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在學習上也很注意引導孩子,從小就教導孩子要知禮儀。在老師的建議下,孩子很小就學了《三字經》《弟子規》等傳統文化,是個出了名的乖孩子。無論做事還是說話,都透露著大人的影子,在老師和同學眼裏,他也絕對算是一個既聰明懂事又會學習的好孩子。
可是,爸爸卻不同意媽媽的這一教育方式,他據理力爭:“這樣做事墨守成規是不可取的,應該培養孩子創新的能力。”於是,爸爸鼓勵孩子要多堅持自己的想法,千萬不能隨波逐流,要有創新精神,即使老師批評了也沒有關係。爸爸和媽媽之間的教育思想產生了衝突,兩個人經常爭論,有時候還會發生爭吵。
心理學家認為,在家庭裏,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共同責任,但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們都存在著分歧的意見,經常會出現種種矛盾,這時候還會影響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父母之間如果存在著教育分歧,並常常把這樣的分歧暴露在孩子麵前,就很容易損傷父母的權威性,繼而影響父母的教育效果。
小貼士
1.父母要“統一戰線”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會在孩子的教育上有意見分歧,這時候,雙方都認為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對的,而對方那種教育方法是錯誤的。從這種“自以為是”的心理出發,每次在需要教育孩子的時候,常常因為看不慣對方的做法而產生爭執。這樣,就會讓孩子在觀念上產生混亂,是非價值判斷混亂,不明白自己到底該怎麼做。而且,父母教育思想的長期不一致,就會互相指責,繼而發生爭吵,這樣會影響兩人之間的感情,也給孩子心理帶來不良的影響。所以,父母要統一教育思想,兩人通過商量的方式來溝通,盡量使彼此的意見達成一致性。
2.多涉獵一些教育方麵的知識
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對孩子的教育是父母共同的責任。而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需要和諧的家庭教育,不能光靠父親或母親一方的教育,而是需要父母二人的共同教育。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態度要統一,口徑要一致,互相商量,對一些不懂的地方,要善於向有關教育專家請教,或者學習一些兒童心理學、教育學和生理學方麵的知識。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之所以會出現那麼多的問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科學的認識。所以,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學一些科學方麵的知識,懂得科學的教育方法。
3.切忌當著孩子的麵為教育分歧而爭吵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不要當著孩子的麵批評另一方,這樣都會讓對方感覺丟麵子,容易發生爭吵,而且被批評的那一方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會因受影響而消減了教育力度。這時候,父母雙方都要學會克製自己的情緒,先避開孩子,兩人共同協商出一個最好的解決辦法。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由於父母的教育方法不當而傷害了孩子,這需要父母向孩子真誠地道歉。
4.讓孩子自己選擇
當父母的教育思想不一致的時候,還可以聽聽孩子的感受,讓孩子做出選擇。當然,讓孩子自己選擇,並不是把矛盾推給孩子,而是通過孩子的選擇,避免分歧的教育。另外,讓孩子選擇,主要是因為這些是能夠成功地在孩子身上所實施的,因為不管你的教育思想是否先進,它唯一的目的就是讓孩子能夠接受。一些教育方法很可能在孩子身上是沒有效果的,而且孩子個性特點不相同,他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就有所差別。並不是說孩子的選擇是正確的,而是父母應盡可能地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協商出適合孩子特點、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的教育方式。
棍棒教育正在錯誤地培養孩子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說過:“不用理智、溫柔的良言善語,用皮帶抽和打耳光,如同對雕塑對象不用雕刻家的精巧雕刀,而動用了生鏽的斧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有無數的誇獎,就有必要的懲罰,但是,對孩子的懲罰必須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之上,而不是動用盲目的懲罰方式。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有錯誤伴隨著他每一個腳印,這是無可避免的。這時候,為了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若父母能夠正確地運用懲罰,不僅能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還能夠培養出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這樣,孩子會明白父母的懲罰是因為愛,也能夠理解或者認可這樣的方式,他也會改正錯誤,變得越來越乖巧與懂事。
回家路上,爸爸收到了一條老師發來的短信:這次考試的試卷已經發下來了,希望各位家長引導孩子糾錯。後麵還附上了孩子的考試成績,爸爸覺得很納悶,昨天自己還問孩子最近考試沒有,當時他可是一個勁兒地搖頭,這是怎麼回事呢?
晚上回到家,爸爸問了一句:“寶貝,不是到期中了嗎?學校考試沒有呢?”“沒有,老師說取消期中考試了。”孩子低著頭,聽了這話,爸爸有點生氣了,明明給了你承認錯誤的機會,誰想這孩子還是不肯承認。“那怎麼你們老師發了成績的信息呢?”爸爸厲聲問道,孩子驚訝地抬頭,知道事情敗露了,他更不知道說什麼好了。“去把試卷給爸爸看看,快去。”爸爸生氣地吩咐,孩子拿來了卷子,爸爸看著那試卷上的分數,赫然發現本來英語78的分數變成了88,爸爸拿出自己的手機翻看了一下,確認本來成績就是78。
爸爸瞪著孩子,知道他偷偷修改了分數,爸爸順手拾起手邊的衣架就開始打孩子,一邊打一邊罵:“狗崽子,讓你成績不好!成績不好還知道騙人了,好的不學,偏學那不好的,我今天非打死你不可……”
然而,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裏,孩子是父母的財富,更是父母的私有產品,大多數父母認為打罵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孩子有時候會不聽話、貪玩、說錯話、做錯事或者學習成績不好,父母就對孩子進行打罵、體罰等,而且,在父母思想裏盛行著“棍棒之下出好人”等錯誤觀念。在這樣的傳統觀念之下,父母麵對孩子的錯誤就進行一係列的體罰,事後他們還能夠找理由說服孩子:“打你是因為愛你。”其實,對於聰明活潑的孩子來說,體罰帶來的危害與影響是異常嚴重的。每一年都有因體罰事件而釀成的生命慘劇,這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
體罰教育是一種無能的教育,根本無法解決問題的根源,它隻會強化孩子的記憶。體罰的粗暴方式也造成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膜,另外,體罰還容易造成孩子孤僻的性格,極易形成自卑、膽怯等不良心理品質。如果孩子長期處於體罰的壓力中,他就會心生反抗情緒,無論父母說什麼,孩子都不會順著父母的意願去做,反而處處與父母作對,這對於教育本身來說,毫無幫助而言。所以,父母應該摒棄體罰的觀念,以愛心和耐心來引導孩子走出錯誤的泥潭,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小貼士
1.嗬護孩子的自尊心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他們的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會越來越明顯,那就是他們的自尊心越來越強。而父母的體罰很容易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打擊,有的孩子在長期的體罰之下,變得越來越“皮”,這其實就是孩子自暴自棄的心理狀態。因此,看著孩子一天天大了,父母需要做的是嗬護孩子的自尊心,即便麵對孩子的錯誤,也要正確引導,千萬不要采取體罰的方式。
2.多一點愛心,多一點耐心
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好奇心,因而在他們成長的路上免不了會犯一些錯誤,父母要對孩子的犯錯給予理解,並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麵對孩子的錯誤,父母要多一點愛心,多一點耐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贏得孩子的信任,與孩子做朋友。同時,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錯誤的原因與後果,給孩子一個重新改正的機會。這樣,孩子一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他就會接受父母的批評和幫助,也會體會到父母的愛。
3.麵對孩子的無心之過,冷靜處理
大多數時候,孩子犯錯都是出於一種本能,實則是無心之過,在孩子的思想裏,他不覺得自己錯在哪裏。這時候,父母不應該隨便發火,而是明確地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引導孩子如何正確地行為,既讓孩子受到表麵的“批評”,也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內心的“愛”。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明白在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去做的時候,最好是向父母請教,這樣就減少了犯錯的機會。
4.采用“事不過三”的懲罰原則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懲罰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方式,但它和體罰卻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孩子做了錯誤的事情,父母可以采用“事不過三”的懲罰原則。當孩子第一次犯錯,父母溫和地告訴他,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裏,所引起的嚴重後果是什麼;第二次犯錯,父母應該嚴厲地批評,再一次警告,耐心教導;第三次再犯錯,就應該讓孩子受到相應的懲罰了,並且懲罰說到做到,不要讓孩子存在僥幸心理。這樣,讓孩子知道,同一個錯誤不能犯兩次,讓孩子養成主動認錯、自我反省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