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教孩子學會欣賞他人
在班級中,有著許多優秀的同學,孩子也會感到羨慕,甚至是嫉妒,因為感覺別人的優秀暴露出自己的缺點。因此,父母既要鼓勵孩子勇敢地表現自己,同時,也要教孩子學會欣賞他人的長處,肯定他人的優點。即便孩子與同學有了意見上的分歧,父母也要引導孩子認可每個人的個性是不一樣的,自然想法也就是不一樣的,學會認可別人的意見與想法,寬容對待所在班級集體的同學。
冷漠,孩子不懂感恩
一位心理醫生曾認為,治療對人際關係有障礙的心理病患,最好的藥方就是教會他如何感恩。教育孩子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呢?是讓孩子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生活,懷著感激的心情去學習,感恩成為了他學習的動力,因而他的心裏充滿了愛和溫暖,也使自己成為人見人愛的孩子。
對於正在成長路上的孩子,他需要一顆感恩的心,父母不要讓孩子認為什麼都是別人應該做的,而是教育孩子理解父母或理解他人,以一種感恩的心態來麵對父母,對待他人。這時候,父母就猶如孩子的一麵鏡子,自身應該在孩子麵前做好榜樣。
小雯是爸爸媽媽抱回來養的,養父養母還有一個哥哥。小雯是家裏的小公主,盡管家庭環境不是特別好,但爸爸媽媽總是盡可能滿足她的要求,她在家裏可以單獨用沐浴露、洗發水,單獨吃比較好吃的東西。但是小雯還是無法滿足,每天跟哥哥抱怨住的比別人差,吃的沒有別人好。
有時哥哥一生氣就對小雯說:“那你回去你親生的爸爸媽媽那裏吧。”這時小雯總是霸道地說:“我才不要回去那個鬼地方呢,我們家窮得要死。”無止境的索取,不懂感恩的小雯讓爸爸媽媽感到十分痛苦和無奈。
如果一個孩子連最起碼的感恩都不懂得,你會指望他去愛誰呢?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就在寵愛中長大,他一個人得到了家人的所有關愛。這時候,如果父母不教導孩子學會感恩,那麼時間長了,在孩子心裏就會形成這樣一種觀點:自己接受多少都是應該的。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就會表現出缺乏愛心,成為人們唯恐避之不及的人。“感恩教育”的缺失是多方麵的,作為家庭教育的施行者父母也有一定的責任,現在的父母過多地注重孩子的學習,而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品質,孩子就會因為縱容而變得越來越任性。
小貼士
1.對孩子不要事事包辦代替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學會了做很多事情,也可以獨立地完成一些事情,這本來是一種很好的習慣。一旦父母對孩子保護太多,幹預孩子太多,為孩子打理了一切事務,那麼孩子就會漸漸習慣父母的包辦代替,甚至認為父母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時間長了,孩子就很難再感謝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了。所以,對孩子,父母不要事事包辦代替,不要為孩子打理一切事務,學會讓孩子獨立去做一些事情,一方麵鍛煉他的獨立生活能力,另一方麵教導孩子學會感恩。
2.不要有求必應,更不要無求先應
麵對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應該首先考慮是否合理,如果是不合理的就要堅決地拒絕,並告訴孩子哪裏不合理,不要對孩子有求必應,而是應該讓孩子自己去爭取所需要的東西。當孩子通過了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所需的時候,他就懂得了珍惜,也明白了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有的父母給孩子提供很豐富的物質條件,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這一切來得太容易了,甚至認為他本來就應該擁有的,於是不懂得珍惜。
3.為孩子做好榜樣
身教的力量遠遠大於言教,父母在麵對自己的父母,要表現出尊敬和孝順,感謝父輩的養育之恩。家裏有好吃的要先給老人吃,逢年過節要給老人送禮物,如果老人離得比較遠,也要經常打電話。這時候,不僅僅讓孩子看到父母對自己有愛,對長輩一樣有愛,也經常告訴孩子,要關心和孝順長輩,孩子雖然還小,但長期的耳濡目染,也會在他那幼小的心靈裏撒下感恩的種子。
4.不要過多地談論自己的苦惱
許多父母常常會在孩子麵前說:“爸爸媽媽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啊!”這從表麵上看是希望通過訴苦這樣的方式來強化父母付出比較多,其實卻恰恰相反,這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負擔,它暗示了“我付出這麼多給你,你要償還”,這樣教育下的孩子隻會用“形式對形式”來感恩。所以,父母在向孩子灌輸“感恩教育”的時候,要適當地談論自己的苦惱,而不是過多地談論,這樣就會使“感恩”變了味道。
家庭社交,孩子的啟蒙課堂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同樣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後,將它們分開煮,其味道是不一樣的。這就是著名的泡菜效應,通過這樣原理,我們可以知道,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裏,由於長期的耳濡目染,其性格、氣質、素質和思維的方式等方麵都會有明顯的差別,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泡菜效應,直接揭示了環境對人的成長的重要性。假如家裏各成員相處十分融洽,那自然會給孩子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周末,一家人在家裏玩五子棋,孩子興奮地與媽媽拉開了遊戲的序幕,爸爸則在旁邊做裁判。一個回合下來,孩子玩輸了,但他並不服氣,嚷著:“再殺一盤。”媽媽笑著答應,兩人又來了一個回合,孩子還是輸了,這下他不依了,在地上耍起了小性子,嘴裏還哭嚷著:“媽媽,你比我大那麼多,都不讓著我,我不跟你玩了。”“罰寶貝一張黃牌,下場。”裁判爸爸開口了,把媽媽也逗笑了。孩子叫嚷得更厲害了,爸爸和媽媽開始玩了,兩個人都不理他。孩子見沒有人理他,他也就坐了起來,嘟著小嘴。
每一個家庭都是社會的一個細胞,紛繁複雜的社會就是由一個個家庭組成的,因而家庭也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在這個小社會裏,父母就可以逐步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但是,許多父母卻忽視了這樣一個良好的環境,大多數孩子在家裏是獨生子,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凡事都順著自己,他們也沒有主動與人示好的想法,但家庭以外的小朋友卻不是這麼想的,於是,出了家庭之外,孩子就成為了被冷落的對象。父母都有與孩子玩遊戲的經曆,通常情況下,父母都會故意輸給孩子,這讓孩子覺得自己始終享受著勝利的優勢位置,其實,這也是很不利於孩子正常社交的,因為社交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
總而言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態度以及教育方式,培養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因此,父母不應該忽視家庭這個良好的環境,鍛煉孩子的社交能力,就從家庭這個小社會開始吧。
小貼士
1.培養孩子積極主動的交往態度
孩子的交往態度直接影響其交往能力的發展,這就需要父母給予孩子一個充滿愛的溫暖家庭。在家裏,父母要經常與孩子一起遊戲、玩耍,在這樣一個充滿著快樂與笑聲的家裏,孩子從小就會有一種喜歡與人交往的態度,即便是孩子在交往中遭遇了挫折,他也能很快地愈合。所以,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營造一個充滿溫暖與愛的家庭環境是很有必要的。另外,父母應該不局限於自己的家裏,還可以帶著孩子探親訪友,擴大其交際麵,讓孩子有機會把交際應用於實際,並體驗交往的樂趣。
2.讓孩子掌握交往規則和技巧
父母與孩子也是一種人際交往,這時候,父母不要處處讓著孩子,以孩子為中心,這樣就很容易讓孩子養成乖張古怪的性格,凡事都得依自己的個性,這樣一種性格是難以與他人順利交往的。在與孩子的交往中,父母要引導孩子懂禮貌、會合作、喜分享,這樣守規則的孩子往往很受同伴的歡迎。比如,父母與孩子玩遊戲的時候,要保持平等的原則,不要故意輸給孩子;觀點不一致的時候,也要互相商量;玩遊戲的時候,要遵守遊戲規則;輸了不要耍賴;想和別人一起玩的時候,需要禮貌地提出要求。
3.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人際交往需要一定的語言溝通,這就需要孩子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孩子八九歲時是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父母要多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語言理解能力與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可以讓孩子多看課外書,多自己編故事,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對於一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孩子,父母要花大量的時間與孩子交談,為孩子豐富語言表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