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幽默要注重得體與分寸(1)(1 / 3)

幽默是有雅俗之分的。好的幽默不但令人發笑,笑過之後還發人深省,使精神為之振奮,情操得到陶冶,感情得到滿足。但是,幽默不同於庸俗的油腔滑調、故弄玄虛的賣弄或無聊淺薄、矯揉造作的插科打諢。幽默不應隻是為笑而笑,它應該在嚴肅和趣味之間達到一種平衡,使人睜開眼睛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自己。

得體為宜,講究適度

培養起一定的幽默感並不是很難,但是要做到能夠恰當地把握好幽默的尺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過分的幽默往往會使人產生古怪的感覺,尤其麵對剛開始交往的人,你滔滔不絕,笑話連篇,表現出很風趣、很有才華的樣子,隻會讓人反感,使人覺得你過於油嘴滑舌、輕飄虛偽,喜好賣弄自己。

凡事均要講適度,幽默亦如此。在生活中,適時適地運用幽默,才能使相互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親密。這在那些旨在糾正他人的幽默技巧中表現得更為明顯。這裏就幽默的使用,有三個忠告。

首先是:幽默勿以譏諷他人為樂事。

苛刻的幽默很容易使他人受到傷害。通常,譏諷、攻擊、責怪他人的幽默,也能引人發笑,但是它卻常常讓人無法接受,使本應歡樂的場麵變得十分難堪。一位中學教師到某地出差時,拎了一兜香蕉去看望一個多年未見、新近升為副處長的老同學。老同學心寬體胖,雍容富態,開門見是同窗好友,一邊讓進屋,一邊指著他手中的提兜戲謔道:“你何時落魄到走門子了?本處長清正廉明,拒絕歪風邪氣腐蝕賄賂。”

一句譏諷的調侃,使教師自尊心受了傷,他頓生反感,扭頭就走了。顯而易見,幽默既不等同於一般的嘲笑、譏諷,也不是為笑而笑,輕佻造作地貧嘴耍滑。幽默是修養的體現,它與中傷截然不同。幽默笑談是美德,惡語中傷是醜行,真正好的幽默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是嚴肅和趣味間的平衡,它以一種貌似不合邏輯的方式表達出來,卻經常表現出心靈的慷慨仁慈。

帶有嘲諷意味的幽默極易冒攻擊他人的危險,而有所斬獲的機會又很小,下麵就有一個例子:某飯店服務員小王不愛刮胡子,多次被批評,但積習難改,於是主管找他談話。這位主管劈頭就問道:“小王,想一想,你身上最鋒利的是什麼呀?”小王愣了一下,掏出水果刀說:“就這把水果刀了。”經理搖頭:“不見得,我看倒是你的胡子。”小王不解:“為什麼?”“因為它的穿透力特別強。”(潛台詞:你的臉皮特別厚。)小王反應過來以後,臉氣得通紅。由於譏諷幽默的嚴重負效應,我們在使用幽默對別人進行批評時就要進行反複的推敲,以免使接受者產生被嘲笑、被捉弄的感覺。

第二個忠告是:惡作劇有時可以產生幽默效果,但使用時要注意分寸。

惡作劇在乍見之下,似乎並不是什麼錯誤的事,但隻要分析其潛在意識,就可以發現其中包含著憎惡及攻擊性的心理,有時回想自己所做過的惡作劇難免追悔莫及。例如:有個男的,有一次,他在某位女同事的抽屜內悄悄地放進避孕器具。或許他隻是想開開玩笑,但深刻剖析他的潛意識,他的行為卻詮釋出所謂的“意欲強奸”。

還有一次,他在公司內一位稍過適婚年齡的小姐所坐的椅背上貼了一張小學生常用的貼紙,上頭寫了這麼一行字:有空間。這個惡作劇確實是太過分了。他並沒有想到對方的心理上可能受到多大的傷害,而且以潛意識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他本人內心潛在的強烈欲望是“想”進入那“空間”裏麵。

過火的惡作劇很傷人。所以,惡作劇一定要止於天真無邪的玩笑才行,也隻有如此才不會傷害到他人的自尊。善意的惡作劇,幽默情趣很濃,自然能給平淡的生活帶來清新的空氣,讓人開心;但捉弄人的不懷好意的惡作劇,不但令人生厭,而且影響人際關係。

好萊塢有一批專愛捉弄人的演員,開起玩笑來無所顧忌,令人瞠目結舌。時常有人用裝有火藥的雪茄請朋友抽,嚇得對方魂飛魄散,這樣的惡作劇雖然能讓他們在緊張繁亂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放肆地大笑一場,卻使被戲弄的對象十分不快。

笑有愉悅功能,也有懲罰功能。嘲諷的笑是典型的懲罰的笑,而惡作劇的笑正是懲罰的笑的一種形態。用弗洛伊德的話來說,惡作劇就是平時壓抑的情感與欲望得到了發泄。

第三個忠告是:幽默可能會產生良好的效果,但前提是要把握好幽默的量。

一句幽默的妙語可以為溝通帶來契機和輕鬆的氣氛,但是源源不斷的妙語、笑語、警句、諷喻卻隻能阻塞溝通。因為“幽默轟炸”通常都會導致思維緊張,使人不知如何是好。試問有誰能不間斷地承受源源不斷的幽默呢?隻能認為你沒正形,油嘴滑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