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其實是一柄雙刃劍,在我們運用時機、地點乃至言詞不當時,都可能傷害別人的自尊與情感。如果幽默不能為人帶來歡娛,卻強加給人怨憤、痛苦,這是令人遺憾惋惜的事情。我們應該學會怎樣避開幽默的禁區。
幽默的社會心理價值並不意味著它的普遍隨意性,幽默的文化功用也不說明它具備了萬能的效應。這是一朵帶刺的玫瑰,是一片風光旖旎的雷區,任何輕率、莽撞的行為都將飽嚐苦果,使瀟灑輕鬆走向它的反麵。
注重場合對象,不能過於隨意
言語交際的失敗大多與濫用幽默有關。濫用幽默不光使自己陷入尷尬和困境,而且導致別人輕視你,使你喪失人格價值。在眾人的目光中,喋喋不休者仿佛如小醜一樣可笑,故作幽默者更勝過小醜。因而我們運用幽默時,千萬要注意時機、場合和對象。
英格蘭人常說:盡管幽默力量很重要,但它並不是生活的全部。當時機恰當的時候,你就去用它。
西方4月1日的愚人節,是捉弄人的節日,這一天,如果一個足不出戶的小夥子突然接到姑娘約會的電話;一個姑娘突然接到不是父母的父母來信;一個人到澡堂洗澡,衣服不翼而飛;一個學生去上課,教室裏卻空無一人。誰都知道這是有人在故意捉弄你。誰都想在這無所顧忌的節日裏高高興興地捉弄別人,而被捉弄的人發覺上當後也為實實在在地被人捉弄而高興。愚人節,一個人在街上散步,突然背後傳來吆喝:“請讓開,便桶來了!”他急忙閃開,一輛自行車匆匆而過,上麵是一個小夥子帶著個漂亮姑娘。如果上述事情不是發生在愚人節,而是發生在其他的時候,可能不但收不到幽默的效果,還會使他們覺得無聊,甚至引起他人的反感。可見,幽默不是隨時都可以拋灑的,隨著文明的進步,生活經驗的積累,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幽默要講究時機。
如果你僅僅把講究時機作為幽默語言的準則,那就太狹隘了,因為要想成功地使用幽默,在講究時機的同時還應當注意大環境。毫無疑問,講究場合,才能把幽默運用得更加恰如其分。
在發生重大事件的嚴肅場合,或者在葬禮上,不合時宜的幽默話語會引起別人的誤解甚至怨恨。比如朋友正為失去親人而傷心,你對在靈前落淚的朋友說:“去世的那位先生一定是個個性強硬的人,你看,他現在從頭到腳都是僵硬的。”這番幽默幾乎可以肯定會受到痛斥。
在莊重的社交活動中,任何戲謔的話語都可能招來非議,在莊重場合,如果你幽默起來沒邊沒際,太過誇張,為追求效果而手舞足蹈、脫離自己的平常個性,也會讓人反感,人家會覺得你虛偽浮躁,不夠穩重。這會嚴重影響你的個人形象。
曾經不止一位幽默理論家這樣告誡我們:觀察對方的個性、好惡和心情,乃成功施展幽默的竅門。的確,俗語說“一種米養百樣人”,社會每個成員的性格、心理、教養都不盡相同,意趣更為千差萬別,假如你對幽默參與者的個性不夠了解,那麼你苦心經營的幽默必會報廢不少。
因此,在社會交際中,要視對象的不同,注意把握分寸,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一些關於盲人的幽默,對於真正的盲人就不適宜了。在社交生活中,我們應根據具體的環境、對象和氛圍,采用適當的形式來表達出恰當的幽默。在圖書館門口,有一位男士開門讓一位女士進來。
“如果你因為我是女的,所以開門讓我進來,那就算了吧!”她說。
“不,夫人,”他回答,“我為您開門,是出於尊重你是個長者。”所謂顧及聽眾,當然不是一種姿態,而是幽默作為交際的藝術天經地義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
幽默的群體性和共娛性特征是十分明顯的。又由於群體是由個人構成的,因此能夠娛樂甲的一句話,可能在乙聽來是侮辱。如果你忽視了這一點,一味地強調自我的興致和偏愛,絲毫不放棄個人的思路,那麼,你的幽默將黯然無光。有關種族的幽默是最微妙、最難處理的。當你和一群人都是流著共同祖先的血液時,說說種族的幽默可能會減輕每個人心頭的負擔;但當一群人分別來自不同的種族時,使用涉及種族的幽默則會有很大的危險性。
注意對象,了解對象,才容易找到合適的幽默話題;適應對方的心理需要,才能真正達到溝通的目的。分而治之,是現代幽默的最為完美的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