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順其自然
心理學家建議用“森田療法”,這是治療強迫症比較好的方法,所謂“順其自然,為所當為,不治而治,事實為真”。孩子強迫症產生的根源就是“怕”,正因為存在各種恐懼,才會導致不斷重複地去做某事,怕的時候要怎麼應付,“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即不要刻意去強化強迫症的觀念,轉移注意力,做應該做的事情,才會治愈強迫症。父母在這個過程中要做的就是不要刻意讓強迫症孩子尋求改變,順應其性情,等他確認自己所擔心的事情根本不會出現的時候,強迫症的症狀自然會減輕甚至消失。
5.給予孩子理解與關懷
當父母發現孩子有強迫症的時候,不要指責孩子,更不能說孩子胡思亂想。有的孩子在抄寫課文的時候,抄著抄著就突然開始使勁地描一個字,即便把紙劃破了,還是用力描。這時正確的方法應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問他今天星期幾,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就被轉移了,恢複了正常思維。不過有的父母不懂這些,一看見孩子發呆,就會指責孩子:“你又在胡思亂想什麼?”這樣則會導致孩子心理負擔越來越重,假如父母可以多理解、多關心孩子,那孩子強迫症狀會慢慢減輕,直至消失。
孩子有孤獨症是怎麼回事
兒童孤獨症又稱兒童自閉症,與兒童感知、語言和思維、情感、動作以及社交等多個領域的心理活動有關,屬於發育障礙。盡管不同的孤獨兒童會有不同的症狀,不過主要表現為:說話較晚、反應遲鈍、不合群、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和溝通;有的孩子智力發育低、存在認知感知缺陷;有怪癖、興趣範圍狹窄、行為方式刻板僵硬,注意力渙散。有的孤獨症孩子智力發展不平衡,他們對某一方麵很敏感,比如音樂、繪畫等,而在其他方麵則較差。不過,越是這些孩子,越容易被父母忽略。
李媽媽很煩惱,因為孩子豆豆患了孤獨症。平時在家裏,豆豆總是饒有興趣地擺弄著手裏的糖紙,對周圍好像沒有察覺,甚至連麵前的水果和零食也不會令他心動。若是有阿姨問:“寶貝,你幾歲了?”問3遍豆豆幾乎都沒有什麼反應,這時李媽媽則對豆豆說:“告訴阿姨你幾歲了?”但豆豆的目光依然停留在那張糖紙上,他重複一遍媽媽的話:“告訴阿姨你幾歲了?”這時李媽媽說:“對阿姨說我3歲半了。”豆豆也隻是鸚鵡學舌地說了一句:“對阿姨說我3歲半了。”
李媽媽介紹,豆豆隻能說極少量的詞和短語,幾乎說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經常重複別人的話。若是遇到有人跟他打招呼,多半沒有回應;提醒他做什麼,就好像沒聽見似的;經常會自言自語,說著一些不著邊際的話語。他平時不喜歡和小朋友玩,即便給他找來幾個同齡小朋友,他也會躲開他們,獨自一個人在旁邊發呆。任何新奇的玩具都難以引起他的注意,他隻是把那些廢棄的包裝盒、紙、勺、碗等東西重複玩耍,動作刻板,平時容易煩躁,脾氣大,睡眠也很少。
假如自己的孩子不幸遭遇孤獨症,父母應該怎麼辦呢?是選擇放棄、逃避、默默承受,還是理智、平和、坦然接受這一切呢?麵對孤獨症的孩子,父母沒有理由強求什麼,唯一能做的就是調整自身、按照他們自身的發育狀況,用愛心、耐心幫助他們,協助他們最大限度地改善現狀。
教育專家表示,對孤獨症孩子的治療和早期幹預,離不開製定個性化訓練計劃。由於孩子的病態、程度不一樣,需要的治療方案也應有針對性,而父母需要承擔教師的角色,通過“因材施教”和“家庭康複”幫助孩子戰勝孤獨症。
小貼士
1.對孩子進行感官和信息刺激訓練
孤獨症孩子對身邊的信息通常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源於他們大腦發育的偏差。父母可以適當地對孩子做一些感覺綜合訓練,諸如蕩秋千、跳繩,這些簡單的活動可以在家中進行,這對改善孩子反應遲鈍和動作不協調有一定的好處。大多數孤獨症的孩子自我封閉,拒絕接觸新事物,缺乏主動性,不過他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卻比較執著。假如父母善於捕捉到孩子的興奮點,對孩子感興趣的事物給予多方麵的信息刺激。假如孩子喜歡玩水,那父母可以為其準備熱水、冷水、溫水等。父母可以為孩子創造一個氛圍,把與之相關的信息搜集起來,講給孩子聽、和孩子一起動手做。
2.引導孩子與人交往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有意識地與人交往,讓他們對交流感興趣。比較好的方式就是長時間和親近的人在一起,親密接觸親人的手勢、動作、語言、表情和回應的方式。耐心地給孩子反複示範,一次次地引領孩子模仿。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父母最好將日常生活的內容與訓練結合起來,變枯燥的訓練為有趣的遊戲,慢慢讓孩子感覺到這是個好玩的遊戲。
3.把他當作正常孩子
父母不妨把他們看成是正常的孩子,營造一個讓他們學著自己照顧自己的氛圍,比如自己穿衣服、穿鞋,自己吃飯,自己洗手、洗臉,學習適應環境與人配合。將自己設定的目標貼近孩子,把這個將要達成的目標分解成一個個細小的目標,一點點地、分步驟地去實現。不過,欲速則不達,對一般孩子而言很容易學會的生活技能或短時間內可以養成的良好習慣,孤獨症孩子卻要學習半年或更長的時間。因此,父母在心裏給孩子定的標準一定要比同齡的正常孩子低很多,急躁情緒和攀比心理是要不得的。
4.父母的態度很重要
父母的態度異常關鍵,孩子和親友的情緒都會隨著父母的態度而改變。父母需要正確地對待孩子,為其製定合理的努力目標,重點培訓孩子的獨立能力。愉快地接受現實,與孩子愉快相處,努力教會孩子適應家庭生活。同時,父母細心觀察,到底孩子身上有哪些特性,容忍孩子重複說一句話,不要當著別人對孩子表示厭煩。總之,一旦發現孩子患有孤獨症之後,需要考慮怎麼樣給孩子進行良好的教育,讓這些孩子長大成為自食其力的人,而不是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有勇氣來接受教育孩子的工作,用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
5.經常與孩子聊天
孤獨症孩子大部分語言發育遲緩,有的甚至喪失語言能力。他們麵臨的共同難題就是學會說話,利用孩子吃飯睡覺以外的所有時間教他說話,這是父母不能回避的現實。語言訓練可以分階段進行,比如前期準備階段教孩子模仿父母的口部動作,像張大口、閉嘴等,讓孩子知道聽指令做事,理解某些動作的意義——拍手表示高興、擺手表示再見、拉手表示友好。然後可以進行“發單音”的訓練,等孩子的單音字說得比較好了,就可以著手教他學雙音節詞語了。最後對孩子做簡單的問答訓練,目的就是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學習溝通。
可怕的兒童抑鬱症
抑鬱症主要是指以情緒抑鬱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礙,不但包含有抑鬱寡歡、憂愁苦悶的負性情感,而且有怠惰、空虛的情緒表現。不過人們經常會誤以為抑鬱症隻會發生在有自我意識能力和情感豐富的成人身上,而忽視了兒童也可能得抑鬱症。抑鬱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非常有害,會使孩子心理過度敏感,對外麵世界采取回避、退縮的態度,同時還可造成兒童身高發育不良。
孩子的世界應是繽紛多彩的,充滿快樂和歡笑的,但是有的孩子小小年紀卻總是鬱鬱寡歡。由於各種原因,很多孩子經常被抑鬱的情緒所侵襲,嚴重者就會成為抑鬱症。無疑,這是一個令孩子本身和父母都感到痛苦和困惑的問題。作為父母,應該怎麼樣幫助孩子遠離“抑鬱”的陰影呢?
小貼士
1.積極的心理暗示
假如孩子已經出現抑鬱症狀,那父母要給予孩子適時的積極暗示,教導孩子理智調節自己的情緒,糾正認識上的偏差。父母可以尋找一些令孩子開心或振奮的事情,讓愉快的事情占據孩子的時間,以積極的情緒來抵消消極的情緒,引導孩子適當地發泄內心鬱悶的情緒。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及時找心理專家谘詢,予以積極的治療。
2.適度的學習教育
平時父母要適當給孩子一些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擁有不同的選擇權。不要對孩子期望太高,不要過分縱容孩子或太過苛求,應按照孩子自身的能力和興趣來培養他們。
3.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
父母平時要真誠待人,鼓勵孩子多與人交往,教會孩子與同齡孩子融洽相處,多組織孩子間的情感交流活動,培養孩子廣泛的愛好和樂觀寬容的性格,享受友情的溫暖。
4.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
心理學家認為,良好的家庭支持和家庭凝聚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持久動力。平時生活中,父母要經常檢查自己的情緒,避免自己身上的負麵情緒影響到孩子。學會尊重孩子,順暢地和孩子溝通,為孩子創造一個親密、融洽、溫馨的家庭氛圍,讓孩子體會到家裏的溫暖感和安全感。
5.完善孩子的人格
平時父母需要多發現孩子的優點並恰當地給予表揚和鼓勵,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與應對困境乃至逆境的能力,教育孩子學會忍耐和隨遇而安,在困境中尋找精神寄托,比如,參加運動、做遊戲、與人聊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