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允許孩子撒嬌而非嬌慣孩子
允許孩子撒嬌和嬌慣孩子是兩個概念,允許孩子撒嬌,更多地是理解和適度滿足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孩子本來就是孩子,一點兒都不嬌氣那就是大人了。而嬌慣孩子更多是無節製地滿足孩子的欲望,縱容孩子過分的表現。讓孩子撒嬌與嬌慣孩子不同,前者是滿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對孩子依靠自身能力可以做到的事要盡量放手;後者是滿足物質上的需求,對孩子的事大包大攬。允許孩子撒嬌,他並沒有被“慣”得嬌氣,孩子自身的生命力和自立能力是茁壯的,會自然地生發出來。
孩子不愛惜東西
糖果效應是由心理學家薩勒提出的,他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對一群都是4歲的孩子說:“桌上放著兩塊糖,假如你可以堅持20分鍾,等我買完東西回來,這兩塊糖就給你。不過你如果不能等這麼長時間,那就隻能得一塊,現在就可以得到一塊!”這對於4歲的孩子而言,確實麵對著艱難的選擇。孩子們又想得到兩塊糖,又不想為此煎熬等待20分鍾;如果想馬上吃糖,那隻能吃一塊。實驗結果得知,三分之二的孩子寧願等20分鍾得兩塊糖,不過他們難以控製自己的欲望,有的孩子則把眼睛閉起來,或雙臂抱頭;三分之一的孩子選擇馬上吃一塊糖,幾乎一秒鍾就把糖塞進嘴裏了。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孩子自製力的建設需要反複進行才能有所效果,對孩子喜歡奢侈浪費的控製,也要在平時注意對其培養。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經濟生活也日益發展,繼而提高了消費意識。在這其中,孩子成為了社會消費的主力軍,他們的消費水平在不斷地上漲,沒有限製地攀比浪費現象層出不窮。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小皇帝”,父母的過分寵愛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會形成一種消極影響。尤其是助長了孩子浪費的不良習慣,使孩子勤儉節約的意識薄弱,許多孩子都存在著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愛護公物、鋪張浪費等不良習慣,為此必須引起每一位父母的重視。
愛默生曾經說:“節儉是你一生中食用不完的美麗宴席。”但在我們身邊,有著太多這樣的聲音“這個玩具太舊了,扔了!”“我要買汽車、遙控飛機,我要買很多很多玩具。”“我覺得衣服太少了,我要買很多很多新衣服。”孩子雖然還很小,但花錢如流水的習慣已經養成了,其實,作為父母,應該明白即使生活富裕了也不能丟了“勤儉節約”這個傳家寶。實際上,讓孩子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是很重要的,問題並不在於有沒有錢給孩子花,而是要讓孩子懂得錢來得不容易,應該用在該用到的地方上,而不是過度地揮霍,這樣隻會培養敗家子。那麼,如何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呢?
小貼士
1.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意識
父母可以通過講一些故事教育和引導孩子從小就要勤儉節約,不貪圖享樂,不愛慕虛榮。在家裏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吃得好一點兒穿得好一點兒是可以的,生活和學習的壞境舒適一點也是可以的,但不能讓孩子忘記了勤儉節約。父母要教會孩子量入為出,給孩子講勤儉持家的道理,使孩子懂得一粒米、一滴水都是辛勤勞動而來的。衣食住行也是父母花力氣掙來的,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意識,這也是塑造良好品德的開端。
2.父母要做好榜樣
要想孩子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父母自身就要勤儉節約,如果做父母的花錢也是大手大腳,那孩子愛浪費就不足為怪了。喜歡模仿是孩子的特點,孩子的許多行為都是從模仿開始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孩子性格、品德的發展形成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要勤儉節約,為孩子做好榜樣,比如,隨手關燈,不浪費自來水,愛惜糧食等,以自己良好的行為舉止作為表率,去感染孩子,使孩子真正地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行為習慣。
3.讓孩子體驗勞動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通過勞動來收獲來之不易的果實。比如在農忙的時候,父母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拾稻穗,使他們理解什麼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繼而培養孩子熱情勞動、勤儉節約的習慣。另外,父母可以讓孩子搜集家裏的舊物品,賣掉的錢可以存起來,然後捐助給那些貧窮的孩子。那些使用過的東西可以重複使用,比如用易拉罐做一個花籃,這樣既讓孩子體驗了勞動,也可以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
4.引導孩子合理利用金錢
父母一般都會有給孩子零花錢的習慣,但這時候,給孩子零花錢要有計劃,適當地限製數額,不要有求必應,應該依據孩子的年齡、實際用途和支配能力來給予。另外,引導孩子學會記賬,設計一本“零花錢記錄本”將自己的零花錢的去處進行記錄,父母還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哪些錢是該花的,哪些錢是沒有必要花的,讓孩子們明白錢要花在關鍵之處。
孩子太過自私
心理學家認為,應該讓孩子樹立這樣一個觀念,即理解他人、想及他人、關心他人。告訴孩子當你給予他人關心的時候,溫暖了對方,同時也將會溫暖你自己。因為被人關心是一種美好的享受,而關心他人也是一種高尚美好的品德。人的本質就是愛的相互存在,我們的生活是由與他人的相互交往而構成的。告訴孩子:學會關心他人,就是要求我們善於理解他人,需要隨時準備去支持他人,並從行動上去關心他人。得到他人的關心是一種幸福,關心他人更是一種幸福,正如一首歌曲中所唱“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孩子已經7歲了,她有個很大的毛病,就是總以自我為中心,不會關心別人。平時家裏奶奶生病時讓她做點事情,她就會很不高興,更別說平時了。有時候爸爸因工作忙累了,對孩子說:“寶貝,我覺得好累!”這時孩子也會冷淡地說一句:“那是你自己的事情,關我什麼事!”有時候看到孩子這樣,真的很傷心。
在學校裏孩子也不會關心同學、老師,甚至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讓個座都不願意。爸爸媽媽平時都很關心別人,在公司也會熱心助人,可為什麼孩子卻這樣自私呢?難道是爸爸媽媽平時關心不夠嗎?我們教育方法不對嗎?
父母是孩子接觸最早、最多的親人,父母在生活中不僅要對孩子進行品質的教育,還需要做好榜樣的作用。讓孩子們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主動幫助別人是一個高素質人必備的重要品質,人的本質就是愛的互相存在,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由與他人的相互交往所構成的。主動幫助別人,就是要求我們善於理解別人的處境、別人的情感和需要,並且隨時準備去幫助別人,從行動上去關心別人,與他人建立和諧友好的人際關係。
培養孩子從小就學會主動幫助別人的良好習慣,這對孩子未來具有高尚的品質,以及健全人格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被譽為最聰明的猶太人,他們就非常崇尚幫助別人的美德,而那些猶太人小孩也從小就被灌輸主動幫助別人的思想。
小貼士
1.讓孩子成為家裏的“小幫手”
父母有必要讓孩子幹家務。一位媽媽的手受傷了,無法幹家務活,而且爸爸又外出了,這時候,孩子按著媽媽的吩咐自己做了稀飯,並且在飯後主動刷碗,受到了媽媽的稱讚。其實,在家裏一些簡單的家務活是難不倒孩子的,但父母不要強行要求孩子去做,而是循循善誘,激發孩子的同情心,讓孩子主動幫忙,成為家裏的“小幫手”,再給予孩子讚賞,這樣孩子會認識到幫助別人,自己也體會到快樂。
2.營造溫馨的家庭環境
如果孩子長期生活在一個溫馨的家庭氛圍裏,他就總是喜歡樂於助人,更願意為他人著想,也更容易同情別人。因而,父母要為孩子積極營造溫馨的家庭環境,經常鼓勵孩子主動幫助別人,在這樣的心情狀態下,孩子是很容易主動去幫助別人的,因為他的心裏充滿了愛。
3.父母以身作則
要想教會孩子主動去幫助別人,最關鍵的是父母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好榜樣。在孩子麵前,父母要盡可能地表現得體貼大度,時常主動幫助別人,示範給孩子看,把這樣的觀念滲透在言行中。如果父母隻是教育孩子幫助別人,自己卻言行不一致,那麼孩子就會模仿你的行為,言教也就失去了效果。
4.鼓勵孩子去完成一些任務
父母可以多讓孩子參加公益活動,比如植樹、除草,同時,鼓勵孩子主動幫助鄰居取牛奶、拿報紙,讓孩子在做事情本身中感受到樂趣。父母還可以鼓勵孩子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比如照顧小妹妹,或者幫助小弟弟製作玩具,這樣可以培養孩子主動幫助他人的品質。當然,有時候孩子並不是自發地去做這些事情,這時候父母就需要去鼓勵他們,甚至有時候需要溫和地強製他們,不斷地鼓勵孩子去完成一些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