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校園槍擊案(2 / 3)

直到第二天,這起校園槍擊案才被世人知曉,警方對外召開了新聞發布會,他們將凶手的名字和整個凶案的過程通報給了世人。而這起校園槍擊案也成了美國曆史致死人數最多的校園凶案。

盡管真凶已經死亡,但這起校園槍擊案所引發的風暴依然沒有平息。是什麼讓這名韓國裔學生如此冷血?他是天生嗜血還是患有疾病?又是什麼經曆讓他變得如此凶殘?

從科倫拜恩中學槍擊案到瓊斯伯勒中學槍擊案再到這起大學校園槍擊案,最讓人們困惑、最令人痛心的是這些年紀輕輕的學生們為什麼會變成一個殘殺同學和恩師的惡魔?社會學家認為,致使這些學生變成惡魔的原因是不同而且多樣化的,他們每個人都經曆了不同的心理曆程,這些心理曆程必須要由專業人士進行深度研究,才能揭開事情的真相。

FBI的犯罪心理學家在接到槍擊案報告的第一時間便介入了此次調查,他們需要總結出這起校園槍擊案殺手的特性,以此來製定應對、預防該類案件發生的方法。所謂的謀殺行為其實就是行凶者心理曆程的“終點”,而這一段很長的心理曆程的“起點”往往要追溯到行凶者的童年時期。而且,最初的誘因會隨著人生經曆而不斷成長進化,最終完全改變行凶者的內心世界。

FBI犯罪心理學家通過采訪趙承熙的奶奶得知了他的童年經曆。在趙承熙還年幼的時候,就不怎麼愛說話。當時家人僅僅以為他可能有些自閉,所以他們並沒有將這個問題放在心上,但實際上恰恰是家人的大意導致了趙承熙在孤僻、自閉的環境中慢慢形成了錯誤的價值觀。

趙承熙的自閉在他進入高中之後變得越來越嚴重,即便是他的同學主動找話題和他講話,他也僅僅是用眼睛盯著對方或者盯著他自己的桌子來予以回應,他從來不用語言回複對方。沉默寡言、性格孤僻的孩子並不少見,但這兩個標簽恰恰是校園殺手的典型特征。

犯罪心理學家認為,長時間獨來獨往,不與他人交流的情形會讓這些孩子的內心中經常產生偏執、消極的情緒,這種情緒會慢慢影響他們的心智。更糟糕的是,因為趙承熙是韓國裔,而他又從來都不怎麼說話,所以他經常被其他同學侮辱。

趙承熙的名字沒有人記得住,同學們隻知道他的一些外號,並且會故意在趙承熙身後大聲議論他,他們也從來不用擔心趙承熙會發怒或者反唇相譏。犯罪心理學家認為,趙承熙之所以不會做出反擊行為,是因為他的精神世界已經嚴重扭曲了,他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將自己所遭受的苦難放大很多倍,而且還不能以其他有效的形式將他所承受的這種痛苦發泄出來。

盡管在高中生活中,趙承熙過得很不好,但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異,憑借優秀的學習成績,他考入了美國著名的弗吉尼亞理工大學。趙承熙的父母希望他能夠在大學生活中獲得改變,但趙承熙依然將自己困在他一手編織的繭中,還是不和其他同學交往,整天麵無表情地獨自待著。

趙承熙怪異的形象讓其他人不願意接近他,而主動接近他的人往往都拿他取樂,這讓那些在高中生活中產生的不愉快經曆再次變得更加真實、恐怖起來。趙承熙還為自己構築一個幻想世界,當他破天荒的和室友說話的時候,他所講的內容就是這個幻想世界。

在這個幻想世界裏,趙承熙有一個住在外太空的超模女朋友,她叫傑麗,他還經常帶著傑麗同普京一起度假。趙承熙的幻想世界自然飽受其他同學的嘲諷,這進一步加深了他的自閉症。

2005年秋天的時候,趙承熙暗中跟蹤了兩名女學生,但他的跟蹤行動很拙劣,很快就被這兩名女孩子察覺了。這兩名女學生向學校的警衛求助,警衛要求趙承熙停止他的行為。趙承熙照做了,但他事後顯得十分煩躁,他告訴室友他可能會自殺。

室友馬上將趙承熙的情況上報給學校,學校將趙承熙送去了精神保健中心接受治療,醫生判斷趙承熙的確存在心理問題,但他不會對其他同學造成威脅。趙承熙每時每刻都戴著鴨舌帽和墨鏡,這兩樣東西會遮住他的臉,沒有人願意和看不到臉的人交流。

犯罪心理學家認為,這一行為恰恰是趙承熙自卑、自我否定的表現,他憎恨自己,並且認為其他人也會憎恨他,所以他不想讓其他人看到他的樣子。趙承熙的心理已經嚴重扭曲,他看待問題的方式也和正常人完全不同。

在學校的英語課上,趙承熙曾寫了兩個劇本,犯罪心理學家專門分析了這兩個劇本,他們發現這兩個劇本將趙承熙扭曲的世界觀完整地體現了出來。

在他的劇本裏,充滿了一些老男人和男孩發生關係的畫麵,看起來就像是在敘述關於戀童癖的故事,但也不完全是。趙承熙將自己看成劇本裏的一個飽受迫害的受害者,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來這些劇本的作者是一個非常偏執而且危險的人,而且帶有明顯的犯罪傾向。

趙承熙內心中積壓的負麵情緒最終會爆發的,這就像大多數暴力犯罪者一樣,他們平時不會顯露出傷害他人的想法,但一旦突然爆發,那他們就會做出非常暴力的事情。關鍵的是,這些人看似狂暴的行為下實際上還隱藏著很多早已設計好的計劃,這些計劃和準備早就在幻想世界中經過了反複推演,所以這些計劃甚至細致到需要準備什麼,在哪裏開槍等方方麵麵的問題。這些人通常沒有固定的謀殺對象,他們所在意的是殺人場地或場景。

2007年2月份,趙承熙在網上購買了一把手槍,同年3月,他又去槍械店購買了一把9mm口徑的手槍和一盒子彈。做完這些之後,趙承熙去了射擊場練習射擊,此時他已經開始策劃一個向全世界發泄憤怒的方案了。

犯罪心理學家認為趙承熙在策劃這一方案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自殺的準備,他和大多數校園殺手一樣,在案發前就已經想好了自己的歸宿,即便是在最後一秒鍾,他們都會試圖掌控一切。趙承熙並不是自願結束殺戮的,他是在聽到警察封鎖大樓,開始搜查教室的聲音時才停止殺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