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的到來意味著他的計劃破產,如果警察看到他,就一定會對他開槍,“掌控欲”不允許這種情況出現,所以他寧願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準確地說,如果警方沒有及時趕到現場,那麼趙承熙還會繼續殺人。
案發兩天後,美國國家廣播中心收到了趙承熙寄來的包裹,這個包裹裏麵有趙承熙錄製的錄像帶和照片以及一封手寫的宣言。在宣言裏,趙承熙用非常憤怒、惱恨、委屈的口吻宣稱他的行為都是被其他人逼迫的結果,他沒有其他選擇。
犯罪心理學家認為,趙承熙之所以有這樣的看法,就是因為他想要改變所有認識他的人對他的看法,他之所以將包裹寄給媒體,就是因為他相信媒體一定會將些資料公布出去,他想要讓世人知道他所遭受的苦難。他之所以不自己將這些東西公布出去,是因為他認為在自己沒有“知名度”的情況下,是不會引起他人注意的。
犯罪心理學家通過趙承熙寄給媒體的資料首次走進了他的內心世界。美國頻繁發生校園槍擊案,而致使這些凶手犯案的原因都非常相似。這些殺手們大多從幼年時期就飽受他人的羞辱、排擠、欺負、孤立。
對他們來講,這些事情就是家常便飯。而他們又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夠馬上將其他人帶給他們的傷害發泄出去,所以這些憤怒的情緒就深深地藏在了殺手的內心中。當這種情緒達到一個臨界點或者被某件事情刺激到時,它就會轟然爆發,釀成大禍。
犯罪心理學家認為,長期被他人欺辱的行為會讓人們覺得自己是被他人隔離的。如果一個人處於完全孤立的環境中,不管這種環境是他人製造的還是自己製造的,隻要這種環境長期存在,那它就會讓待在環境中的人產生殺人的念頭。校園殺手們全部都因為受不了其他人的嘲笑和諷刺而暴起發難,在他們看來,殺人能夠解決掉一切問題。
趙承熙和大多數校園殺手一樣,他們不會在臉上表露出任何內心活動,但他們的情感波動其實十分激烈,他們非常渴望能夠得到其他人的認同,能夠進入“社會”中,成為“社會”真正意義上的一員。
但他們得到的往往是更加冷酷的拒絕,這種拒絕會將他們的心理慢慢扭曲。這些人不會主動去看心理醫生,即便是去看了醫生,醫生也不能看出他們是否對社會有害(因為他們不會配合醫生的治療)。在趙承熙將近1800字的手寫宣言裏,他多次將自己稱為“一個可悲的男孩”,顯然他是有著很強烈的自我憎恨情緒,但他又將自己放在淩駕於他人之上的上帝緯度。
犯罪心理學家認為,當一個人的自我憎恨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就會變得狂妄自大、自戀,他會經常沉浸在自我想象的世界中,在這個世界中他會將自己想象成一個複仇天使之類的角色,這種角色不僅可以完全掌控自我命運,而且還可以掌控其他人的命運。
趙承熙將1999年製造科倫拜恩中學槍擊案的兩名主犯稱為“殉道者”,在他看來,這兩名還在上中學的小男孩,做了他小時候想要做又不敢做的事情。趙承熙在這兩名犯人身上找到了他的影子,他覺得既然這兩個人可以在學校裏大開殺戒,那為什麼他不可以呢?
在趙承熙扭曲的世界裏,他將自己和這些人放在了同一層次內,這也是他策劃整個校園槍擊案的最初原因。
【暴力因素和校園殺手】
沒有朋友、不合群,甚至沒有與自己親近的人,這就是暴力罪犯的特征,很多連環殺手都具備這一特點。而校園殺手是在這一基礎上又飽受了其他人(多為同學)的排擠、侮辱、孤立和欺淩,他們在生活中往往都承受著常人難以承受的巨大痛苦,無助和憤怒充斥著他們的內心,所以他們發泄憤怒的目標更為明確,爆發的時間也更不可控。
對一些年紀比較小的校園殺手來說,他們可能會認為殺人行為很酷,他們會因此而出名,其他人也會因此而懼怕他們。而那些年紀稍微大一些的則認為他們可以得到十幾分鍾主宰一切的時間和感覺。
在這些麵無表情、冷漠或無辜的麵孔下,隱藏著的卻是一顆飽受摧殘而又充滿仇恨的心。他們會活在自我編織的、不同的幻想世界中,默默策劃著一場獨屬於他們,被他們主宰的瘋狂報複。一旦這些人能夠順利地買到凶器(槍),而生活在他們身邊的其他人又沒有注意到他們的病態心理,沒有及時幫助他們獲得治療或者醫生的治療對他們並不奏效,那他們就完全有可能製造一起大屠殺。
比如1998年15歲的金克爾在因攜槍而被開除的第二天親手殺害了自己的父母,然後又返回學校開槍打死了兩名同班同學;13歲的米切爾·約翰遜和11歲的安德魯·戈登,在校園內製造假火警並向緊急疏散的師生們開槍,射殺4名同學和一名教師;美國肯塔基州的14歲少年邁克爾·卡尼爾在學校裏參加過禱告會後,殺死了3名同學,等等。
犯罪心理學家認為,在現實世界中本來就充斥著許許多多的暴力因素,而現實中的人們也或多或少地有暴力解決問題的傾向。如果青少年經常沉浸在暴力遊戲或者電影中,那麼他們就很容易產生暴力傾向。
趙承熙在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玩暴力遊戲,在他寄給媒體的資料中有一張明顯是反映暴力和亂倫的一部韓國電影的海報。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孩子都不會受到欺負,但是欺負弱小的行為也是客觀存在的,是人與人相處時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如果一個孩子常年被他人欺辱,那就代表著他失去了在社會團體中應有的地位,沒有朋友、不被接納,再加上已經扭曲的心理,最終會讓他們走向一條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