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害給猶太人帶來了苦難,同時也使猶太人有了獲得成功的機會。他們擁有巨大勢力的行業,就是因受到迫害而誕生的。由於受到迫害,猶太人無法從事農業、製造業等各個時代的主要產業,為此,不得不考慮從事其他人沒有幹過的新產業。他們是所謂的夾縫產業的先驅者。在美國,猶太人在好萊塢的電影業中獲得了成功。百貨商店也是猶太人建立的。在大學教授、記者、作家、音樂家、律師、醫生等職業中,猶太人中湧現出了眾多的人才。因為從事這些行業不用投入本錢。猶太人競相從事其他人不做的、無須花錢的工作。把逆境看作機遇,不屈不撓,拚搏奮鬥,是猶太人成功的重要法則之一。
因長期受到迫害,猶太人充滿了反叛精神。他們憎惡權威,成功後自己也不會成為權威。他們勇於保持與其他人不同的立場,“兩個猶太人就會出現兩種意見”。中世紀,猶太人被迫生活在打著種族歧視烙印的“隔都”裏。在這種自成一體的封閉環境中,猶太人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他們對傳染病人實施隔離,徹底清洗他們的住房,用開水煮甚至焚燒病人的衣物和用具等。所以,當1347~1351年橫掃歐洲大陸的“黑死病”奪去歐洲約1/4人口生命的時候,人們驚奇地發現,歐洲猶太人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比其他民族低得多。
巴拉尼是個猶太人的兒子,年幼時患了骨結核病,由於家境貧窮,無法醫治好,他的膝關節永久性僵硬了。但是,他沒有因此而喪失生活的信心,相反,卻增加了生存下去和創大業的決心。他立誌學習醫學,曆盡艱苦,終於學有所成。他對醫學研究精深,特別對耳科絕症有獨到研究。他一生發表了184篇醫學科研論文和兩本很有研究價值的論著——《半規管的生理學與病理學》、《前庭器的機能試驗》。由於科研成果卓著,他獲得了所在國奧地利皇家授予的爵位,並於1914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可以說,這些榮譽和獎勵是對他的自強不息精神的一種報酬。
讓我們再從以色列來看看猶太人的自強不息精神。在這個國家中,猶太民族占主導地位,猶太人占全國人口的83%以上。曆盡人間滄桑的猶太人,於1948年才在亞洲西部、地中海東岸約2萬平方公裏的麵積上建立起以色列,這是一個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國家。全國國土有80%~90%是沙漠和荒丘,幾乎是“不毛之地”。資源貧乏,淡水奇缺。
但以色列的猶太人自強不息,靠其民族的頑強生存意識和智慧,經過40多年的建國創業,這塊土地出現了舉世聞名的奇跡。“不毛之地”長出了豐碩的莊稼,農業不僅使以色列國民自給自足,而且還成為該國出口創彙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把荒丘和沙漠開發成良田,1949年到1984年間,共改造和開發出27.2萬公頃可耕土地。由於缺少農業用水,他們便采用遠地引水技術和滴灌技術,開源節流,不但解決了用水問題,還成了世界農業用水技術的榜樣和先驅。今天,以色列人口是建國初期的8倍多,該國的農業產量卻比建國初期增長了16倍多。
以色列不但在農業方麵取得了巨大成就,工業和其他行業同樣也取得了顯著發展,現在,以色列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10000美元了,進入世界經濟先進國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