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親子行為,拉近與孩子的心理距離(3 / 3)

避免“中國式”溺愛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但是不能溺愛孩子。愛子如殺子是幾千年古人經驗傳下來的,不是一句空頭話,要正確的愛,孩子才會有自己的天地和觀點。父母不要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強加給孩子。

父母不要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予以滿足,父母應該做的是對孩子既嚴格,又要給他們寬鬆的一片天地,正確引導孩子的思想、教育孩子堅強地麵對生活。

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大體有這樣幾種:特殊待遇,給孩子吃獨食、做獨生日,讓孩子充滿優越感,變得自私、沒同情心,不會關心別人;過分注意,由於父母的過分注意,孩子經常無所適從,不但他的主動性會受到影響,而且將會更加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包辦代替,家裏大小事都包辦代替,即便孩子可以做的事情,父母都全權代替;小病大驚,孩子有一點點小病小痛,父母就會失去鎮靜,大驚小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旦父母對孩子采取溺愛、遷就的教育方式,將孩子放到比父母還高的位置,包辦代替孩子的一切。那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的孩子往往比較軟弱,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甚至,有的孩子提出的要求得不到父母的響應時就會采取極端的方法,在孩子看來,自己的要求就是命令,而父母以前從來沒有拒絕過,孩子潛意識裏根本就沒有“自己得不到的東西”這樣的想法。

小貼士

1.對孩子不要搞特殊對待

在家裏,每位成員都是平等的。假如任何時候都給孩子特殊待遇,有什麼好東西都給孩子留著,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是高人一等的。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感覺到自己的特殊地位,習慣於高高在上,長大後肯定會變得自私,缺乏同情心,不關心他人。

2.不要以孩子為中心

許多家庭裏都習慣以孩子為中心,家裏的事物安排幾乎都是圍繞孩子。即便是客人來,所談論的都是關於孩子的話題。這樣太關注孩子,以孩子為中心,孩子便容易驕傲。孩子會覺得自己才是家裏的中心,因而會更加肆無忌憚。

3.不用有求必應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需要認真考慮,不能孩子要求什麼就滿足什麼。有的父母總是擔心孩子會哭鬧,所以就會對孩子百依百順。對孩子的要求總是有求必應,這必然會養成孩子不珍惜物品、喜歡物質、浪費金錢等不良性格。

4.不能全權包辦

許多父母擔心孩子做不好事情,於是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會代替孩子去做,結果導致孩子到了三四歲都需要別人幫忙給喂飯、穿衣,五六歲了還不會做簡單的家務。在這樣溺愛下的孩子不但不會變得勤勞,而且也缺少同情心和上進心。

5.不宜過分保護

實際上孩子並不是天生就膽小,往往是父母對孩子過分的保護,結果導致孩子膽子越來越小。假如父母在確保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少一些擔憂,多一些鼓勵,即便在孩子摔倒之後也不要大驚小怪,而是沒事似的對孩子說:“寶貝,沒事,趕緊起來,媽媽知道你最勇敢了。”這樣孩子就會自己爬起來,也不會變得懦弱膽怯了。

6.別總是袒護自己的孩子

許多時候,孩子在外麵和別的小朋友有了爭執,這時有的父母總是偏向、保護自己的孩子,而不管孩子是否做得正確。而在許多家庭裏,一旦孩子受到父母的懲罰,爺爺奶奶總是出來替孩子說話,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將家裏對自己管教較鬆散的人當作“保護神”。這樣的結果不但會讓孩子性格扭曲,甚至會影響到家庭的和睦。

7.盡量把孩子接到身邊來

許多家庭因為工作的關係,往往會把剛出生沒多久的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帶。這種隔代的撫養,往往會造成許多溺愛成分,而通常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比那些從小由父母帶大的孩子更加嬌慣任性。所以,在孩子記事以前,盡可能地將孩子接到自己身邊。

請了解你的孩子

英國教育家、思想家洛克指出:“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視,教育上的錯誤正如配錯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弄錯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也是終身洗刷不掉的。”

家庭教育也是一樣的道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擔負著教育孩子的責任,這時候,父母首要的任務就是觀察並了解自己的孩子。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嗎?”許多父母在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幾乎都會給予肯定的回答:“當然了解!”

俗話說:“知子莫若父。”每一位父母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了解自己的孩子的,並且他們能夠說出一些孩子的特點。因為從孩子出生起,父母就是孩子最親密最值得信賴的人,所以,父母可以肯定地說“我很了解自己的孩子”。

但是,父母自己的看法卻是不夠全麵的,有著很多偏差,以至於出現“察子失真”的現象,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放學路上,孩子一張苦瓜臉,無論媽媽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說話。媽媽憋不住了,因為剛才老師向自己反映說孩子在上課時吃東西。媽媽情緒上來了,對孩子不分青紅皂白就責備:“聽說你上課吃東西?你怎麼回事呢?媽媽這麼辛苦到底是為什麼呢?你為什麼總是做一些令媽媽傷心的事情呢?”孩子一臉委屈:“我沒有,我隻是……”孩子還沒來得及說完,媽媽就叫道:“你隻是什麼?隻是上課吃東西嗎?你為什麼總是喜歡為自己找借口呢?難道做了錯事,還理直氣壯地為自己找借口……”

回到家,孩子在日記本上寫著:今天我感到很難過,因為媽媽在不了解真相的情況下批評我。也不問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就直接說我不對。其實昨天老師懷疑我抄襲同桌的作業,正在問我,我根本沒有抄襲同桌的作業,我覺得被冤枉了,所以我故意在上課時吃東西,結果又被老師當眾批評了。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經常與孩子在一起,卻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表現熟視無睹或者視而不見,大多數父母忙於自己的事業發展,為生活瑣事所累,他們很少有時間來觀察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在父母心中並沒有形成對孩子正確、全麵的認識。

其實,了解孩子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如果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缺乏一定的認識,那又何談教育呢?

小貼士

1.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

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天天與孩子在一起,對孩子難道還不夠了解嗎?其實,許多父母對孩子的了解還停留在表麵上,並沒有通過細心的觀察,他們的了解並不細致,也不夠深入,對自己的孩子了解得並不深,沒有從整體上把握孩子。父母可以在下班後,與孩子進行交談,建立信任關係,觀察孩子的情緒、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全麵充分地了解孩子。

2.判斷孩子切忌片麵性

有的父母觀察了孩子的行為,但他們總是帶著片麵的心理來判斷孩子,對孩子的想法、行為以及做事判斷得都不夠準確。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某些方麵很遲鈍,就認為孩子很“笨”;有的父母覺得孩子唱歌不錯,就覺得應該讓孩子學習唱歌,父母這樣片麵性地判斷,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3.經常與孩子聊天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家庭普遍存在著與孩子的談話不足的問題。許多媽媽與孩子每天的談話都少於30分鍾,爸爸則更少。但是,父母卻花了更多的時間購物或者看電視,其實,作為父母,養成與孩子談話的習慣非常重要。父母經常與孩子溝通,有利於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心理素質,減少和預防孩子心理障礙的發生。而且,父母在與孩子的談話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對孩子語言舉止的觀察,了解到孩子在這一成長階段表現出來的特點。

4.觀察孩子與同齡孩子的異同

除了觀察自己的孩子以外,父母還要善於觀察與自己孩子同齡的孩子。同齡孩子的身體、智力、心理發展特點都是類似的,如果自己的孩子最近比較沉默寡言,這說明孩子有心事了,或者顯得比較早熟。而且,父母還可以製造一些情景,比如帶著孩子參加活動,帶著孩子造訪親友,這樣都可以觀察孩子與平時不同的表現,了解孩子的行為特點。

其實,孩子就在身邊,關鍵是父母要做一個有心人,要通過孩子的一舉一動,一個表情,或者是一句話,了解孩子的心理、情緒,全麵了解孩子,把握孩子內心深處的東西,從而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促進孩子個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