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學習行為,引導孩子克服厭學症(1 / 3)

適齡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他們便會從散漫玩耍的狀態進入到規整的學習環境裏,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會出現各種不適應,甚至會出現輕微的厭學症。在這時,父母要積極引導孩子的學習行為,幫助孩子克服厭學症。

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期

許多孩子剛上小學時都會信心十足,帶著幼兒園的“小明星”這樣的稱號走入小學,在他們看來,自己這些榮耀是一直跟隨著的,可一旦自己在小學受了冷落,就會產生厭學情緒。幼稚園對於每一個孩子來說都是一段最美好的時光,在這裏,每個老師所負責的學生有限,他們會輕易地發現每一個孩子的特長,孩子也會受到相應的讚賞、重視,這無疑給了孩子很大的成就感、快樂感。但是,進入小學後隨著班級人數增多,老師對學生的關注度相對於孩子在幼兒園時期可能會有所下降。所以,孩子在小學感覺到“受挫”,這是很正常的。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老師需要花一段時間才能發現他的優點,讓孩子放下過去在幼稚園所獲得的成績,爭做一名合格的小學生。另外,在生活方麵,父母要給予孩子幫助,幫助其脫離幼稚園的習慣,有意識地培養其獨立意識和安全意識,以及一定的學習能力。

小貼士

1.放鬆孩子緊張的心理

小學一年級孩子正處於以遊戲為主的幼兒園生活到小學的學習生活的過渡時期,一些孩子由於在入學前準備得不夠充分,以致出現了入學恐慌症。有的孩子因為壓力大,晚上休息得不好,引發身體上的疾病,比如發燒、腹瀉。因此,在這一階段,父母要和孩子多溝通,積極引導孩子的心理,可以經常讚揚“我們的小主人回來了”“今天以前的老師打電話說祝你成為了一名小學生”,等等,讓他覺得當一名小學生是一件光榮的事情,放鬆他們的緊張心理,具備一個良好的心態。

2.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安全意識

孩子進入小學了,意味著離開了家庭,開始有一定的獨立生活,為了消除孩子的緊張心理,父母應該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幼稚園孩子習慣了凡事都是老師做,但現在父母可以教導孩子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刷牙、洗臉、自己大小便、穿衣服、收拾書包等;同時,父母還需要教會孩子簡單的勞動,比如掃地、抹桌子;還有學習工具上的使用,比如如何使用剪刀、糨糊、削筆刀等。

另外,父母還應該向孩子灌輸一些安全知識,必須讓他懂得並遵守交通規則,諸如簡單的“紅燈停,綠燈行”,在斑馬線內才可以穿越馬路,還需要明白“過馬路,左右看,不能在路上跑和玩”,如果迷路了要找警察叔叔而不是跟著陌生人走。還要讓孩子記住自己和父母的姓名、家庭住址、門牌號,家庭電話和父母工作單位等,以備不時之需。父母還需要教育孩子不玩火、不去撥弄電源開關、不拉扯電線,不去建築工地玩,沒有父母帶領不可以去遊泳玩水,以免釀成事故。這些必要的安全知識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以防萬一。

3.幫助孩子引導正麵情緒

也許,孩子在放學之後會抱怨“不喜歡上學”“不喜歡學校”,這時候,作為父母,要盡量從正麵引導孩子的情緒,盡量讓上學這件事與快樂的情緒聯係在一起。孩子每天放學後,你可以詢問孩子“今天開不開心?”“今天又有什麼好玩的?”“今天老師批評你了嗎?”等等,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情緒的引導問題,父母應站在老師學校這一邊,肯定學校、肯定老師,冷靜、客觀地分析孩子所說的問題症結在哪裏,適當地與老師溝通,消減孩子的厭學情緒,以更利於孩子的學習。

玩耍是孩子重要的學習方式

如今,越來越流行一個新詞彙,那就是“玩中學”,以前絕大多數父母認為娛樂和學習是矛盾的,但現在卻把兩者結合起來,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減少了學習帶來的枯燥感,這樣也更易於孩子接受新知識。“玩中學”就是指孩子在玩耍中娛樂中進行學習,既能讓孩子玩得盡興,同時還能讓孩子學習新的知識。

小童剛剛上小學一年級,是一個個性很強,又很倔強,但是很膽小的孩子。由於一個月前做了闌尾手術,因此不能上學在家休息了兩周。身體恢複後小童剛回到學校上學,沒幾天就不願意去了,總是在家裏玩。一跟他提上學的事情,他的情緒馬上就變得消極起來,飯也不想吃,誰也不理睬。

問他為什麼不喜歡上學,他說:“姐姐告訴我,你不要長大,長大了很苦很苦的,要上學,要考試,考得不好還要被爸爸打!”

有的父母總是忙著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尤其是在假期的時候,父母更是把一周的時間排得滿滿的:周一語文,周二數學,周三英語,周四美術,周五舞蹈,周六鋼琴,周日總複習。這樣的做法對於孩子來說,簡直就是被關在了密不透風的“牢籠”,學習的壓力壓得他們快喘不過氣來。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父母壓抑了孩子的天性,就會挫傷他們對學習的熱情。怎樣讓孩子既能快樂地放鬆又能學到新知識呢?這就需要父母為孩子安排科學的學習計劃,做到玩中學,學中玩。

這樣一來,孩子就在玩耍中學到了新的知識,而且他們會把這些印象深刻的新知識牢牢地記住。當然,無論是玩中學還是學中玩,父母應該積極引導孩子學習更多新的知識,而不是純粹地玩耍,否則就有點本末倒置了,也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小貼士

1.以孩子的興趣為主

父母要以孩子的興趣為主,征詢孩子的意見,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興趣愛好。有的孩子想學畫畫,他認為畫畫就是很有趣的事情,那麼父母就要給孩子留出畫畫的時間,而且父母通過玩中學的方式,這樣孩子就會對繪畫中的線條、顏色敏感起來;有的孩子喜歡學遊泳,父母就盡量安排時間去陪伴孩子,並且相應地把遊泳中的安全知識告訴孩子。父母不要讓孩子去做他自己並不想做的事情,讓孩子去學不想學的東西,這樣隻會浪費時間和金錢,收不到效果的。

2.寓教於樂

在課餘時間,需要預習新的知識,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幫助孩子把課本上那些枯燥的知識轉變成有趣的生活知識。比如,豆豆所做的實驗,隻需要用生活中簡單的工具就能解釋出“火山爆發”和“浮力”的原理。這樣,孩子先把結論記住了,父母再講原理就好懂多了。孩子在“寓教於樂”中體驗到了樂趣,就會增加學習興趣。

3.通過遊戲學習

另外,父母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參加“環保嘉年華”這樣類似的遊戲,裏麵設置了“森林警察”“淨化土地”“天鵝回來”“環保超人”等寓教於樂的互動遊戲,最適合父母帶著孩子參加。遊戲對於孩子來說是很大的誘惑,而且還能在遊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學習新的知識,這也是做父母的最大心願。

4.生活中有趣的知識

在假期或者周末,父母也可以帶著孩子出去,一方麵,可以讓孩子放鬆心情,開闊視野,另一方麵,也可以讓孩子在玩耍中學到更多有趣的生活知識。比如,一家人出去玩,媽媽可以讓爸爸先走,過了三十分鍾媽媽再和孩子一起走,在路上,媽媽就可以出一道數學應用題了。這樣一來學習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孩子就會樂於去開動腦筋得出答案了。比如,媽媽帶著孩子一起過馬路的時候,馬路上車很多,一輛挨著一輛,媽媽就可以讓孩子用一個詞語來形容這景象,媽媽也可以小心提示“車水馬龍”,並解釋這個詞語的意思,這時候孩子身臨其境,就會記住一個新詞彙。有的孩子有許多小汽車這樣的玩具,爸爸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這個遊戲,並且不失時機地告訴孩子一些交通方麵的安全知識。

引導孩子正確對待學習中的挫折

父母會時刻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有時候,孩子可能在某一方麵的學習成績有所下降了,父母就會把全部重心集中到那一方麵的學習上。比如,孩子的數學成績有所下降了,父母就會讓孩子在一定的階段內天天學數學;有的父母則不會科學地安排學習計劃,在周末或者假期的時候,父母可能會安排出這樣的學習計劃“周一數學,周二語文”,讓孩子一整天都在學習某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