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社交行為,讓孩子成為社交達人(1 / 3)

社交並不是成人才有的一種活動,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同樣需要與同齡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學習,他們有屬於自己的社交互動。事實上,孩子往往在他們出生不久後就開始慢慢展現出社交能力了。當孩子開始顯露他們的社交能力時,父母就需要關注這一能力的培養了。

自私,孩子不願分享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常常是“小氣鬼”,想從他們的手裏要一點東西,是很困難的。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形成並發展,出現了第一反抗期。他們根本不會聽父母的話,總是與父母對著幹。在他們頭腦中有了“我”“我的”這一類概念,父母越是讓他給別人,或別人越是要,孩子就是越不肯給,他似乎在證明自己的力量。

孩子開始有了以玩具為媒介進行遊戲的興趣,他們開始有了借別人的玩具玩或把玩具借給別人的欲念,因為他們喜歡和朋友共同遊戲。這時父母要重視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克服孩子的利己主義,培養孩子同情和關心別人的高尚情操。

媽媽發現,孩子娜娜不知道什麼時候變得自私起來。小朋友找她借玩具,她擺擺小手說:“不借,借給你,我就沒得玩了。”她手裏拿著好吃的東西,爸爸媽媽開口向她要,她藏得緊緊的:“不給不給,給了我就沒了。”

認識娜娜爸媽的人都說這對夫妻非常豪爽,盡管家裏條件很一般,但別人有困難,他們還是會熱心幫忙。正因為這樣,他們覺得欠孩子太多。每一次家裏買好吃的,從來都舍不得自己吃,全部留給孩子。有一次家裏做了孩子最喜歡吃的糖醋排骨,由於做得多,爸爸媽媽也沒顧忌,當他們剛要伸筷子夾菜時,那碗排骨就被寶貝孩子拿到了自己麵前:“這是我的,你們不能吃。”看到孩子竟這樣自私,娜娜爸媽感到很難過。

在一份調查中證實近年來有36%的孩子滋長了不尊重別人、不關心別人的自私心理,70%的孩子慢慢變得任性。這種情況的出現,大多是因為孩子在家庭中受幾代人的寵愛、保護的結果。每個人都關心孩子,於是便讓孩子產生一種理所當然的至高無上的心理。現代社會,孩子已經不自覺地成了家庭的“小皇帝”,時間長了,便形成了自私的性格。這就提醒父母,在把希望和愛傾注於孩子身上的同時,需要防止孩子滋長自私心理。

小貼士

1.讓孩子明白對親人的愛有所回報

父母要讓孩子感到自己生活在母愛、父愛或其他愛之中並應對親人有所“回報”。實際上,孩子會主動回報愛他們的人的,比如願意送給他們好東西,願意為他們做事。但是,父母卻不珍惜孩子這份可貴的情感,出於好心,不忍要孩子的心愛之物,舍不得孩子去做事。時間長了,孩子這份可貴的情感被磨滅了,這時父母才感歎“孩子太自私”,為時已晚。

2.引導孩子關心別人

父母自己先要是一個待人熱情、關心別人、不自私的人,這樣才會在孩子麵前有說服力。家庭成員之間,互相體貼、照顧,隨時隨地噓寒問暖,從語言到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懷。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孩子從小學會察言觀色,看到別人感情變化,想到別人的心理和願望,從而願意做出讓步,或者去幫助別人。比如孩子在看電視,爺爺打盹了,媽媽不妨引導孩子“看看爺爺怎麼了?爺爺是不是困了,他要睡覺了,怎麼辦呢?”讓孩子意識到應關電視,讓爺爺好好睡覺。

3.讓孩子懂得分享

父母在家庭中應製定規矩:有好吃的東西,大家都應該吃。即便是單獨給孩子吃的東西,也要求他給大人吃一點。父母在這時可不要推辭或假裝吃,時間長了,孩子會覺得隻有他自己應該吃,給父母不過是裝裝樣子,或好玩,一旦父母真的吃了,孩子就會大哭。這樣一來孩子暴露了他的自私心理,也暴露了家庭中不良習慣帶來的影響。

4.不要一切都順從孩子

孩子處於從本能走向自覺的階段,是人的心理和性格開始萌芽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為孩子創造一種良好的教育環境,對孩子今後的心理和性格的造就,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有的父母麵對家中的小皇帝發脾氣,不論要求是否合理,一切都順從孩子。孩子要吃什麼,父母就做什麼,孩子要什麼,父母就買什麼。在父母的百般嗬護下,孩子的自我意識增強,家中一切都必須以他的情緒變化和要求為中心,假如達不到要求,就發脾氣,這就是滋長孩子自私觀念的溫床。

5.給孩子出“難題”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父母可以出難題,比如“隻有一個蘋果,應該怎麼辦?”“水果有大有小,應該怎麼辦?”“其他小朋友要借用你心愛的東西,怎麼辦?”等等,父母在引導孩子解決這些難題的時候,不要以壓製手段破壞了他的情緒,使他產生對抗心理,也不要放任自流,隨便他怎麼樣。而是順其自然,孩子處理得好,父母應及時表揚、鼓勵;若處理不當,父母應該指導,事後與他耐心地談一談:為什麼不能這樣而要那樣,為什麼這樣做不對?讓孩子知道尊老愛幼,懂得關心別人。

6.精神獎勵

許多教育家研究證明:精神鼓勵的作用要比物質獎勵大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原因就是精神鼓勵能避免一些物質獎勵帶來的弊病。父母對孩子能關心別人,有好東西讓大家分享,或做出一定犧牲的舉動時,要給予肯定、讚許,但不要大驚小怪地予以獎賞。不恰當的物質獎勵不利於培養他無私的品格,反而會讓孩子為了追求獎賞而去做事,一旦一次沒有給獎,下次孩子可能就不做了,這樣,反而滋生了幼兒的利己主義。

讓孩子學會團結

無論是在家庭的小集體裏,還是在學校,或者社會這樣的大集體裏,父母都應該教會孩子懂得團結,並學會從團結中獲得力量。團結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讓孩子們學會處理與同學之間的關係,以友好的態度去擁抱隊員,更讓孩子懂得如何與人相處。有的孩子習慣在家裏以自我為中心,到了學校這樣的大集體裏,他就會處處不樂意,與同學相處不好,遊戲、活動、競賽,他也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參加。實際上,孩子的交往能力已經受到了阻礙,這時候,父母要教會孩子學會團結,讓孩子明白隻有團結才能把事情做好,隻有團結才能讓集體充滿溫暖與快樂。

班裏組織了籃球隊,個子較矮的兒子成為了後衛,天天訓練回來都是一臉神采,忍不住在爸爸媽媽麵前誇耀班裏的籃球隊。可是,有一次兒子回家卻愁眉苦臉的,一點精神也沒有,“寶貝,你們班的籃球隊解散了嗎?爸爸還想去看看你們的第一次球賽呢。”爸爸好奇地問道,兒子搖搖頭,不過,從表情上看兒子有點傷心難過。

媽媽特意打電話問了老師,原來孩子在訓練過程中與中鋒隊員發生了不快,這些天兒子正鬧著要退出籃球隊呢。哦,原來這孩子與同學鬧矛盾了,小性子脾氣又上來了。

教會孩子學會團結,就是幫助孩子在團隊裏立足,最關鍵的是讓孩子除了表現自己,還需要有一顆成人之美的心,繼而才能和諧處理隊員之間的關係。這一些都需要父母有意識地去培養,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要給孩子多一些鍛煉的空間,讓孩子學會體貼別人,學會寬容待人。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是有自己個性的,對事情也各有不同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別人與自己一樣,讓孩子學會欣賞別人、肯定別人。

小貼士

1.在家庭中滲透團結的意識

家庭也是一個小集體,若父母參加類似家庭的活動,不妨帶著孩子也一起參加,不要因為孩子小而拒絕他參與大人的活動。比如,父母在外出遊玩或拜訪親友時可以帶上孩子,這會讓孩子產生一種集體感,體會到與家人在一起的快樂。父母也可以邀請同齡的爸爸媽媽參加類似家庭聚會,通過參加家庭遊戲,讓孩子體會到團結的力量。

2.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在學校有許多課外活動,即使在假期也會有夏令營之類的活動,這時候父母都要積極地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讓孩子在與同齡孩子的相處中,感受團結的幸福與快樂。如果孩子在相處過程中耍了小脾氣,遠離了集體,這讓他嚐到了不團結相處的失落感。父母不要太過於擔心孩子,也不要製止他與同齡夥伴的來往,如果你一味地要求孩子待在家裏,這也讓孩子失去了與他人相處的機會。

3.引導孩子與同學和睦相處

在學校每個班級都是一個集體,有時候,孩子會抱怨“某某同學不好相處”,這時候,父母要正麵引導孩子,讓孩子明白他所學習的環境就是一個集體,讓孩子學會與同學和睦相處,繼而團結同學,增強班級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