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心理行為,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1 / 3)

父母常常會疑惑,為什麼孩子的行為總讓人摸不著頭腦,那或許是源於孩子的心理需求。兒童期是孩子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父母要及時察覺他們的心理壓力、心理行為,從而嗬護孩子幼小的心靈。

兒童自我意識發展的階段

孩子在開始認識自己的時期,有著兩種矛盾心理:有心自己做事,又擔心把事情做得失敗。所以,假如孩子失敗時,父母說:“你看,你沒按媽媽教的做,搞砸了吧。”結果,孩子就會慢慢失去信心,容易變成依賴父母的消極孩子。

於是,父母總是感歎:孩子缺乏積極性。不過這時父母可以反省一下,是否是自己扼殺了孩子想要自立的萌芽呢?盡管孩子在開始認識自我時,還缺乏自信,有時還會故意和父母作對,違背父母意誌。在這個時期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態度如何,對孩子的人格形成將起到很大作用。

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自我,所謂“自我”,指的是人們依據周圍環境發展而形成的有關自己的情感和態度。而“健康的自我”指的是人們按照周圍環境的反應發展而形成的有關自己的正確認識及積極的情感和態度。假如孩子形成了健康的自我,就會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有價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的。這將幫助孩子樹立起自尊心、自信心,獲得客觀的自我知覺、積極的自我意向與公正的自我評價,為他們人格的和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反之,就會使他們產生自卑之感,喪失基本的自尊與自信,並導致自我知覺失真、自我意向消極、自我評價不公,從而使得人格的發展陷入混亂狀態。

媽媽去幼兒園接樂樂,老師告訴她,樂樂中午睡覺時尿床了。媽媽一聽,惱怒地瞪著樂樂說:“你怎麼回事?昨晚你尿床,今天又尿,這麼大了,還老尿床!”其他孩子聽到後笑了,對樂樂做鬼臉說:“羞羞臉,羞羞臉。”樂樂“哇”地一聲大哭起來。

樂樂是個靦腆的孩子,為了塑造樂樂的男子漢氣概,媽媽經常找機會要求他在眾人麵前表現自己,但樂樂總不配合。媽媽忍不住埋怨道:“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沒用啊!”以後,樂樂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會想到媽媽這句話,變得更加地畏首畏尾。

過年時,樂樂收到很多壓歲錢。“媽媽,我有錢了。”樂樂高興地炫耀,並把錢疊得整整齊齊,放在自己的小抽屜裏。有一天,媽媽急著用錢,於是就把樂樂抽屜裏的錢取了出來。樂樂回家後,發現錢被媽媽拿走,當即哭鬧起來。

孩子對自我的認識過程,大概包括對以下三個問題的回答。第一個問題是:“我是誰?”孩子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有意識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身體、優缺點、興趣、愛好,了解自己生活圈子裏的父母、教師、同伴,等等。第二個問題:“我是什麼樣的孩子?”孩子了解自己後,慢慢明白“原來我是這樣的”。不過他們能否正確地認識自己並在此基礎上接受自己,卻在很大程度上受成人和同伴的影響。第三個問題是:“我往何處去?”孩子了解並接受了自我對自己今後的目標和計劃也有了模糊和朦朧的意識,並對自己將來要做什麼,想有什麼樣的成就等問題開始有了興趣。

在孩子的自我發展中,由於受自身心理發展水平的限製,尤其是認識發展水平的限製,孩子自我認識發展的總體水平還是比較低的,他們還不能對自己進行獨立、客觀的評價,而往往按照父母的評價來評價自己。特別是孩子形成自我的第二個階段,在這個階段,父母的鼓勵與支持是能夠促進他們對自己積極的情感與態度的,而孩子能夠接受自己,對自己形成積極的情感與態度,那他們就更有可能形成健康的自我。

小貼士

1.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在平等和諧的家庭環境中,孩子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表現出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之處。在這樣開放的環境裏,人際關係親密、安定、平等、合作,大家彼此尊重和關心他人的自我,而不是以自己的自我去強求別人。父母在與孩子交往時,要把自己與孩子擺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

2.鼓勵孩子,讓孩子充滿自信

父母要常常鼓勵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並在孩子缺乏自信時給予開導、支持和鼓勵,更重要的是,父母不要以自己的需要、要求代替孩子的需要和要求。為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父母應該采取“不加判斷”的態度。當孩子有某種經驗、反應、感受時,父母必須把它看作是一種現實存在或真實表現加以接受,並鼓勵他們堅持自己的觀點。父母隻有真正接受孩子的現實,孩子才有可能接受自己,並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人,是值得被注意和接受的。在這個基礎上,孩子才能形成樂觀的、積極的對自我的態度和信念。

3.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孩子健康的自我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形成的,父母應幫助他們以滿腔的熱誠、富於同情與仁愛之心走向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要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愛的策略。善於向孩子表露自己的喜怒哀樂,成長的情感世界通常比較內隱、含蓄,孩子的情感表達則直接而外露,這就要求父母將自己的情緒體驗充分地表露在孩子麵前,以達到交流的目的。當然,父母要善於真誠地向孩子坦露心跡,表達自己的一些內心感受,使孩子看到一個真實的父母形象,從而進一步強化彼此的情感聯係。

4.培養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

孩子的隱私具有相對性,對不信任的人是隱私,對信任的人就不是隱私了。對此,父母需要盡量可能通過關懷、尊重等方式爭取贏得孩子的信任。

5.為孩子保守秘密

父母一旦承諾為孩子保守秘密,就要嚴格遵守。假如不慎將孩子的秘密說了出去,一定要及時向孩子道歉,以得到孩子的諒解,同時也要做好自己為人父母的榜樣。

孩子膽子太小了

實際上,孩子的膽怯是家庭教育的“副產品”,很多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吃苦怕累,不讓孩子幹這做那,這就是孩子形成膽怯心理的主要原因。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孩子,見生人就哭,不敢自己去做事,處處需要大人陪著,我們稱這樣的孩子膽小怯懦,那這是什麼原因呢?

小明從小在爸爸媽媽身邊長大,不過由於爸爸媽媽工作比較忙,每天隻由年邁的奶奶帶著。小明從小調皮、愛動、腦子轉的快,經常跑出去玩,年邁的奶奶總是追不上。奶奶擔心小明摔倒,於是經常嚇唬他說:“你再跑就讓收破爛的把你給收走了。”

有一天,小明跑遠了,看不見奶奶,他大聲地哭了起來。這時正好來了一個騎三輪車的叔叔說要把他送回去,小明以為是收破爛的要把自己帶走,嚇得使勁地大哭,直到晚上睡覺時還在哭。

從這以後,小明就變得十分膽小,不敢在自己的屋子裏玩,處處都十分小心。不過他在家裏又非常調皮,經常會犯些小錯誤,這時爸爸就會批評他。為了逃避批評,小明竟然慢慢學會了撒謊。對此,爸媽很是擔心,如此膽怯的孩子該如何是好呢?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形成膽怯心理是多方麵造成的。首先是孩子的生活圈子太小,有的孩子平時隻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裏,尤其是由爺爺奶奶照看的孩子,很少出去玩,很少接觸外人,他們的依賴性較強,無法獨立地適應環境。

其次就是父母喜歡嚇唬孩子,有的孩子在家裏不聽話,如哭鬧或不好好吃飯時,父母就用孩子害怕的語言嚇唬他“再哭就把你扔在外麵讓老虎吃了你”“泥土裏有蟲子咬你的手”。如此恐嚇孩子,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而形成膽小怯懦的性格。

此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有過多的限製,比如去公園玩耍,不讓孩子去爬山,不讓孩子去湖邊玩,造成孩子不敢從嚐試與實踐中獲得知識,取得經驗,從而導致膽怯的性格。

小貼士

1.鼓勵孩子多參加活動

父母應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外出活動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尤其是在家裏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代養的孩子,更需要從家庭的小圈子裏解放出來,經常帶孩子到公園和其他公共場所,讓他們接觸、認識、熟悉更廣闊的世界。父母可以帶孩子去走訪親友,或去外地旅行,開闊他們的視野,並讓孩子和小夥伴們在一起遊戲,和大家一起參加活動,一起結伴買東西等,從而鍛煉孩子的膽量。

2.幫助孩子提高認識

孩子膽怯大部分是後天形成的結果,作為父母要端正思想,按照孩子的年齡和實際情況,給予積極的引導,幫助孩子丟掉“怕”字,同時告訴孩子,膽小鬼是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的,讓孩子鄙視膽小怕事的行為。對於孩子存在的膽怯心理,可以進行鍛煉和誘導,比如孩子怕生人,當有客人來訪時,應讓孩子與客人接觸,並鍛煉他在客人麵前講話。這樣一回生二回熟,會慢慢改變孩子的膽怯心理。

3.培養孩子勇敢的精神

父母可以經常講一些有關勇敢的故事,平時善於觀察孩子,當他遇到困難時,能得到及時的幫助,鼓勵孩子去戰勝困難。對孩子進行膽量方麵的訓練,比如在感覺訓練中,加大木梯的訓練量,慢慢鍛煉孩子的膽量。

4.交給孩子一些任務

父母可以有目的地交給孩子一些可以完成的任務,限定時間完成。比如假期可以讓孩子獨立坐公交車去朋友家或跟旅行團旅遊,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去鍛煉,去克服困難。同時父母要給予孩子鼓勵、指導和幫助。當孩子完成任務時,父母應進行表揚,幫助孩子樹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