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習慣行為,揣摩孩子行為的深義(1 / 3)

日常生活中,孩子身上有一些習慣行為,比如喜歡哭鬧、喜歡模仿同伴的行為、總是叛逆……這些看似常見的行為很容易被父母忽略掉,總是說“孩子都這樣”,其實,孩子身上的習慣行為,也隱含著成長的行為特點以及心理問題。

孩子總喜歡扔東西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發,“我”字當頭,想著反抗權威,所以往往與父母對著幹,這就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孩子表現得比較激烈,尋求強烈刺激,以發泄心中的不滿。在這一階段,開始對父母說“不”,周圍的事情他們都想大包大攬地幹上一番,表現得非常自以為是。這時的孩子身體已經能夠相當的協調,能跑能跳,能抓能捏。他們進入了獨立欲求的第一個反抗期,逆反是這個時候孩子的常見表現,也是對父母或者老師的要求做出的一些故意反抗的行為。

孩子出現逆反時給人的感覺是火氣很大,好像身體裏充滿了一股怨氣。因此父母對待孩子的逆反期應該以疏導為主,盡可能避免與孩子針鋒相對發生衝突,同時,父母要注意引導孩子,使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從而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小貼士

1.教給孩子一些基本技能

這一階段的孩子總是做不好一件事,心裏著急,就容易發脾氣。這時父母可以教孩子怎麼做,比如,孩子玩積木總是滑下來,可以教孩子如何取得平衡;孩子投球老是投不準,接球又接不住,可以教他投擲、接應時,手的放和收的技能,等等。

2.別指望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可以完全置之不理,想用無聲讓他懂得“錯了”,這對孩子而言是極不合適的。父母可以提前告訴孩子不能生氣,否則就不讓他玩玩具或者把玩具送人,這個方法有時不會起作用。因為孩子還不懂得“否則”是什麼意思,也不會去這樣想問題:發火會導致沒有玩具玩,不發火就有玩具玩,因此對孩子還需要適當的正麵教育。

3.合理發泄情緒

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產生了不愉快的情緒,發泄比憋在心裏要好。當父母發現孩子生氣的時候,不要對著孩子發泄,可以找一個枕頭來代替孩子。當孩子想發火的時候,引導孩子不要朝父母發脾氣,而是把怒氣發泄到布娃娃身上。

4.拒絕的同時給予適當安慰

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能滿足的盡可能滿足。比如孩子夏天想吃冰激淩,就讓孩子吃一個;不過冬天冷,孩子想吃也不能給他吃。父母認為這是無理的要求,不過孩子卻認為這兩種情況是一樣的,沒有無理和合理的區分。當孩子提出所謂的無理要求時,可以用眼神、手勢、簡單否定等方式讓他懂得,這個要求父母不同意。但是,在拒絕孩子這個要求的同時,要給他合理的東西滿足他。比如不能給冰激淩,可以給一塊小蛋糕,隻是拒絕,沒有給予,就達不到教育目的。

孩子越來越難管教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的叛逆期通常分為三個階段:2~3歲的寶寶叛逆期,6~8歲兒童叛逆期,14~16歲青春叛逆期。叛逆期的孩子通常會有這樣的一些典型的表現:破壞性強,喜歡摔東西、拆玩具、亂寫亂畫、撕書,或故意把玩具丟得滿地都是;堅持要某一件東西,即便是外表相同的也不要;堅持要穿某件衣服某雙鞋,即便不符合季節;想要做的事情堅決要做到,否則就大哭大鬧;在公共場合坐地耍賴、打人;父母要求的事情偏偏不做,越是禁止做的事情越要做;不理睬父母,寧願自己玩,也不和父母一起玩;故意破壞之前約定好的規矩;層出不窮地提出新的要求;和父母講條件,要滿足他的要求才肯做事;和別的小朋友玩耍時,爭搶同一件玩具;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玩具,不過又喜歡搶別人玩具,嚴重時還打人。

同時,孩子在自我意識成長的過程中,必將經過一個矛盾的階段:一方麵,孩子渴望獨立,擺脫父母的控製;另一方麵,在生活上情感上又對父母有著依賴。這樣矛盾的狀況會造成孩子比之前更黏父母,擔心父母會離開,同時又會不斷挑戰父母的權威,和父母唱反調。由於孩子的自我尚未真正建立,在獨立和依賴之間來回遊離。在孩子未來的成長過程中,這一現象還會不斷重複,孩子未來究竟可不可以實現真正的獨立,父母的態度是關鍵所在。

小貼士

1.了解孩子叛逆行為的原因與動機

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長,和父母最為親近,要想了解孩子的需求,父母隻有平時多注意觀察,多學習教育孩子的知識,多和孩子交流。父母要充分理解孩子要自己嚐試、獨立表現的要求,盡可能多創造一些條件,讓孩子的要求得到適當的或充分的滿足。

2.不能遷就原則問題

叛逆期的孩子一方麵不斷挑戰規則,另一方麵又不斷追求規則。假如規則混亂,孩子缺少安全感。父母在製定規則時要講科學,規則一旦製定,就必須遵守。不製定超過孩子能力的規則,比如要求孩子上課不走神等。尊重孩子的需求,有時孩子隻是要求自主行動,比如要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大人不應當因為怕麻煩而禁止孩子這麼做。

3.以巧妙方法進行引導

叛逆期的孩子問題較多,父母應按照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巧妙引導。比如父母讓孩子吃飯,孩子偏不吃。父母可以采用激將法,要求孩子不吃飯,孩子反而拚命要求吃飯。不讓孩子關燈,孩子反而要求關燈。不過父母在使用這個方法時語氣盡可能真實平靜,按照孩子情緒適當調整。

又比如孩子到處扔東西以吸引父母注意力,這時父母要假裝沒看見,繼續和家人聊天。孩子看見沒引起自己想要的效果,自然會停止這樣的行為。

4.耐心對待孩子的負麵情緒

孩子情緒激動時,父母千萬不要和孩子講道理,當孩子大哭時,父母可以抱著孩子或者到安靜的地方,靜靜地聽孩子哭一會兒,讓孩子平靜;幫助孩子搞清楚為什麼哭,是哪一種情緒,傷心還是憤怒;對孩子表示同情和理解;等孩子情緒平靜了,提出新的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

孩子太懶惰了

許多父母總是抱怨孩子太“懶”了,做什麼事情都需要自己提醒,否則他就坐在那裏一動不動。其實,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是多方麵的:有的孩子是沒有養成主動做事的習慣,孩子天性是比較敏感的,他們的注意力和興趣轉移得很快,不能長久地保持,因而不能很好地去做一件事情,即便是做起事情來也是“有頭無尾”,或者毛毛躁躁,他們在寫作業的時候,總是一會兒去喝水一會兒去洗手間一會兒又在窗戶邊上看一會兒;有的孩子是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他們注意力不集中,總是被外界的東西所影響,比如玩具、動畫片,他們看到這些就會停止手中的事情,把注意力轉移到另外的事情上去。

孩子很聰明,十分可愛,全家人都很喜歡,不過讓爸爸媽媽有一點不滿意的就是太“懶”了。媽媽常常這樣說他:“你就像那癩蛤蟆,我推你一下,你才走一步,從來不會主動向前走。”剛開始聽到這句話,孩子很不理解,因為他沒有看到過癩蛤蟆。

平時放學回家,總是要爸爸媽媽催促三四遍:“該寫作業了”“放學了就應該先把作業寫了再玩,否則一會兒不許吃飯”“寶貝,快來寫作業,別玩了”“乖,聽話,趕快來把作業寫了”……最後,孩子總要出去玩幾次,才能把作業寫完,有時甚至會捱到深夜。對此情況,爸媽很是頭疼。

除此之外,孩子之所以會“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父母嬌寵出來的。有時候,孩子的事情沒有做好,父母發現了,為了省心省事,父母就大包大攬,讓孩子失去了主動做事情的機會,繼而使孩子產生一種依賴感,養成做事需要有人提醒的習慣。

這時候,如果父母不能正確對待,再加上孩子的模仿能力又強,會使一些不良行為在孩子身上得以滋生。所以,當父母發現孩子做事缺乏主動性,就應該進行正麵教育,加以鼓勵,並進行引導,這樣就能幫助孩子克服做事毛躁的不良習慣,使孩子養成主動做事的習慣。

小貼士

1.言傳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而,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言傳身教。父母除了鼓勵孩子去主動做事情,還需要以實際行動來告訴孩子主動去做事情是一種好習慣,也會從中獲得許多有益的東西。比如,當孩子做完了一件事情,父母應給予讚賞,並把孩子的成果展示給他自己看,讓他獲得一種成就感。當父母做好了榜樣,給孩子樹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孩子就會受到積極的影響,繼而學會主動去做事情。

2.培養孩子主動做事的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孩子做事都是毛手毛腳,虎頭蛇尾,這時候父母應該製止孩子們這種不良行為習慣的蔓延,進行正麵引導,同時也要給予孩子一定的鼓勵。當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父母應幫助指出明確的目的,對孩子做事的方法給予指導。從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做起,慢慢地培養孩子主動做事的習慣。

3.促進孩子主動做事的積極性

有時候,孩子做得不是很好,父母就是一頓指責“做不好就別做了”,這樣會打擊孩子主動做事的積極性,在下一次,他就不會主動去做事了。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做事,即便孩子做的事情不是那麼令人滿意,父母也應該先肯定孩子的成績,這樣可以有效地促進孩子主動做事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