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鼓勵孩子多接觸黑暗的環境
對於患有黑暗恐懼症的孩子而言,父母鼓勵他們多接觸黑暗的環境。剛開始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嚐試,直到孩子適應為止。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如果感到害怕,父母可以建議孩子做深呼吸,或者鼓勵孩子大聲地叫出恐懼的感覺。然後讓孩子獨立地待在黑暗環境下直到適應,當然,這並非一蹴而就,父母可以按照孩子的情緒狀況循序漸進,適時給予孩子鼓勵與表揚。
5.及時詢問孩子產生恐懼感的緣由
孩子一旦產生恐懼感,父母要考慮這是否與他的年齡相符合。在平時生活中父母要隨時關心孩子思想感情的變化,以及恐懼持續的時間。孩子在恐懼時是否什麼事情都不想做,不肯一個人去睡覺,不願意去上學,甚至不敢離開父母?父母需要弄清楚,然後及時處理。
患了疑心病的孩子
疑心病就是孩子在交往過程中,總覺得其他什麼事情都與自己有關,並對他人的言行進行猜疑,以證實自己的想法。疑心病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具有疑心病的孩子,總是虛構一些因果關係去解釋別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舉止言談,比如,有的孩子在看到附近的兩個同學小聲交談,就認為是在議論自己。
疑心病根源於心理學上的暗示,暗示可以分為積極暗示和消極暗示:積極的暗示可以增強自信心,使人精神更加振奮;相反,消極的暗示可以使人憂心多慮,嚴重者會疑神疑鬼。而疑心病則源於後者,似“無病疑病”,所以,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會影響到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
肖媽媽發現兒子小東患了疑心病,比如有時會問他蘋果是什麼顏色,結果這樣的問題也會讓他感到十分緊張,不知所措,猶豫了半天,不知道怎麼回答,隻好說:“我也不知道是什麼顏色。”而且,平時家裏扔垃圾的時候,小東總是一遍又一遍地檢查垃圾桶,他總擔心有價值的東西留在了垃圾桶裏,直到他決定帶走垃圾時,還會不斷地朝垃圾袋裏張望,希望可以看到一些值錢的東西。
有段時間感冒了,還有一些腹瀉。小東一直在診所看病,打針、吃藥,而他的感冒也時好時壞。對此,他總是懷疑自己得了什麼重大的疾病,比如腫瘤什麼的。他告訴媽媽自己呼吸困難,然後媽媽帶他去醫院做了胸透和心電圖,結果一切正常。不過小東又懷疑醫生是騙自己的,故意隱瞞自己的病情。
疑心病者,整天疑心重重、無中生有,孩子會認為每個人都是不可信、不可交的。比如,看見幾個同學背著自己講話,就懷疑他們是講自己的壞話;老師有時候對他態度冷淡了一點,就覺得老師對自己有了不好的看法,或者懷疑有同學在老師麵前說了自己的壞話;父母對自己稍有批評,就無端地懷疑父母是否不愛自己了,甚至延伸出“我難道不是爸媽親生的”這樣荒誕的想法。
疑心病的孩子特別留心他人對自己的態度,有可能是對方簡單的一句話,而他都要琢磨半天,努力去發掘其中的“潛台詞”。這樣時間長了,孩子便不能輕鬆與他人交往,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影響到他的人際關係。而且,還有可能由懷疑別人發展到懷疑自己,最終變得自卑、消極、怯弱。對於身心正處在發展的青少年來說,疑心病不是他們該有的,它會威脅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了疑心病的征兆之後,需要引導孩子,將這種病症抹殺在萌芽狀態。
小貼士
1.引導孩子理性看待疑心病
當發現孩子開始懷疑別人的時候,應該幫助孩子及時找出產生疑心病的原因,在沒有形成思維之前,瓦解懷疑心理。比如,孩子懷疑同桌偷了自己的鋼筆,父母可以讓孩子冷靜地想一想,會不會是自己做完作業忘了帶回家,或者在放學路上丟了。那麼,這樣一來,那些胡亂的猜疑就會被逐漸瓦解。讓孩子逐漸明白,其實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懷疑是可笑的,對此冷靜地思考一番是很有必要的。
2.鼓勵孩子主動與人溝通
事實上,懷疑是誤會的升級版,當彼此之間的誤會沒有得到及時的解除,就會發展為猜疑;當猜疑不能及時消除,就會導致疑心病的加重。一旦發現孩子有了疑心病的征兆,父母可以鼓勵孩子主動、及時地與懷疑對象開誠布公地溝通,弄清事情的真相,消除誤會,消除疑心病。告訴孩子,如果是誤會,通過溝通可以消除;如果是意見有了分歧,適當的溝通對雙方也有好處;如果猜疑是真實的,雙方經過心平氣和的討論,也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
3.安慰孩子
有時候,孩子在學校遭到了同學的非議與流言,或者與同學發生了誤會,會引發孩子產生疑心病。這時父母要仔細觀察孩子的情緒,及時安慰孩子,告訴他不要斤斤計較,因為你計較得越多,疑心病就越重,給自己帶來的煩惱就越多。假如孩子覺得自己遭到了同學的懷疑,父母可以安慰孩子沒有必要為別人的閑言碎語所糾纏,不要在意對方的議論,這樣孩子就會使自己從疑心病的煩惱中解脫出來。
4.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優點與長處,逐漸培養其自信心,鼓勵孩子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會給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比如,鼓勵孩子的言行在同學麵前是沒有挑剔的,鼓勵孩子相信自己在老師麵前是一位懂事乖巧的好學生,從而打破他虛構的因果關係。當孩子充滿信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時,就不會擔心自己的行為,也不會隨便懷疑對方是否會挑剔、為難自己了。
孩子出現強迫症傾向
強迫症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種強迫思維,表現為自己的行為不受自己的控製。孩子年齡越小,強迫症的症狀表現就越明顯,對孩子的影響就越大。通常情況下,兒童強迫症有這樣一些特點:所謂的兒童強迫症是一種患兒明知不必要,不過卻又沒辦法擺脫,反複呈現的觀念、情緒或行為,越是努力抵製,越是感到緊張和痛苦。
孩子發育的早期,可能有輕度的強迫性行為,比如有的孩子走路時喜歡用手撫摸路邊的電線杆;有的孩子走路時喜歡用腳踢小石頭;有的孩子喜歡反複計算窗欄的數目;等等。不過,這些行為不伴有任何情緒障礙,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
王女士一度很煩惱,接觸過自己孩子的老師和朋友都反映過這個孩子有點強迫症,當時王女士覺得不太可能,畢竟孩子太小了,長大了應該會好些,自己也沒太在意。
後來,王女士發現孩子的症狀有點令人擔憂。有次半夜,孩子突然驚醒告訴媽媽:“床上有蟲子?”王女士結果花了半天時間尋找,床上根本沒有蟲子,一定是孩子做夢了。於是王女士安慰孩子:“媽媽昨天曬過被子了,把細菌都曬走了。”聽到這樣的話,孩子才安定下來。不過,之後的每一天孩子每晚睡覺前都會問:“媽媽,你今天有沒有曬過被子?”王女士每次都回答:“曬過了。”王女士想起來,估計哪一天孩子就會忘記問這個問題了。有一次,由於時間太晚孩子還不願睡覺,王女士生氣了,不理他,結果孩子問了十幾遍,王女士依然沒回答,孩子作罷。結果第二天早上,孩子醒來第一句話就是:“媽媽,你昨天曬過被子了嗎?”王女士瞬間被問暈了,難道孩子真的得了強迫症嗎?
近些年來,有許多父母向心理學家詢問,發現孩子有心理問題,比如上課時過於關注黑板以外的事物,無法集中精力聽課,有的孩子還會對書上的一些公式反複地想它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有的父母反映說孩子上學前會一遍一遍地檢查書包長達半小時之久,不過許多父母並不知道孩子已經有了強迫症的傾向。
稍微嚴重的強迫症表現為,反複數天花板上吊燈的數目,反複數圖書上人物的多少,強迫計算自己走了多少步。有的孩子則表現為強迫洗手,強迫自己反複檢查門窗是否關好了,反複檢查作業是否做對了。甚至睡覺前,不斷檢查衣服鞋襪是否放得整整齊齊,有的孩子則表現為儀式性動作,比如要求自己上樓梯必須一步跨兩級,走路必須一下走兩步路。這些孩子,如果不讓他們重複這些動作,他們就會感到焦慮,甚至生氣。不過,他們反複重複這些形式,並不會出現成年患者那樣的焦慮,通常情況下,孩子對自己的強迫行為並不感到苦惱,隻不過是呆板地重複這些行為而已。
所以,父母應及早發現孩子的這些不正常行為,平時多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以防孩子的情緒越來越嚴重。
小貼士
1.認知治療
父母需要幫助孩子讓其認識到頭腦中這些不合理擔心的錯誤性,不過這些長時間以來的恐懼已經深入到潛意識裏,因此想要短時間內改變,是不太容易的。父母和孩子可以結成聯盟,在父母的監督和引導下,共同從改變一點一滴的小習慣開始,結合行為療法,改變舊習慣,建立新習慣。
2.信心療法
父母需要給孩子樹立信心,比如對於孩子考前焦慮症等輕度心理問題,父母可以告訴孩子考前每個人都會緊張,不隻是你一個人心情焦慮,以此放鬆孩子的心情。當孩子喪失信心的時候,鼓勵孩子,讓其重新樹立信心。
3.行為治療
當孩子的強迫症發作的時候,父母可以促使其有意識地用手腕上的橡皮筋來彈自己,從而克製自己的強迫行為,通過外力的作用來阻止強迫症的發作。心理學家一般認為參與示範比被動示範的治療效果更好一些。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僅是監督者,更是整個事情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