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情緒行為,讀懂孩子的晴雨表(1 / 3)

正性情緒與負性情緒在個體內部心理結構中處於動態平衡之中,就像一枚硬幣的反正麵一樣,缺一不可。與成年人一樣,當孩子遇到煩惱或不如意時表現會各不相同:有的會鬱鬱寡歡,有的會怒不可遏,有的會無理取鬧。實際上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作為父母應該接納孩子的負麵情緒,因為這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

消極情緒讓孩子心理失衡

與成年人一樣,孩子的情緒也有消極和積極之分。在孩子大約1歲左右,他們的情緒就開始分化,兩歲時出現各種基本情緒,也就是生氣、恐懼、焦慮、悲傷等消極情緒和愉快、高興、快樂等積極情緒。積極的情緒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可以起到促進作用,助於發揮孩子內在的潛力,消極的情緒則可能讓孩子心理失衡。

楊先生的兒子楊洋已經13歲了,他個性比較敏感,性格說不上是外向型還是內向型,比較戀舊,跟以前的老同學、好朋友分別時總會舍不得。四年級轉學之後,楊洋總是想念過去的老同學,不喜歡與新同學交往,直到一年之後才漸漸融入新的班級。即便上了初一之後,也總是念叨小學同學,認為初中同學比不上小學同學,似乎又要很長時間才適應新環境。

後來楊先生發現兒子十分消極,很悲觀,學習很懶散,對人生沒有一種積極的世界觀,經常流露出人總歸是要死的,現在努力都沒有用,不管自己現在怎麼樣,最後都是一樣的結局。楊先生經常聽到兒子說:“爸爸,我不想你們死,不想爺爺奶奶他們死,人如果永遠不死就好了。”這樣的情緒更是經常反複,就在跟兒子聊天中,兒子還說到人最終還是逃不過死亡,所以自己做什麼都是無用的,什麼金錢、名譽都是一場空,甚至說自己好像看到自己死了的時候的情景。楊洋在說到這些的時候,情緒十分低落,甚至掉淚了,說自己不想死。

小孩子動不動就喜歡說“不”,而且經常是你說什麼他都會說“不”。心理學研究表明,這是孩子獨特的表示自立的正常方式。當孩子開始說“不”,是他形成自我認識的開端。而當生活裏的某些事情或某些要求與其個體的興趣、需要和願望等不一致的時候,孩子就會產生消極情緒,諸如抵觸、對抗、哭鬧等。

對孩子而言,產生情緒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當一個成年人發脾氣的時候,旁邊的人會安慰,或者會知趣地離開。但是,當一個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他受到的卻是父母的斥責,甚至是挨打,這其實是極不公平的。所以,一旦孩子有了消極情緒,父母需要做的是理解、幫助,而非責備、訓斥。

小貼士

1.引導孩子傾訴心事

傾訴是一種合理的方式,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把自己在學習中遇到衝突或挫折時的感受告訴自己,同時給予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孩子對父母有很大的依賴性,父母對孩子表現出的同情或寬慰會緩解甚至清除孩子的心理緊張和情緒不安。即便在孩子傾訴的內容不合理的情況下,父母也要耐心地聽下去,至少保持沉默,等孩子傾訴完之後,再與孩子講道理。

2.理解孩子

在孩子生氣的時候,父母可以用溫和的語氣開導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的感受。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生氣時可以幹什麼,不能做什麼,允許孩子以合適的方法宣泄情緒。在適當的時候,多給孩子講一講自己在人生的挫折和艱難困苦麵前,是如何麵對困難和挫折的,又是如何戰勝困難、超越挫折的。畢竟孩子年齡比較小,很少經曆創傷和挫折,這個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若是父母和孩子多聊這些話題,那勢必會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

3.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父母要善於創造和諧融洽、暢所欲言的家庭氛圍,當孩子表達出自己的心理之後,父母要以探討的形式來轉變和提高孩子的認知,隨時關注指導孩子以積極的心態來自我排除心理障礙。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在為人處世上保持樂觀的態度,因為榜樣作用往往是孩子樂觀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4.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

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同時將這些優點與孩子熟悉或崇拜的先進人物、英雄人物的優點比擬,讓孩子在內心認定自己與他們的性格一樣,從而激發孩子在思想和行為上向他們學習。當孩子不斷突出自己的優點,同時自我認可和肯定慢慢養成習慣之後,其消極的情況就會得到改觀。

5.引導孩子轉移注意力

轉移注意力,是合理宣泄情緒的最佳途徑。父母要讓孩子學習在遇到衝突和挫折時,不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引發衝突或挫折的情境之中,而應盡可能地擺脫這種情境,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去。比如孩子在玩遊戲中與其他孩子發生衝突,那可以讓孩子到室外去踢一會兒足球,在激烈的運動中將積累的情緒能量發泄出去。

6.引導孩子宣泄消極情緒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生活中產生的消極情緒,應以合適的渠道發泄出去。情緒一旦產生,宜疏導而非堵塞。當孩子遭遇難過的事情,宣泄出來,可以減輕精神上的壓力。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當孩子遇到挫折或感到不愉快的時候,父母可以讓孩子不受壓抑地通過言語或非語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樣可以減輕孩子心理上的壓力。

7.幫助孩子提高抗挫折能力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生活中並不是每件事都會讓自己滿意,一個人總是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生氣和難過都是沒有用的,而是需要有意識地控製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同時父母可以通過帶孩子旅遊、登山,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鍛煉孩子的毅力,盡可能幫助孩子形成堅毅、開朗的性格。

孩子會覺得莫名害怕

心理專家認為,幼兒期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關鍵時期。這時需要父母給孩子準備一個獨立的房間,起初可以在孩子睡前陪伴孩子,告訴孩子自己會在他身邊陪著,用手撫摸孩子給予安慰,等孩子睡著之後,父母可以離開。等到第二天孩子醒來,父母可以表揚孩子:“一個人乖乖睡著了,寶貝真棒!”以此強化孩子獨立的能力與意識,孩子在自己獨立的房間睡覺,需要獨立麵對黑暗,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要學會自己處理恐懼等負麵情緒,同時意味著孩子開始獨立了。假如父母為了讓孩子不害怕,總是無微不至地關懷,那孩子就容易陷入“黑暗恐懼症”。

張女士一度很苦惱,因為10歲的女兒月月在日記本上寫了這樣一句話:“每到晚上,我就開始害怕,臥室的燈熄了,爸媽都已經睡了,隻有我一個人怎麼也睡不著,我隻能躲在被窩裏,不敢把頭伸出來。”

女兒月月正在讀小學四年級,她很怕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有時她甚至會要求跟爸媽同住一個房間。而且總是開著燈睡覺,偶爾關燈是爸媽看著她睡了才關上的。張女士覺得女兒膽子太小了,於是有意識地鍛煉她,比如規定她上床之後關燈睡覺。然而,這對月月而言卻是一件極其恐怖的事情,她告訴媽媽自己會感覺到身邊有些可怕的東西存在著,比如鬼怪之類的。幾乎每天晚上她都是從噩夢中驚醒,哭著找媽媽。對此,張女士非常擔憂,不知道該怎麼辦。

心理學家認為,現在有許多孩子都很怕黑,因為黑暗想到鬼而感到害怕,這種純粹的害怕“鬼”的孩子,他們生活實際上並不會受到嚴重幹擾。在案例中,月月的症狀表現為不正常的、極度的懼怕,而且嚴重影響正常生活,這些帶有疾病性質的懼怕可以診斷為“黑暗恐懼症”。

患有恐懼症的孩子大多數比較膽小、獨立性較差。根據張女士反映,月月在班上幾乎沒有什麼朋友,獨來獨往,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很差,這與父母的教育方法是相關聯的。處於嬰幼兒時期的孩子大部分會在黑暗中苦惱,讓他們恐懼的不是黑暗本身,而是在黑暗中看不到自己親近的人,視覺上的分離感引發了孩子的不安全感體驗,這實際上是一種對父母的依戀情結。

對此,心理專家建議:父母要意識到過度保護孩子,隻會讓孩子越來越膽小。因為父母的保護就是告訴孩子,一個人睡覺確實比較危險。恐懼症懼怕的事物本身是比較普通的,在一般人看來是不需要害怕的事物,不過因為父母無意識地提醒孩子避免這一情況的出現,結果反而強化了孩子焦慮、恐懼的情緒。

小貼士

1.避免誘使孩子將恐懼感隱藏在心裏

不管孩子擔心什麼、害怕什麼,父母應當告訴他們害怕是正常的心理現象。平時父母多和孩子交談,給孩子講一些常識,這是幫助孩子克服恐懼感的最佳方法。等到孩子明白道理,心境平和了,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對可能發生的事情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2.切勿對孩子說“膽小鬼”

孩子從3歲時開始對黑暗產生恐懼,假如這時父母罵孩子是膽小鬼,嚇唬孩子不準哭,這將大大地誤導孩子的情緒。父母應該向孩子說明事情的真相,在孩子看來令人恐懼的事物被父母一語點破,他自然會相信自己是安全的,內心的恐懼感也會隨之消失。

3.避免讓孩子接觸鬼怪、恐怖之類的故事和電影

當然,恐懼黑暗與聽過鬼怪故事、恐怖片有一定的聯係。父母需要注意,不要和孩子過多地談論鬼怪的故事,也盡可能不要讓孩子看恐怖片。假如孩子經常會想起鬼怪之類的事情,父母需要盡可能地讓孩子在閑暇時間多參與有趣的互動式活動,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興趣愛好,引導孩子轉移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