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日常行為,解碼孩子真實心理(3 / 3)

孩子老是喜歡搞破壞

當孩子開始接觸外界的一切,對於自己遇到的事情,他都會用手摸一摸,用嘴嚐一嚐,用鼻子聞一聞,偶爾也會把東西摔壞,來看看它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假如孩子正處於這樣一個階段,那可以把家裏貴重的東西藏好,給孩子一些安全的家用物品,或是買些耐摔的玩具。這時父母可以慢慢引導孩子什麼東西可以碰,什麼東西不可以碰。

實際上,對於喜歡搞破壞的孩子而言,他們的心理是複雜的,有很多種類型,父母需要耐心、有心地去發現,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不能輕易地以打罵來應對孩子的破壞。

孩子四歲多了,最近總是喜歡將別人的東西毀壞。前一天將爸爸放在桌子上的書稿全部用筆塗鴉了。昨天又將他小哥哥的作業給撕了,搞得小哥哥大哭,結果他卻表現出一副無辜的樣子。

今天回到家看見小機器人的零件散落在客廳裏,桌上的電話機被拔掉了線,台燈罩也掉到了地上……不用說,又是這孩子幹的好事。雖然他才四歲,不過已經越來越讓我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平時孩子可一點也不笨,他說話早,走路早,動手也早,不過他的動手能力也太強了,隻要是被他玩過的東西就難逃被“肢解”的厄運。我該怎麼辦呢?

孩子的這種情形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兒童破壞行為,孩子有這樣的行為,父母大可不必緊張,我們可以與兒童心理學家一起認識孩子的這種行為。心理學家認為,把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拆開,是孩子學習探索的一種表現。他們不是故意去破壞一個東西,而是因為他對這個東西感興趣,想看看裏麵到底有什麼東西。比如,有的孩子喜歡把玩具拆開,去看看車子為什麼會動,裏麵到底有什麼東西。這時孩子是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物裏麵,並努力通過自己的雙手尋找答案。

有的孩子會以摔東西來表示“我生氣了”,他們在發脾氣時希望得到關愛,因為他們需要確認“我還是爸爸媽媽的寶貝”。孩子對現實中的事情都有自己的底線,若是讓他承受過多的拒絕,對他而言是極其困難的。於是,發脾氣摔東西成為他們表達失望的方式,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需要保持冷靜。

而有的孩子摔了東西,不過是好心辦了壞事。孩子的出發點是好的,不過由於經驗不足或能力有限,結果事與願違。有的孩子見金魚缸結了薄冰,怕金魚凍死,就把金魚撈起來包在手帕裏,結果金魚反而死了。若是這樣的情況,父母要肯定孩子的想法是好的,接著告訴孩子失敗的原因,自己不懂的事情先要請教父母,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長大了再去做。

小貼士

1.保持寬容心態

父母首先對孩子有寬容的心態,因為破壞的過程就是孩子學習的過程。不要嚴厲批評孩子,也千萬不要說“不許再把玩具拆了,不然明天不給你買新玩具了”等這樣警告和威脅的話,有時候父母的批評和威脅很可能會扼殺孩子可貴的探索精神。

2.參與到“破壞”活動中來

父母應盡量鼓勵且參與到孩子“破壞”的過程中,這是一個手、眼都在活動的過程,可以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鼓勵孩子適當地進行“破壞”,就是鼓勵孩子的創造力,以及對更多事物的探索興趣。當父母看到孩子正在拆玩具,應蹲下來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這裏麵是什麼呢?怎麼會動呢?”……引導、幫助孩子一起尋找結果,然後再跟孩子一起把拆開的玩具組裝起來。

3.引導孩子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提一些問題讓孩子去猜、去想,比如鬧鍾為什麼會響呢?為什麼會嘀嘀嗒嗒的呢?假如把鬧鍾的針取掉了,那它還會走嗎?還會響嗎?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提出問題後,主動帶領孩子從“破壞”中尋找答案。

4.讓孩子當修理工

假如孩子好奇地想知道各種現象發生的原因,總想搞清楚不停轉動的鬧鍾裏麵裝了什麼?電視裏是否真的有個會說話的小孩子?那當爸爸在修理家中這些東西的時候,不妨讓孩子觀摩,必要時也可參與到其中。爸爸可以當著孩子的麵拆卸家中廢棄的東西,沒有危險性的動手部分則讓孩子來動手。

5.讓孩子自己收拾殘局

假如孩子是無心造成的過失,那父母可以在他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比如杯子打翻了,就讓孩子用抹布去擦幹桌子,玻璃瓶打破了,就讓他幫忙拿來掃帚和簸箕,不要亂加責備孩子,畢竟孩子不是故意的。

6.與孩子多交流

小孩子通常會有無窮的精力,孩子善於“破壞”的背後很可能隱藏著一顆渴望探索的心。父母應該為其提供一個良好的活動空間,尤其是那些獨生子女,讓孩子多和鄰居的同伴玩耍,休息時多參加集體活動。父母要經常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最近有什麼煩惱,或孩子有什麼需要。

孩子追星的癡迷行為

孩子偶像崇拜意識比較濃厚,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他們的學習、生活等日常行為,甚至涉及孩子的心理發展、品格建立等方麵。大多數孩子追星從11歲開始,到16歲時開始消退,因為這一時期是孩子開始尋找自我認同的時期,他們不再滿足從父母、老師那裏得到教誨和知識,開始獨立思考,他們渴望自己去選擇感興趣的東西,去實現自我。

孩子對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並不是很清楚,他們內心深處的困惑源於心中缺乏一個穩定的自我形象。許多孩子試圖通過偶像崇拜來彌補自己個性和生活上的缺陷,並通過偶像建構來完善自己的夢想。這些孩子模仿明星的服飾、愛好,有時想象自己也是一個明星,以此獲得滿足感。因為有一群人都喜歡某個明星,而獲得彼此認同、價值與歸屬感,保持了心理上的某種平衡,精神上得到滿足。

孩子剛上初一,成績一直都還不錯,她從小就不喜歡去外麵和別的孩子一起玩。平時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愛好,就喜歡聽流行歌曲,父母也覺得這是個積極健康的興趣愛好,隻要不耽誤學習就沒有太多幹涉。

不過最近孩子迷戀上某位男明星,讓父母很是擔心。孩子對他的照片、海報、錄音帶從不放過收藏,有次還欺騙父母說學校需要買課外輔導書,結果拿了錢去聽那位歌星的演唱會。後來老師都打電話來了,父母才知道女兒逃學去聽演唱會。父母回去沒有責備孩子,為了嚐試理解孩子,還特意聽了這個男明星的歌曲,結果水平很一般。父母實在想不通,孩子為什麼會迷戀他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基本滿足之後,每個人都會追求自我實現的需要。它對青春期心理成長具有長久性的激勵作用,並突出地表現在自主意識以及自主人格的獨立發展上。青少年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人生抉擇,開始對豐富、快樂的生活充滿憧憬。但是理想離現實的距離優勢如此的遙遠,繁重的作業、父母和老師嚴格的管教都對學生自主意識的獨立性給予很大約束,容易形成一種壓抑心理。而對正處於青春萌動期的中學生情感世界、個性保護、心理應答等方麵,很少關心到。然而偶像靚麗的外表、個性化的服飾、瀟灑的身姿、都市潮流的歌舞使其壓抑的心理得以撫慰,滿足了其自我實現的需要。

盡管孩子通過追星使自己內心獲得滿足,但過分迷戀遠離現實的人格形象和生活方式會產生一定的負麵效應。孩子沉迷追星不但花費過多金錢,而且占據大部分學習、鍛煉、其他興趣愛好等活動的時間與精力,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小貼士

1.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偶像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分析所崇拜的偶像,淡化其神秘感,給予客觀的評價。從某種程度上說,明星推動了精神文明進步,同時獲得了社會地位和經濟利益。不過,有些偶像的極端個人主義,一些消極的生活情緒等缺陷,也帶來了社會負麵效應。父母可以淡化孩子對偶像的神秘感,引導孩子認識那些為社會做出無私奉獻,維係社會和諧的偶像,讓孩子意識到偶像就在自己身邊。

2.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愛好

豐富孩子的課餘活動,汲取各方麵的營養,通過比較接觸的各種人和事,學會分辨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許多父母都覺得孩子待在家裏都比較乖巧和聽話,實際上有的孩子知識麵狹窄,反而容易陷入追星熱潮。父母可以利用節假日向孩子推薦有益的圖書,啟迪自我教育,引導青春期偶像心理的正確形成。

3.理解孩子的追星行為

父母以尊重、信任的態度與孩子進行心靈交流,讓孩子可以敞開心扉,暢所欲言才能了解孩子心裏所想,才能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對偶像的正確理解。父母可以采用親子日記的形式,讓孩子大膽說出自己的心中所想。而對孩子流露出的偶像崇拜的盲目性,父母要把握心理方向,又要盡可能避免擺出一種居高臨下的父母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