不睬。至於其他人願意信什麼就由他們去吧,如果他們真把我看得很高,認為我比總統的權力還大,那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在很多人的眼中,哈尼·費雷總能在銀行界不斷地獲得成功。但是哈尼·費雷認為自己的成功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回憶道:“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也遭遇過挫折,但重要的是我懂得選擇。”其實,就在他成功地打贏一係列“海外戰役”的時候,法國銀行經營卻陷入了困境。隨後的幾年裏,法國銀行的業績出現了明顯的下滑,虧損情況非常嚴重。很多媒體也報道說:“這是法國銀行自創建以來損失最慘重的一年。”隨後的6個月裏,法國銀行的盈利率隻有可憐的1%,而他們的老對手花旗銀行同期的盈利率比他們高10倍以上。

造成這種情況有著多方麵的原因:首先,花旗銀行新任的負責人精明能幹,對花旗銀行進行了許多新的改革;其次,現在銀行業的發展趨勢有利於花旗銀行主營的零售業務以及海外分行業務;再次,哈尼·費雷在接任董事長一職後,對法國銀行進行了徹底的改組,現在還沒有恢複正常的秩序。盡管法國銀行陷入經營困境有諸多原因,但是不明就裏的人們異口同聲地指責哈尼·費雷領導不力,把全部的責任都推到了他的身上。

法國一家雜誌的著名記者在他的專欄裏批評哈尼·費雷:“沒錯,哈尼·費雷十分熟悉法國的銀行業務,而且有著極為豐富的經驗,但問題在於他對法國銀行的經營有些漫不經心。哈尼·費雷時刻關注著世界性的問題,很少把精力放在法國銀行的業務上。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他不可能既擔任對外關係委員會的主席,又抽出精力去處理法國銀行的業務。法國銀行的工作人員普遍情緒低落,然而他們的總裁對這種情況卻置之不理。”

現在,哈尼·費雷不能再對這些指責無動於衷了,他必須采取一些手段改變這種局麵。麵對危機,哈尼·費雷沒有慌張,他依舊像往常一樣鎮定,支持他的是他強烈的信念,他堅信自己不會被困難打倒。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哈尼·費雷表達了自己強烈的自信,他說:“我在法國銀行整整工作了30年,經曆過無數次風險和考驗,我現在充滿了自信,堅信法國銀行會通過這次嚴峻的考驗,也能選擇好法國銀行的命運。”

危機之下,哈尼·費雷覺得他應該換一個行長,找到一個更堅定的助手。這件事實施起來比較困難,現任法國金融學家羅斯已經在這裏工作了20多年,有著相當不錯的口碑,和自己相處得也非常融洽。但問題是要帶領法國銀行走出危機需要一個能強有力地實施改革的人物,而羅斯恰恰不是這種人。哈尼·費雷私下裏向許多人征求過意見,但是大多數人都保持沉默。隻有一位董事大膽地對他說:“保持利率上升是我們的責任,但同時也是你的責任。至於應該怎麼做來拯救這次危機,你有決定的權力。”經過深思熟慮後,哈尼·費雷終於下定決心。哈尼·費雷邀請羅斯來家中做客,在閑談中他暗示銀行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羅斯深知這次危機自己也難辭其咎,於是主動請辭。

第二天早晨,哈尼·費雷在法國銀行召開了新聞發布會。當天法國的各大報社記者都雲集於此,每個人都想知道在這危急時刻哈尼·費雷有什麼辦法能令法國銀行起死回生。哈尼·費雷的助手宣布新聞發布會開始,所有人都不再說話,大堂裏鴉雀無聲,人們都在等待著哈尼·費雷宣布他的改革措施。隻見哈尼·費雷戴上眼鏡,從助手手中接過早已準備好的宣傳稿,表情嚴肅,一字一句地念道:“法國金融學家羅斯先生於昨晚遞交了他的辭職申請,董事會經過認真討論正式批準,決定任命徹爾先生為本行新任行長,即日起正式生效。”話音未落,新聞大廳裏已是一片驚呼,所有記者都沒有想到哈尼·費雷會有如此雷厲風行的手段。法國銀行更換行長的消息很快傳了出去,華爾街頓時亂作一團。新任法國銀行行長徹爾也是一位著名的金融專家,他精力充沛,性格開朗,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會堅決地執行哈尼·費雷的指示。徹爾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說道:“哈尼·費雷是個懂得選擇人才的人,和他合作我將會非常愉快。”

最終,在哈尼·費雷的強硬手腕下法國銀行平安地度過了這次危機。危機之後,哈尼·費雷依舊穩穩當當地坐在董事長的寶座上,行使著他至高無上的權力。哈尼·費雷習慣於藏身幕後,通過手中龐大的銀行網絡,悄無聲息地操縱著世界的經濟。人們常常能感受到他施加的影響,但仔細追尋的時候,卻又不知道這種力量來自何方。

從出生到現在,哈尼·費雷曆經了無數次的考驗。他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離不開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最重要的是能在關鍵時刻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哈尼·費雷是怎樣一個人?這個問題恐怕連他自己也回答不了。

哈尼·費雷有一個美滿的家庭:溫柔賢惠的妻子和6個兒女,他們在一起過著舒適的生活,他還擁有兩樣最重要的東西:金錢與權力。

有一次,兒子理查德問他:“爸爸,每個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秘訣,那麼你到底有什麼秘訣呢?”哈尼·費雷思考了一會,回答道:“我取得成功的秘訣是信念。對你所做的事情始終抱有堅定的信念,相信你的決定是正確的,相信未來掌握在你的手中,而這一切最為關鍵的是要具有選擇人才的特質,隻有這樣,才能為成功帶來動力。”

哈尼·費雷高傲地坐在自己的辦公室裏,手下的人對他畢恭畢敬,他們總感覺這個男人身上有一種說不出的威嚴。盡管隨著時間的流逝,哈尼·費雷的頭發已經變得花白,皺紋也爬上了他的額頭,但他依然像一個年輕人那樣辛勤地工作,他的日程表裏還是像從前一樣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出行計劃和會議安排。對哈尼·費雷來說,有一句話是永遠正確的:如何選擇人才是他成功最關鍵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