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日本天皇明治大帝(2 / 3)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日本內部取得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此時,周邊環境的變化給了它夢寐以求的向外擴張的機遇。

1894年,朝鮮全琫準起義已成燎原之勢,中國清政府作為朝鮮的宗主國,應邀出兵鎮壓,日本抓住這個良機,也向朝鮮出兵。在全琫準起義被鎮壓之後,中日兩國的軍隊就成了這場戰爭的主角,此即中日甲午戰爭,分為陸戰和海戰兩部分,海戰進行得尤其慘烈,最後日本大獲全勝,中國北洋水師幾乎全軍覆沒。通過《中日馬關條約》,日本不但控製了朝鮮,還割占了台灣和澎湖列島,獲得巨額賠款和在中國的眾多特權。這一戰,是關係到維新成敗的關鍵一戰,日本以此昂首闊步地邁向了世界。

接下來,日本同東北亞另一個霸權——俄國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1905年,日本再一次主動挑起了戰爭,陸戰主要在中國東北,而日本海軍同樣表現更為出色,打敗了俄國王牌水師波羅的海艦隊,最後迫使俄國求和,日本確立了對朝鮮和中國東北的控製,還割占了庫頁島南部。

1910年,日本在清除了朝鮮的反抗力量之後,以《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了朝鮮。明治時期吞並的土地還有琉球群島(現在的衝繩縣)。在明治天皇去世後不久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表現積極準確的日本終於借此確立了世界大國的地位。但武士道精神中的專製和侵略擴張的因素,至此也已不可遏製,成為主導日本統治階層的精神核心,後來自然地過渡成為法西斯主義,給亞太地區人民帶來了幾十年的噩夢,這種痛苦最後也回贈給了日本人民,這是明治維新運動的另一麵。

假如當1868年在位的不是明治天皇,那麼可以肯定倒幕運動和維新運動也會在“維新元老”們的領導下進行下去,因為當時的明治天皇還隻是一個沒有任何政治經驗的少年,他是被動地跟上了維新這趟車,當然最後他成為了好舵手。

不妨將明治天皇與另一位因為學習西方文明而名垂千古的帝王——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做比較。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在還沒有遭到西方文明的威脅之時發起的,而且由他本人親自發動並推動了改革,而俄國的崛起對世界造成的衝擊至少與日本的崛起不相上下,這是彼得一世在本排行榜中高於明治天皇的原因。

但盡管如此,明治天皇仍應在本排行榜中居顯著的位置。因為,明治天皇是倒幕運動的象征力量,是維新運動的總後台,全國精神力量的源泉,而他本人也很出色的扮演了這一角色,使維新運動少了許多波折和不確定因素。日本的崛起在世界曆史上意義非凡,它第一次證明了西方文明可以在東方落地生根,工業革命和現代化可以在非白種人的民族中結出碩果。日本的崛起是整個東亞地區崛起的先聲,日本的侵略帶給中國的衝擊和震動是任何一個歐美國家所難以比擬的。

十九世紀的日本明治維新,薩長土肥四強藩合兵。在伏見·鳥羽戰役中戰勝幕府軍,末代將軍德川慶喜被迫奉還大政於明治天皇,從此日本正式邁入資本主義社會。

明治維新剝奪了封建武士階層的特權,中上級武士因由政府贖買其土地而轉化為新的寄生階級,下級武士卻隻有破產一途。1877年,西南士族在西鄉隆盛的領導下發生叛亂——西南戰爭是戊辰戰爭的餘波。明治維新毀滅了舊的封建秩序,開創了新時代,無論在日本曆史還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深遠的影響。維新主角並非四強藩藩主,而是廣大中下級武士和平民。

歐洲的幾大造船廠,都可以看到日本人的身影。這些矮個子的東方人,早就脫下了傳統的和服和木屐,他們身穿燕尾服,頭戴禮帽,到處深深地鞠躬,到處打聽哪裏有適合日本的艦船出售。他們的艦船和槍炮生意做得異常艱難,因為整個歐洲都在忙碌著自己的事兒,對他們的舉動興趣不大。但是,他們白天仍舊東奔西跑,到處活動,不放過一個可能的機會;晚上,他們聚在一起,重新按照在國內的身分品級次第坐好,激動地重溫著天皇的諭旨,憧憬著飄揚太陽旗的艦隊橫行太平洋時的壯闊景象,這時,他們往往要淚流滿麵,把白天受到的屈辱和冷遇忘得一幹二淨。他們是用在海灘上做小買賣的精明,向世界購買著一個民族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