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教育孩子以誠待人
父母也有一定的缺點,有的父母羞於在孩子麵前暴露自己的缺點,覺得那是很難為情的事情。其實,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告訴孩子自己的缺點,讓孩子學會保持寬容的態度,更懂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道理。
孩子不懂拒絕,活得太糾結
美國幽默作家比林認為,一生中的麻煩有一半是由於太快說“是”,太慢說“不”造成的。即便連成年人也會抱怨說:平生最怕的事情就是拒絕別人。更何況是孩子呢?他們往往出於麵子和怕得罪人的心理,在別人提出一些要求或者請求幫助的時候,即便自己很忙,也勉為其難,那個“不”字難以說出口。
父母告訴孩子要熱情善良、大度禮讓、樂於助人,這樣的教育是正確的。但是,孩子的問題在於,父母隻重視了道德教育,卻忽略了孩子的社會化教育。社會化教育的缺失讓孩子在與人交往時顯得心智不成熟。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脫離社會而獨自生活。假如孩子不懂得果斷做決定、不懂得巧妙拒絕別人的不合理的要求,如何適時地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那麼,孩子在整個社交活動中隻會感覺到很累。
一位爸爸一直很擔心兒子的社交問題,兒子一向很聽話,從來沒讓大人著急過,但是,後來爸爸發現兒子做事優柔寡斷、不懂得拒絕別人,常常搞得自己很苦惱。有一次,兒子透露說,班裏有一個女生給他寫了一封信,爸爸媽媽都很開明,就對他說:“這件事,你自己得與那個女生溝通,委婉拒絕她。”當時,他答應了,可過了幾天,他媽媽再次問他的時候,他卻說:“我不知道該怎麼拒絕她,萬一傷害了她怎麼辦?”爸媽建議他想好了話再說,沒想到,這事情一拖再拖,這不,那女孩又寫了第二封信了,他很苦惱。但是,爸爸覺得完全是因為他優柔寡斷、不懂拒絕的個性,將本來很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了。
平日裏,爸媽教育他要熱情善良、大度禮讓、樂於助人。但是,沒想到他這樣的個性在學校過得並不舒坦,他上初中一年多,由於同學的要求,他經常幫同學們借書、買飲料、跑腿、鎖自行車、拿衣服……他自己舍不得花的零用錢借給同學,同學再沒提還的事情,兒子也不好意思要,隻能在家生悶氣。他每天回來都這樣說:“爸爸,我覺得好忙,好累。”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遇事反反複複、猶豫不決,總拿不定主意的現象是意誌薄弱的表現,它直接影響著一個人選擇能力的形成,而選擇能力的強弱又對人的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人生中,有的選擇會直接影響自己或他人的一生的命運,而優柔寡斷、猶豫不決正是選擇的大敵。
將來,孩子要獨立麵對紛繁複雜的社會局麵,這時,身邊沒有父母的話可以聽,而自己又拿不定主意,不懂得拒絕人,那可能是要誤事吃虧的。因此,做父母的要盡量教會孩子有自己的主見,懂得巧妙拒絕他人,教會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鍛煉他們“拍板”的能力。
小貼士
1.不要將孩子禁錮在“聽話”的藩籬之內
一直以來,父母的教育方式就是讓孩子聽話,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無論大事小事,需要孩子服從。對此,心理專家說:“膽小怯弱的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要麼是父母管教比較嚴苛,要麼是父母兩人的教育態度不一致,一方太強,一方太弱。父母在設置了一些禁令之後,隻會讓孩子服從、聽話,而不告訴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很少傾聽孩子的意願。”在家裏要求聽話的孩子,難免將這種人際交往方式遷移到與他人的交往中,因此,他們總是處在一種人強我弱的位置,對於他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他們也不懂得拒絕。因此,父母不應總是要求孩子做這做那,而是傾聽孩子的意願:“你打算做什麼樣的決定?”
2.鼓勵孩子當斷則斷
有的孩子遇事猶豫不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總怕自己考慮不周全。雖然,考慮周全是無可非議的,但追求萬事完美,就會錯失良機。父母應該讓孩子懂得,凡事有七八分把握,就應該下決定了,這樣可以鍛煉孩子形成果斷的性格。
3.教會孩子以商量的方式拒絕
拒絕別人,有時需要和對方磨嘴皮子,一直到對方認可自己。比如,碰到比自己小的孩子想要玩比較危險的遊戲,你可以教會孩子這樣拒絕:“你太小了,還玩不了這麼大的車,太危險了,碰著你會流血的,等你長大了,我再教你玩,好嗎?”
4.引導孩子安全地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
在學校,許多同學在家裏做慣了“小皇帝”,總是指使身邊的同學做這做那,如果孩子不懂巧妙拒絕的話,那就可能要受欺負了。因此,對於那些不合理的要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安全地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比如“剛才做了那麼多作業,我已經很累了,不好意思”。
別太幹涉孩子的“交友圈”
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需要朋友,許多父母都明白這個道理,他們擔心孩子結交了不好的朋友,或者陷入早戀,於是,在孩子的交友過程中,父母或多或少都會進行幹預或指導。對於父母來說,你們都是世界觀和價值觀已經成熟的過來人,但是,在麵對孩子交友方麵,卻一味擺出強硬的姿態,幹涉孩子交朋友的權利,如此,產生的效果隻會適得其反。
那天,趙女士一家人坐在家裏看電視,還特意去弄了一盤水果。正看得起勁的時候,電話鈴響了。13歲的女兒一下子跳起來,喊道:“我來接。”她跑進自己的房間,拿起電話還不忘跑到門邊把門關起來。這一係列的動作讓她爸媽驚愕不已,彼此交換了一下眼神,似乎看到一個個問號:這個電話就像是早就預約好的?為什麼要到自己房間去接聽呢?為什麼要關上門呢?難道……”。
她爸爸用眼神示意趙女士拿起桌上的電話,趙急忙跑了過去,拿起電話,就聽到一陣快樂的笑聲,或許因為太緊張,不自覺地咳嗽了一聲。這時,女兒在屋裏大聲說道:“先不說了,我們家有竊聽器!”然後,“啪”的一聲,電話掛斷了。趙女士驚恐地望著女兒的房門,但是,那扇門卻久久沒有打開。
對於父母限製自己交朋友的權利,孩子們有話要說。一個男孩子說:“我爸媽經常叫我跟學習好的同學玩,但跟我玩得好的成績都很一般。我喜歡跟活潑開朗的同學交朋友,他們性格陽光,容易相處,也跟我一樣喜歡運動,我們相處很開心。”另一個孩子也說:“我爸媽管我很嚴,每天放學回家都要向他們彙報在學校的一切情況,我很煩他們問這問那,更煩的是他每次都不忘教育我要跟成績好、品德好的同學一起玩。我其實很叛逆,我反而跟那些成績差的同學玩,我覺得他們很有趣,也夠義氣,所以,經常跟他們打成一片。我討厭父母的幹涉,越幹涉我就越叛逆。”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思維、行動受到過多的限製,活動範圍狹小,接觸的事物單純,不與同齡人交往,很容易使心理發生變異、形成孤僻、難以與人溝通和相處的性格。在生活中,有的父母對孩子管得太嚴,限製幹涉太多:參加活動要限製時間、交往要限製對象、外出限製地域、娛樂限製範圍等等,但他們根本忽視了正在走向獨立的孩子有怎麼樣的心理需求。
小貼士
1.對孩子交友,應當勸阻,不應包辦
父母替孩子把好“交友關”確實很重要,尤其是當孩子沉迷手機、網絡聊天的時候,父母應適當勸阻。但是,父母不應該太自私和功利,僅僅憑著成績的好壞來幫孩子挑選朋友。如果自己的孩子成績好,更有責任去幫助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這是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一味地讓孩子遠離同學,很容易養成孩子自私的心理。
2.與孩子成為朋友
交友,交友,首先,父母就應該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敞開心扉與孩子聊天。通過聊天,孩子才能把心裏的疑惑和成長的煩惱告訴父母。而且,這樣的聊天是平等,而不是居高臨下的,你可以問孩子:“你對朋友有什麼要求啊,看我合不合格呢?”融洽與孩子的關係,自然會幫到孩子交友的問題。
3.尊重孩子的隱私
許多父母抱著這麼一種態度:“我生你養你,你是我的,我當然有權利知道你的一切,包括你所交的朋友。”實際上,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隱私,當然,這並不是放任,而是在接觸孩子隱私時尋找出最佳的途徑,比如,孩子打了電話後,你可以問:“電話打那麼久,是不是有人要你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