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永恒的探求心境(1 / 3)

9.4.1 善於學習,注重知識

人類天性怠惰,因此必須時刻關注新事物,否則無論是生活還是思考,都將會成為單調、反複的無聊事。

愛因斯坦博士曾說過這麼一句話:“人必須經常思考新的事物,否則就會變得和機器人一樣。”因為一個人不常思考時,就會一成不變地憑著習性行動。

湯瑪斯·曼也說過:“對人而言,習性如同睡眠。在孩提或青春時代,總覺得時間過得很慢,那是因為當時經常遇到許多新鮮事,生活中充滿了強烈的刺激。到了中年以後,時間一年一年很快地過去了,那是因為積蓄了太多習性之故。”

相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如今的大眾傳播媒體產生了什麼樣的作用呢?有一部分人早晨起床,上班之前一麵忙忙碌碌地準備出門,一麵看看電視新聞;有的人是一麵掃瞄著報紙,一麵把麵包和咖啡倒進口裏;有些人則是在上班途中的車廂、或是到達公司之後再看報紙;此外,每一個禮拜,還要買很多的周刊和雜誌。報紙、周刊和雜誌上有許多報導,這些報導常常是筆調怪異、聳人聽聞的。而為什麼還是有許多人喜歡看報紙、周刊以及雜誌呢?他們是想知道真實?還是希望知道別人所知道的,否則便會感到不安?

在今天看來,沒事時看看報紙與閱讀周刊、雜誌,這似乎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習性,新聞每天都是不同的,就如海浪般湧來;然而,我們卻能如消化每日三餐一樣地消化這些新聞,而不留任何痕跡。到了第二天,又會有許多新的食物,裝在名為“報紙”或“電視”的盤子上,端到我們的麵前來,如此日複一日,循環下去。看電視很容易成為一種習慣。無論是在國外或是中國,除了一些教育節目外,有些節目很低俗。電視節目隻等於眼睛的口香糖,並不構成任何滋養。當電視機剛剛問世的時候,人們幾乎天天都盯在電視機前麵,看那些所謂的娛樂節目。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一件事實:電視猶如擺在人們麵前的花生米,並不特別地喜歡吃,但卻不斷地伸手去拿,總是停不下手。除了電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很多其他的事情也如此習慣化,而奪走人們生活時間的大半?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人們是否應該暫停下來,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呢?

僅僅隻靠勤勉,已經不能再獲得較高的評價了。因為勤勉隻是一種習性而已。我們都知道,隻有多走路、多運動,你才能有一個良好的身體狀況,可是卻很少人明了,必須經常接受嶄新的知識、刺激,才能保持高度的智力水準。人們必須不斷地學習新事物,才能使實力提高,因為知識如同銀器,要經常擦拭,若一時怠忽,就會蒙上灰塵,失去它原有的亮光。盡量多學不同的事物,將之組合起來,就會有新的智慧和洞察力產生,這些不同的事物相互影響之後,往往會有許多新的創見,有時連自己也不免大吃一驚。

對人類而言,人生最大的目的是在“產生自己”。在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要經曆兩次的誕生過程。第一次是母親懷胎十月,賦予我們生物學上的生命;然後,我們還要再誕生一次,這次就要靠自己賦予自己實質上的生命了。每個人都有因人而異的創造力,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沒有發揮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

《猶太法典》中有這麼一句話:“超越別人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優越;超越從前的自我,才是真正優越的人。”由此可見,與其千方百計地想要超越別人,不如勤以自勉,借以超越自己,這種人總有一天還是會超越別人的。

猶太人深知,隻有在不斷地學習中才能不因循以往經驗而做到每次生意中的理性對待,從而保持對財富長久的擁有。

9.4.2 在逆境之中磨煉才幹

長期沒有自己的國家,在他人國家中生活的猶太人,經常受到岐視。但猶太人始終認為,“光明就在黑暗的背後,苦難是一筆最大的財富。”他們相信上帝和金錢,認為不管受到怎樣的苦難,他們都會回到上帝賜予的“應許之地”。為了在逆境下生存,猶太人一直沒有忘記作為心靈港灣的笑。他們認為:笑不僅能使心靈感到平靜,而且絞盡腦汁地製造誘人發笑的故事還能使人的想法變得豐富起來,並成為產生新東西的原動力,因此“笑是智慧的磨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