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心理行為,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2 / 3)

5.與孩子平等對話

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是多方麵的,如果孩子怕黑,那父母可以在全家人看電視時把燈關上,讓孩子慢慢適應黑暗。假如孩子害怕陌生人,父母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單獨去超市購物,去書店買書,去參加一些宴會或電視節目等。

孩子嫉妒心強

孩子大約從1歲半起,他們的嫉妒心理就開始有了明顯而具體的表現。剛開始孩子的嫉妒大多與母親有關,假如自己的母親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孩子身上,孩子就會以攻擊的形式對別的孩子發泄嫉妒心理。

孩子的嫉妒具有明顯的外露性,有時還具有攻擊性和破壞性。孩子的嫉妒與成年人的嫉妒有不同之處,主要是不能有效地控製自己的情感。孩子直接而坦率地表露情感,根本不考慮後果。比如自己很想要的玩具,媽媽不給買,那就特別討厭那些有這種玩具的孩子,有時甚至會把人家的玩具弄壞。

5歲的樂樂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孩子,一個周末,樂樂媽媽的同事帶著自己3歲的兒子到樂樂家裏玩,媽媽很熱情地接待了他們,並開心地逗同事的兒子玩耍。剛開始,樂樂也擠過去親了親小弟弟,不過沒過多久,樂樂就有些不高興了,因為媽媽抱著小弟弟,一點也沒有放下的意思,還又親又笑,樂樂覺得自己受到了冷落。

於是,樂樂開始大聲唱歌,但沒有人注意她。樂樂又跳起了自己最擅長的舞蹈,不過還是沒有人來搭理她。終於,樂樂忍不住了,她忽然間摔壞了自己的杯子,然後坐在地板上放聲大哭,結果使媽媽和她的同事十分尷尬。

可以說嫉妒是一種消極的心理,是對別人在品德、能力等方麵勝過自己而產生的一種不滿和怨恨,是一種被扭曲了的情感。如果孩子將這樣負麵的心理保留到以後,那孩子就難以協調與他人的關係,難以在生活中保持心情舒暢。所以父母需要針對孩子的這一負麵心理,糾正孩子的嫉妒心理。

小貼士

1.了解孩子嫉妒心理產生的原因

父母隻有了解孩子產生嫉妒的原因,才能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通常孩子的嫉妒心理產生的原因有三種:一是環境影響。假如在家裏,父母之間互相猜疑,互相看不起,或當著孩子的麵議論、貶低他人,會在無形中影響孩子的心理。二是孩子能力較強,不過某些方麵比不上其他孩子。通常各方麵都比較弱的孩子,他們會處於安分的狀態,因為他們已經習慣於當弱者。而那些能力較強的孩子,就會對別的有能力的小朋友產生嫉妒。三是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經常對自己的孩子說他在什麼方麵不如某個小朋友,讓孩子認為父母喜歡別的小朋友,不喜歡自己。這些孩子會因為不服氣而產生嫉妒。

2.傾聽孩子的心理感受

孩子的嫉妒是直觀的、真實的甚至自然的,完全不似成年人嫉妒心理那樣摻雜著許多的因素,它隻是孩子對自己願望不能實現而產生的一種本能心理反應。所以,父母不要盲目地對孩子的嫉妒行為進行批評,而是應耐心傾聽孩子心中的煩惱,理解孩子沒辦法實現自己的願望所產生的痛苦情緒,從而便於孩子因嫉妒產生的不良情緒可以得到宣泄。

3.正確評價孩子

大多數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和鼓勵。父母的表揚得當,可以鞏固其優點,增加孩子自信;若表揚過度或不當,會使孩子驕傲,從而看不起別人。由於孩子年齡較小,自我意識剛開始萌芽,他還不會全麵地看待問題,所以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和別人。所以父母對孩子的品德和能力的評價應客觀正確,適當指出孩子的優點和缺點,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幫助孩子正確評價自己。

4.幫助孩子分析與其他孩子產生差距的原因

孩子的思維方式主要以具體形體思維為主,通常不具備對事物進行全麵分析的能力。孩子往往會將自己的嫉妒簡單地歸於自己或所嫉妒的對象,而不去考慮其他因素。所以,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全麵分析造成自己孩子與所嫉妒對象之間的差距產生的原因,引導孩子縮短這些差距,采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縮短這種差距,以積極的方式縮短實際存在的差距,來化解孩子內心的不平衡。

5.對孩子進行美德教育

一般嫉妒心理大多數產生在有一定能力的孩子身上,他們覺得自己有能力,卻沒有受到別人的表揚,所以對那些受到注意和表揚的孩子產生嫉妒。父母對此要對孩子進行美德教育,讓孩子懂得“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道理。讓孩子明白即便沒有人稱讚自己,自己的優點依然存在,假如繼續保持優點,又虛心向別人學習,那自己才會得到更多人的喜歡。

6.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

父母應教育孩子理解人與人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性,讓孩子明白每個人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不過同時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劣勢和短處。引導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揚長避短,在生活和學習中學會正視別人的優勢和長處,欣賞別人的優點,從而可以學習、借鑒對方的優勢,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7.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

大多數有嫉妒心理的孩子都有爭強好勝的性格,父母要引導和教育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和實際能力去與別人比較。競爭是為了找出差距,是為了更快地進步和取長補短,不可以用不正當、不光彩的手段去獲取競爭的勝利,將孩子的好勝心引向積極的方向。

孩子太自卑了

心理學家認為,自卑經常以一種消極的防禦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妒忌、猜疑、害羞、自欺欺人、焦慮等,自卑會讓人變得非常敏感,經不起任何刺激。假如一個孩子被自卑心理所籠罩,其身心發展及交往能力將受到嚴重的束縛,才智也得不到正常的發揮。

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基於多方麵的原因。比如父母能力較強,對孩子期望過高,往往會讓孩子產生自卑,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裏,孩子總認為“爸爸媽媽什麼都行,我什麼都比不上他們,怎麼努力都沒用”;有的則是家庭不完整,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生活在破裂家庭中的孩子,得不到父母足夠的愛,覺得自己是被社會拋棄的孩子;有的父母采用粗暴、專橫的教育方式,嚴重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有的是父母自身有自卑情緒,平時總說“我不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小貼士

1.避免苛求孩子

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心理。所以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要適當,不能苛求孩子。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應與孩子實際的能力和水平相適應。若孩子取得了好成績,那父母應及時表揚和鼓勵,讓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於那些成績稍差的孩子,父母應予以關心和安慰,幫助孩子分析原因,總結經驗和教訓,給孩子予以耐心的指導,一步步提高孩子的成績。

2.豐富孩子的知識

生活中,父母經常發現當許多孩子一起交談的時候,有的孩子說起話來滔滔不絕、繪聲繪色,而自己的孩子卻隻是在一邊聽,一言不發。這是什麼原因呢?這主要是由於孩子的知識麵不同,有的孩子見多識廣,有的孩子知識麵較為狹窄。而那些知識麵較為狹窄的孩子更容易自卑,父母需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豐富知識,開闊孩子眼界。

3.給予孩子一定的心理補償

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父母要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和缺點,並為孩子提供發揮長處的機會和條件,讓孩子學會理智地對待自己的短處,尋找合適的補償目標,從中吸取前進的動力,將自卑轉化為一種奮發圖強的動力。

4.引導孩子交朋友

自卑的孩子大多比較孤僻、不合群,喜歡把自己孤立起來。而積極的人際關係會為孩子提供必要的社會支持係統,利於自身壓力的減緩和排解,性格也會變得樂觀起來。而且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會更加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父母要多鼓勵孩子交朋友,並教給他們一些社交技能。

5.幫助孩子獲得成功經驗

當孩子成功的經驗越多,他的期望值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強。對於自卑的孩子來說,父母要幫助他建立起符合自身情況的抱負,增加成功的經驗。當孩子遭遇困境,心生自卑的時候,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去做一件比較容易成功的事情,或者參加感興趣的活動,以消除自卑。比如,當孩子在考試中失利了,不妨讓其在體育競賽中找回自信。

6.采用小目標積累法

許多孩子產生自卑,往往是由於對自己要求過高,將自己已經取得的成績忽略了,他隻是沉浸在大目標無法實現的焦慮中,心理上就經常籠罩在悲觀、失望的陰影中。對此,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製訂一個個能在短時間實現的小目標,引導孩子向前看,讓孩子從已經實現的小目標中得到鼓舞,增強自信。隨著小目標的積累,不但會形成一個實現大目標的動力,而且會讓孩子形成足以克服自卑的信心。

7.引導孩子正確麵對挫折

孩子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失敗和挫折,而失敗的陰影是產生自卑的溫床。對此,父母需要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予以指導,幫助孩子及時驅逐失敗的陰影。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將失敗當作學習的機遇,分析失敗的原因,從失敗中學習和吸取教訓。也可以幫助孩子將那些不愉快、痛苦的事情徹底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