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團圓》reference_book_ids\":[7208395253139639333,7194253347036073017]}],\"1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1,\"start_container_index\":1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2},\"quote_content\":\"《一間自己的房間》reference_book_ids\":[7270453999357135872,7262612702302833679,713759895681656731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掌控自我情緒能將不良情緒帶來的傷害降到最低。控製好情緒不僅有利於身心健康,更有助於維護良好的人際氛圍,使自己遠離無謂的煩惱。
生活中,我們除了要去看、去學、去熟悉周圍的種種事物,還應當學會把控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的身心處於最好的狀態,這樣我們才能更加自如地應對遇到的各種問題。
隻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使情緒處於穩定可控的狀態,我們對各種人或事物做出的判斷和認知才會準確。如果說一味地向外界探尋,是極其耗費精力的一件事情,那麼有效地掌控自我情緒,就是為自身能量進行的補充與儲蓄。
當我們能夠自如地把控情緒時,我們對外界信息的掌控和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就會達到一種理想狀態上的平衡,從而為我們自身帶來意想不到的心靈上的舒適,這種舒適的快樂,往往是大於身體久經疲勞之後得到充分休息的快樂的。
1
與其抱怨喧囂,不如心遠喧囂
——寧靜: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長期處於喧囂之中,寧靜就是使人得以整理心緒的鎮靜劑,古時候的喧囂意味著車水馬龍和絡繹不絕,現如今的喧囂意味著燈紅酒綠以及永遠不會沉寂的夜晚,假如說喧囂是一群人的狂歡,那麼遠離喧囂則是獨屬於個人的情緒梳理。
張愛玲少時聰慧,七歲就開始撰寫文章,開啟了邁入文壇的大門。後來,由於戰事原因,她無法出國讀書,隻好在香港大學就讀。畢業以後的張愛玲回到上海,在這座紙醉金迷的城市裏靠寫文章維持生活,後來結識了胡蘭成。這期間她創作了大量小說,成為上海文壇一顆耀眼的明星,而短短幾年的婚姻讓一個才女愛到了塵埃裏,她活得卑微卻又璀璨奪目。與胡蘭成分手後的幾十年,她在美國深居簡出地繼續她的文學創作生涯,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她還翻譯了大量美國文學作品,並創作了《小團圓》(未完成)等作品。因此有人曾這樣評價她:“隻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囂和極度的孤獨。”
當下的人們抱怨世界太過吵鬧,我們在無法安心做事時,不妨學學張愛玲,試著與生活適當地保持距離,留一份屬於自己的清明,這樣就會擁有安靜的生活,就能專心做事。
從繁雜的事物中抬起頭來,給自己一些時間,讓心靈歸於寧靜,便會從中發現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麼。
19世紀末,英國婦女還沒有受教育的權利,而著名女意識流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卻從小就獲得了良好的教育,但這並不意味著距離她並不遙遠的劍橋、牛津就會有她的一席之地,也許就是因為這微妙的距離,她自小就在心中埋下了一顆終身為維護女性權利而奔波的種子。1904年在她寫作生涯開始時,就創作了隨筆《一間自己的房間》,這本書融合了前期學會和女子學院的相關論文,探討女子獲得教育的可能性,並大篇幅介紹了英國文學史上各類女性作家的成就以及這些女性出身的社會情況和受教育情況。最後,她得出的結論是一名女性隻要擁有一筆微薄的經濟收入和一間安靜的小屋,就可以開始自己的寫作生涯。隻要女性們願意從繁重的家務中抬起頭來,去細細地品味自己與世間萬物的關聯,就會使人類的曆史中多出許多擁有女性細膩特質的佳作。
關於她的一生,也正如她理論中所說的那樣,除了少數時間奔波於各地的文藝交流圈外,她本人更多時候還是在安靜的房間中運用細膩的筆觸寫作,她跳出英國等級森嚴的男權主義,去分析美妙的文學世界。
擁有平靜的心境,更有助於對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斷與認識。
一位年輕人將大多數人認為的一係列人生美事,諸如健康、英俊、愛情、智慧、才能、權勢、名譽、財富等詳細地列出了一份清單,交給一位睿智的長者過目,並十分自豪地對長者說道:“這是我能想到的一切願望的總和,如果能夠實現我就別無所求了。”
老人聽後笑了笑,指著名單說:“年輕人,你這張單子列出的內容似乎很齊全,但是你還漏掉了最重要的一項,如果沒有這一項,你得到的其他東西越多,你將會越痛苦。”說著,他將年輕人的整張清單一筆勾銷,在上麵寫下“心靈的寧靜”幾個字,並說道:“這是命運之神賜予她所眷顧的人的禮物,也許有很多人會得到你清單上的這些名氣、財富、美麗等東西,而隻有寧靜的心靈,才是她賜予的最為珍貴的禮物。”
當時年輕人對老人的話感到非常疑惑,多年以後他陸陸續續地完成了清單上的許多夢想,卻並沒有得到想象中的快樂,這時候他才想到老人說的不為世俗所煩擾的那種寧靜的心境。自此之後他在前進的道路上不再患得患失,而是更加心無旁騖地追逐自己內心想要的東西,他的人生也不再為煩惱所牽絆。
一個擁有平靜心靈的人,內心就像一麵澄澈透亮的明鏡,能讓人從中看清自己想要什麼,追求什麼,舍棄什麼。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想要得到真正的安寧,首先讓自己的心不被世俗之事所煩擾。
和許多文人雅士相同,陶淵明也曾想憑借自己的才能做好一方父母官,可惜生不逢時,當時的東晉已成空殼一枚,內藏的多是貪官汙吏,因而陶淵明的願望早早落空,隻留下一句“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驚世名言後歸隱於深山,從此徜徉在詩歌世界,後終成一代文學翹楚。
陶淵明的前半生一直在做官和歸隱中沉浮,可謂一波三折,但是這並沒有影響他對清明廉潔生活的向往,他最終選擇遠離肮髒喧囂的官場將自己的愛國愛鄉情懷寄托在田園之中。
當一個人過度留戀世俗的繁華,就會喪失分辨自己何去何從的能力;而過於碌碌無為,則會讓自己的心態變得格外煩躁慵懶。當你擁有一份平靜的心境,時而將萬物與自我融合為一體,時而清晰地隔離開時,心與世俗之間就會得到一種平衡。
相比對外界事物進行無休止的探尋,我們尋求心靈的寧靜與美好則是建立在對已有事物的重新認知與審視之上,因此也與通過對其他事物不斷探索後才會擁有的片刻喜悅不同,當一個人越重視自己內心是否真的處於寧靜時,他的整個身心就會越容易得到由內及外的舒適。
誇父明白自己最大的願望是讓太陽多停留在人間一會兒,所以即便冒著被烈日炙烤而死的危險,他也心甘情願地追逐太陽;李白雖有出口成章之才,卻因為不認同那些世俗與不堪,遂舍棄錦衣玉食的生活,在青山綠水間做回了真正的自己。
我們想要在心靈上獲得真正的寧靜,就需將自己的內心充實起來,而社會上有太多的人之所以內心無法安定下來,總以世人眼中的名利來衡量自我,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內心是空虛的。
如果說能為我們身體提供能量的是果蔬糧食,那麼能給我們心靈補充能量的方式則是讓自己從平日的繁忙中抬起頭來,去仰望一下湛藍的天空,於天地之間進行一場別開生麵的體驗,於書海之中進行一場發人深省的思索。倘若這時候的你能靜下心來去享受這一切,那麼你將會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充實與愉悅。
想要得到這種心境,並非需要你完全遠離塵世的喧囂,而是要你學會適時地在自己的心中與外界築造一道籬笆,試著與世俗之間保持一種不遠不近的距離,用這道籬笆圍繞出一種自然的寧靜與和諧的美,這個世界也會在一瞬間變得無比可愛起來。
2
焦慮是有些人的動力,也是有些人的迷宮
——冷靜:冷靜麵對一切,不驚慌,不憂慮
適度的焦慮有利於克服惰性,提高人們自身的積極性,但凡事往往過猶不及,在生活中更多的人總是習慣性地為以後的事憂慮不安,但眼下又不知如何去做,從而整日憂心忡忡、悶悶不樂。
一天早晨有人見死神收拾好行囊向一座城市走去,就走上前去問道:“請問您要去做什麼?”死神想都沒想脫口而出道:“我要去取100個人的性命。”這個人聽後大叫說:“太可怕了!”死神聽到他的反應後,非常無奈地說:“沒辦法,我必須這麼做。”這個人得到死神的確切答複後,立刻跑去城裏告訴人們死神就要到來的消息。這個人在晚上回家時又遇見了死神,不由得質問:“您今早告訴我的是帶走100個人,為什麼最後死掉的是1000個人呢?”
死神回答說:“我的確是帶走了100個人,而剩下的那些人是因為過於焦慮死去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心中的焦慮實際上是我們對自己的不可控和對未知事物產生的恐懼而導致的,當麵對自己不能預知的事物時,很多人就容易產生悲觀情緒,陷入過度焦慮與不安中,以至於因此喪命。
撒哈拉大沙漠中有一種叫沙鼠的灰色老鼠,每逢旱季,它們就開始在洞中儲存草根以備過冬,這時候每隻沙鼠都會到處奔忙。它們從早忙到晚,每天總要將自己折騰到筋疲力竭才肯罷休,這種為自己的日後生活早做打算的心態並沒有什麼錯,可是奇怪的是,當這些沙鼠已經完成當季足以過冬的儲存量後,仍舊在一刻不停地拚命尋找草根儲藏,為了方便搬運,還一定要將草根咬斷。在這個過程中,它們隻有一直不停地搬運糧草,心中才會覺得踏實,否則就會一直急躁地叫個不停。實際上一隻沙鼠在旱季來臨之前隻要儲存2千克草根就足以順利過冬,而這些沙鼠卻因過度擔憂,每年旱季總要搬回十幾千克草根才會使其焦慮完全消失。這些吃不掉的草根來年在洞中腐爛後,沙鼠還要投入大量精力將其清理出洞。
因為沙鼠本身比小白鼠體型大,且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實驗藥物特性,有不少醫學人員曾提議用沙鼠來代替小白鼠做醫學實驗。但是相關人員發現隻要把沙鼠放進籠子,它們就開始焦慮不安起來,盡管它們在籠子裏不愁吃喝,卻總是在尋找草根。當這些草根不小心掉到籠子外麵時,他們也總是想辦法爬出籠子,將草根再叼進籠子,而那些被強製關進籠子中過著豐衣足食生活的沙鼠,由於過於焦慮很快就死掉了。基於沙鼠的這種特性,人們隻好繼續選擇使用小白鼠做醫學實驗。
沙鼠的這一行為是由本身的遺傳基因所致,沙鼠近似本能反應的擔心使它們總是忙於勞作,雖然這些勞作毫無意義,它們的一生卻注定要為此焦躁不安。然而仔細思考一番就會發現,這些沙鼠很像我們中的一些常常為久遠的未來不斷瞎擔心、做無用功的人們,他們總是在為一些將到未到的事情不斷投入精力,從而產生過多焦慮情緒,一不小心將自己帶入歧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