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行為不是單純的家庭教育,在一段親子關係中,“親”與“子”兩者都應該受到教育,而且母親在教育中的地位尤其重要。父母應該通過親子行為,促進親子關係,從而拉近與孩子的心理距離。
父愛缺失,喪偶式育兒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對3歲前的孩子最重要,而父親在3歲後開始發揮作用。3~5歲是成長中的“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階段。在這個階段,異性父母需要操很多的心,比如爸爸給予女兒足夠的親近來滿足“性依戀”的心靈需要,鼓勵孩子與父母相處,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通常父母對女孩的異性交往會操心一些,而案例中小櫻與異性的交往行為有些異常,這確實令父母擔憂。從性心理的發展階段來看,3~5歲的孩子在與異性交往中確定了自己的性別,6~12歲是性潛伏期,這一階段前半期的特點是喜歡與異性交往和接觸;後半期表現為排斥異性,隻跟同性玩。案例中的小櫻處於喜歡與異性交往的階段,這隻是顯示出孩子熱情活潑的性格,這與父母眼裏帶性意識的親熱是不一樣的。
小櫻已經8歲多,正在上小學三年級,由於媽媽和爸爸從結婚到小櫻5歲之前一直都是兩地分居,那時候大概一個星期小櫻才可以和爸爸相處一天。5歲之後到現在由於爸爸工作原因,父女倆很少見麵。
小櫻的班主任向媽媽反映,孩子在學校裏很喜歡男老師,有時候會玩得很瘋,偶爾還會和那些男老師抱在一起,也非常喜歡和男同學一起玩。對於女同學,她則有些冷淡,不太喜歡與女同學一起玩。媽媽覺得這是小櫻從小缺乏父愛造成的後果,現在該如何引導和開導小櫻在這方麵的舉動呢?
假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經常缺席,那孩子在3~5歲之間性依戀的滿足是不夠的,不過這並非可以判斷孩子現在的性心理發生問題。假如父母用成年人帶著性意識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異性交往,這是不恰當的。
在父親缺席的情況下,怎麼樣讓孩子的性心理健康發展呢?心理學家給予了這樣一些建議。
小貼士
1.加強父親在孩子心裏的位置
假如父親工作確實比較忙,缺席了孩子的成長過程,那父親的形象是不能缺的。母親需要加強父親在孩子心裏的位置,比如在家裏醒目的位置掛著父親以及一家人的親密照片,多與孩子說父親的故事、父親的優秀、父親對他的思念和愛,等等。
2.讓孩子與父親定期聯係
假如父親遠在外地,母親需要想辦法讓孩子與父親定期地聯係。即便孩子還不會說話,也要引導孩子與父親定期聯係,比如打電話,引導孩子:“跟爸爸說再見”“給爸爸一個飛吻”,讓孩子明白還有爸爸在經常關心自己。
3.讓孩子多接觸家裏其他的年長男性
假如父親不經常回家,母親可以讓家裏另外一個年長男性與女兒接觸,比如舅舅、爺爺等,以此讓男性的典範不因父親的缺席而缺少。
4.不要強化孩子的行為
母親不要強調孩子的行為是不正確或有問題的,假如給予孩子這樣的判斷,其實就是強化了孩子抱男老師的性意識,孩子就可能朝著母親擔心的方向發展。母親對這個問題可以適當引導,對孩子說:“聽說你今天與男老師玩得很開心,你們都玩了些什麼啊?這個老師是不是特別和藹,你喜歡和他玩嗎?”當孩子告訴你答案之後,母親可以讚賞孩子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所有人都喜歡和她一起玩。
父母吵架,受傷的總是孩子
許多教育專家都在強調,家庭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作為構成家庭主要成員的父母,更是擔負著家庭教育這樣的重擔。在這其中,為孩子營造出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成為了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港灣,它是遮風擋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飛理想的土地。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可以幫助孩子忘卻疲勞、緊張和煩惱,這時候家庭成為了孩子前進的加油站。孩子會在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裏獲得生機與活力,在父母那裏獲取信心和勇氣。因此,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優秀表率,首先就是體現在營造和諧家庭環境方麵。
和諧的家庭環境,心理學家是這樣概括的:家庭成員之間配合得非常合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這樣和諧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他們沒有心理上的壓迫,各方麵都能夠得到健康的發展。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孩子未來的精神風貌來自於和諧家庭的教育。
如果孩子處於和諧家庭環境中,他就會表現為精神振奮、性格開朗、活潑樂觀,渾身充滿了自信;反之,如果孩子處於一個壓抑的家庭氛圍中,他就會表現得性格內向、缺乏熱情、感情脆弱,有可能還會造成嚴重的心理障礙,出現抑鬱症等心理疾病,這時候,父母與孩子之間也形成了思想上的代溝與隔閡。
吃過晚飯,媽媽和爸爸兩人商量在哪家過年,媽媽一邊夾菜一邊笑著說:“昨天外婆就打電話來說,讓我們早點回去,可以讓孩子看一下殺過年豬,他還從來沒有見過哩。”爸爸歎了一口氣:“每年都在你家過,啥時候回咱們那個老家啊。”“這不為了孩子嘛,你們家隔得遠,回去一趟不方便,都累得人仰馬翻,誰還有心情玩啊。”媽媽辯解,爸爸把剛拿起的筷子又放下了:“可昨天爺爺也打電話給我說,今年無論如何得回家過年,爺爺這麼大年紀,我們都兩年沒有在家過年了,他們也想念孩子。”“我說你這人怎麼這樣啊,不是說好今年春節在外婆家過嗎,我都跟外婆說好了,到暑假再讓孩子去爺爺家玩吧。”媽媽有點不耐煩了,“什麼時候說好了,我同意了嗎?”爸爸也提高了聲音。
於是,在你一句我一句的爭執中,兩人吵了起來。孩子有點害怕地看著爸爸媽媽,小聲喊道:“爸爸媽媽,你們別吵了。”可是,正吵得厲害的兩人哪聽得到孩子的說話,一個比一個的聲音大。爸爸把門一摔,出去了,這才停了下來,媽媽委屈地流下眼淚。
生活在什麼樣的家庭,就帶給孩子什麼樣的發展。那些在缺乏和諧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他們的身心得不到健康的發展,繼而影響到他們未來一生的生活。據調查,那些不夠和諧的家庭很容易造成家庭的不完整和孩子的畸形發展。因此,為孩子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是作為父母的首要任務。
小貼士
1.父母應互相謙讓和諧相處
若一個家庭吵架不斷,父母之間也不能互相寬容,常常因為一件小事就爭吵,甚至動手打架。孩子處於這樣的環境中,就會感到煩躁,時間長了,在孩子性格上也會烙下不良的印記。所以,作為父母就應該互相謙讓,和諧相處,一家人感情融洽,互相尊重,這樣和諧的家庭環境讓孩子感到舒心,促進孩子健康成長。並且,父母的行為影響到孩子,讓他懂得關心別人、尊重別人。父母之間需要和諧相處,避免矛盾,減少爭執,讓孩子有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
2.和孩子做朋友
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體會他們那個年齡階段下的心態,這樣就可以進行和諧的溝通。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很小,擅自剝奪了孩子的權利,其實,這時候,父母要做到家庭成員人人平等,創造出一種民主的家庭氛圍,少一些專製。當父母言行失當的時候,也要虛心接受孩子的建議。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情,父母則要耐心誘導,不要急躁,也不要對孩子發脾氣。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極力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對孩子多一絲微笑與鼓勵,多一些誇獎。
3.為孩子創造溫暖舒適的環境
不管父母的經濟條件如何,都要努力為孩子創造溫暖舒適的家庭環境。家庭環境的舒適並不需要貧富來區別,而是由內而外的溫暖與舒適。貧窮的父母,隻要多打理也能創造出一個良好的環境;富裕的父母,不僅僅是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環境,還需要把心的溫暖帶給孩子。
4.父母應該多給孩子一些關愛
來自父母的關懷能夠激發孩子對生活的信心和熱愛,父母應該多給孩子一些關愛。但是,這樣的關愛並不是沒有節製地溺愛,而是有原則地關愛,重點放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上。雖然,今天的孩子不愁吃穿,但他們仍需要生活上的關心以及學習上的關注。尤其是當孩子遭遇了挫折和失敗的時候,更應該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愛的存在。
父母教育觀念不一致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思想不統一,這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是極為不利的。當父母雙方難以達成統一的教育思想,二人的教育就會同時被弱化,這樣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也會混亂了孩子的是非判斷標準。孩子小時候不知道該聽誰的,長大後卻可能誰的都不聽了,他已經厭倦了那種不同教育思想的爭執,這樣的孩子做事就會患得患失,猶豫不決。
另外,還極有可能讓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因為有可能父母二人的教育方式都是有所欠缺的,比如溺愛與棍棒教育,這樣的孩子在麵對不同的教育,他們就會沾染上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繼而影響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