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認為,人是一個處在於周圍環境經常相互作用中的積極的活體,不但是行動的客體,同時是行動的主體。孩子有很多表情,比如哭、撒嬌、害羞等,每個表情後麵都有和成年人不太一樣的原因,而父母則需要解開所有的密碼。
孩子喜歡跟別人攀比
孩子們攀比的內容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比誰有好吃的、玩具高級,有可能比交際能力。對於那些純粹提出物質要求的孩子,父母應積極引導,幫助其建立更強大的內心。因為那些不夠有力量的孩子,往往不自信,容易因一兩件小事情而自卑,從而希望在攀比中獲得自信。
當然,有時候孩子內心不夠有力量可能源於父母。有的父母本身很要強或是家中經濟不太寬裕,擔心自己的孩子受欺負,讓人看不起,當孩子說同學也有什麼東西的時候,父母便會迫不及待地也給孩子買同樣的東西。即便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這是導致孩子產生攀比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
曉月在學校裏喜歡跟其他小朋友攀比,同學的媽媽給同學買的小洋裝很漂亮,還是從國外帶回來的,曉月回到家也哭著鬧著央求媽媽買一套,媽媽沒辦法,帶著她去商場選了一件,第二天曉月就穿去向其他同學炫耀。
不久曉月又看到其他同學上學用的是iPad,回去和媽媽發脾氣說:“同學的媽媽給他買了個iPad,很酷很好玩,你為什麼不給我買一個?”媽媽好言相勸:“不行,那個太貴了,你要來也沒用,別鬧了!”曉月馬上開始哭鬧:“不行不行,我一年才過一次生日,我就要!”媽媽失去耐心了:“你這孩子怎麼回事?不好好學習,就知道買這買那,那個MP3才買了幾天啊?”曉月一賭氣,轉身不理媽媽就跑了。
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接觸的小朋友漸漸地越來越多,有的孩子喜歡攀比,慢慢地自家孩子也會產生一些攀比心理。父母不要覺得自己的孩子變壞了,孩子的一些想法未必就是攀比,作為父母應慢慢引導,孩子就會正視這種不健康的心態,從而消除這種不健康的心理。
孩子為什麼會產生攀比心理呢?
心理學家分析,有的孩子追求名牌效應心理,這是受社會上高消費的影響,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穿著打扮,許多人都以新奇時髦、名牌服飾為美,許多廣告都在宣揚物質享受,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自然會產生攀比心理。有的孩子則屬於性格較為敏感,當周圍的同學吃、穿、用等方麵都比自己強時,即便自己本身還比較優秀,也還是擔心會受到同學們的嘲笑,缺乏自信心,所以想靠一些表麵的東西來彌補。
小貼士
父母們該如何對待孩子的攀比心理呢?
1.避免采用武斷的方法
小孩子的攀比心理比較常見,當孩子提出要求,父母不要小題大做,需要耐心聽聽他們到底在想什麼。孩子天真幼稚的天性為攀比提供心理基礎,由於不太了解人的需要和滿足是要受一定條件製約的,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往往借助學習模仿其他對象提出各種要求,比如別人有了什麼東西,自己也想要。這時父母切忌對孩子說:“不行,不能買,要聽話。”武斷地製止孩子,會讓孩子擔心被批評,而越來越不敢說真話,變得謹小慎微,父母就會失去一個了解孩子的機會。
2.不要因為孩子攀比而否定他
其實,每個人都可能有或多或少的攀比心理,隻是成年人可以控製自己的一些貪念。當孩子出現攀比心理時,父母別輕易否定孩子的本質,不要一棒子把孩子打否定了,讓孩子一下子失去信心。既然出了問題,那就需要正視這個問題,不要誇大問題。
3.別對孩子太嚴格
有的孩子看著別人吃東西自己也想要,看別人穿著漂亮的鞋子自己也想穿,這些都不算是攀比,而是孩子遇到喜歡的東西想擁有而已。父母能滿足就滿足一下,不過這僅限於偶爾的,每次都這樣是不行的。
4.和孩子聊天
父母可以與孩子講道理,可以通過一些故事,比如小熊覺得自己的爸爸不夠好,去找別人的爸爸當爸爸,最後才發現原來還是自己的爸爸最好,和孩子講一下,別人有的雖然自己沒有,但是自己有的別人也沒有,任何人都是不一樣的,沒有必要變成和別人一樣。
5.避免成為愛慕虛榮的父母
孩子的攀比通常是和父母的愛慕虛榮聯係在一起的,假如父母表現得非常愛慕虛榮,那孩子也會容易出現攀比的病態心理。父母假如心態很平和,那孩子也會受到感染,因此,別常常和別人比較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當作自己炫耀的資本。
6.引導孩子將攀比化為動力
實際上,孩子與別人攀比,說明孩子當時的心理有競爭傾向,想達到別人同樣的水平或超越別人,假如父母可以抓住這種心理,讓孩子在學習、才能、意誌力等方麵進行攀比,正確引導孩子發奮努力,有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同時,將攀比轉化為動力,讓孩子想辦法實現自己的需要,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等良好品質。此外,父母可以引導孩子了解更多的知識,比如文學、曆史、地理等,一旦孩子關注點轉移了,那他就不會想到要和別人攀比了。
孩子喜歡說髒話
兒童語言教育中出現的教育偏差與失誤,是一個不和諧的因素,該如何解決,這讓父母苦惱不已。孩子是在犯錯誤中長大,這無疑是一句至理名言。不過關鍵問題在於,當麵對孩子的錯誤或問題時,父母應該怎麼辦?毫無疑問,解決任何問題都需要弄清原因才好對症下藥。
孩子為什麼會喜歡說髒話呢?
心理學家認為,幼兒期是語言、動作快速發展的時期,而孩子的語言和動作主要是通過模仿獲得的。孩子知識經驗少,分辨是非、好壞的能力較差。當聽到別人說髒話,看到電視裏的反麵人物的奇怪模樣時,他們並不理解那些髒話的意思,隻是覺得新鮮、好玩,所以便會模仿起來。同時,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他們是孩子語言學習的第一位老師。假如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常常說髒話、喜歡罵人,那孩子肯定會受影響。
有的父母比較忙,沒有時間和孩子一起玩遊戲、聊天或給孩子講故事,隻是埋頭做自己的事情。孩子覺得受到冷落,於是就會衝著父母做個“鬼臉”或說句髒話,目的就是引起父母的注意。這時父母如果放下手裏的活,來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那孩子就會感到很滿足,在他們看來,父母放下手裏的活能和自己一起交談,專門注意他的行為會令他們感到滿足。
有些則是父母過於敏感的態度,當孩子無意地說一句髒話或模仿反角色的怪樣時,假如父母大驚小怪,或覺得逗趣,哈哈大笑,然後在笑聲中嚴厲製止,這會引起孩子的“有意注意”,出於探索,他們便會再次重複。假如父母生氣,或付之無可奈何的一笑,便會給孩子莫大的鼓勵,無意中強化了孩子講髒話或做怪樣的行為。
小貼士
麵對孩子講髒話,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1.提醒孩子不要說髒話
假如兩歲大的孩子好像總有一兩句髒話不離口,那父母就需要說說他了,不過關鍵是態度平和,不要過於激動或憤怒。否則,每次父母生氣,都等於在提醒孩子:他的本領有多大,能讓你快速注意他。當孩子說一些不好的詞或髒話,父母隻要用平靜且平淡的口氣清楚地告訴他,這些話是不允許說的,比如:“那種話不可以在家裏或對其他人說。”
2.用好玩的話代替髒話
假如孩子隻是試試新詞語,那父母可以說服他用另外一種令人激動的說法來代替。假如他是由於和許多成年人一樣,沒有合適的替代詞來表達強烈的憤怒或沮喪才說髒話的,鼓勵孩子大聲說“我生氣了”“我很煩”也許有幫助。不過,假如孩子被警告了一兩次之後還要說髒話,那就該好好管教了,父母要保持冷靜,警告孩子:“你說了那個詞,必須受到懲罰。”
3.沒有反應才是最好的反應
孩子第一次說髒話時,父母一定要控製自己想要大笑的衝動,那樣孩子勢必不會把這當作正麵的鼓勵而重蹈覆轍。在幾乎所有的情況下,孩子都是在試探:這是我聽過的話,那人說時看起來比較激動,如果我說出來,父母會是什麼樣的反應呢?讓父母發笑、生氣或不安是孩子想擁有的一種強大力量。所以,聽到孩子第一次說髒話,不要表現出來,沒有反應才是最好的反應。
4.教孩子學會尊重
假如父母讓孩子覺得給其他小朋友起孩子式的外號沒有關係,那你就完全錯了。髒話會讓孩子在幼兒園、遊樂園和朋友家裏陷入麻煩,所以父母需要向孩子解釋罵人會讓人傷心,即便其他孩子都這麼說,這樣做也是不對的。罵人和讓人傷心都是不可以的,盡管孩子可能還在學習體會別人的感情,或許不能每次都記得先考慮別人,但依然需要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是在傷害別人,即便自己不是故意的。
5.父母要注意自身的言行
假如你的孩子每天都聽到髒話,就會很難相信那些話是不能說的。他也會很奇怪為什麼規則隻針對自己而不針對父母。父母把孩子想成是一塊海綿,他會吸收自己從周圍聽到和看到的,並渴望和其他人分享自己所學到的東西,不論那是好的,還是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