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日本天皇明治大帝(3 / 3)

在皇宮裏,明治天皇的眼睛裏充滿血絲,他處在極度的亢奮之中。

1874年的對台用兵,使他進一步看清了海軍的重要性,而隨著海軍的興建,百事待舉,各處都在鬧嚷嚷叫喚沒錢。海軍經費一加再加,用於海軍建設的專門國債發行了,煙草稅、藥物稅都投到了海軍這個無底洞之中,最高時已達歲入的八分之一,還是缺錢。明治天皇東張西望,越過那些張手要錢的臣子的頭頂,他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權臣貴族極盡奢華的府邸,通宵達旦的宴飲,依紅偎翠的冶遊,一擲千金的豪賭,充斥馬廄的名馬,鑲嵌珊瑚寶石的衣裝……

憤怒的明治天皇向他的臣子們揚起了無形的鞭子,發出了無聲的詔令:從即日起,天皇開始撙節內宮開支,進餐時的四碟八碗撤了,入夜的笙管笛簫停了,什麼錦衣玉帶,什麼鍾鳴鼎食,天皇不要享受,不要排場,隻要海軍。

以身作則,從我做起,天皇要揮動自己無形的鞭子,給日本這輛舊馬車加速,讓它衝上近代化的高速路,並且在奔馳中從舊馬車變成豐田、三菱跑車。

從明治初期起,天皇開始瘋狂地聚斂財富,把持壟斷日本新興工業的開發權,控製三井、三菱、住友等大公司及日本的外貿、重工業、銀行,並通過各種進獻、投資,非法征用土地,使自己的皇室積累打著滾地增加。同時,他又多次為建海軍率先節約開支,打開自己的錢袋,毫不吝惜地傾倒金錢,他甚至提出“雖國家力不能勝,既屬必要之大計,亦隻有斷然行之”。

1882年頒布《軍人敕諭》,強調效忠天皇的建軍思想。派遣伊藤博文赴歐洲考察製憲,貫徹天皇主權、憲法欽定的立憲原則。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俗稱明治憲法,得以確立他的權力。1890年頒布《教育敕語》,推行封建的軍國主義的教育方針。1893年下達造艦詔書,帶頭實行擴軍備戰。1894~1895年親自指揮甲午中日戰爭。1904~1905年又發布宣戰詔書,挑起日俄戰爭。

對外,明治天皇於1894~1895年發動中日甲午戰爭,1904~1905年進行日俄戰爭。隨著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的勝利,明治天皇越發確立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明治四十五年(1912)7月30日淩晨零時四十三分,明治天皇由於尿毒症去世,享年61歲(虛歲)。他在位四十五年期間,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走上了軍國主義帝國主義的道路。他的一生可以說是日本近代國家誕生的同義字。明治天皇的陵墓為京都的伏見桃山陵,大正三年(1914年),昭憲皇太後去世,日本政府建立明治神宮,把明治天皇神格化。

明治政府於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製定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這部東亞首部的現代成文憲法是摹仿普魯士憲法的欽定憲法。明治憲法第一條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係的天皇統治之。”明治憲法係基於天皇主權的原理,由天皇總攬立法、司法、行政之統治權。此外,行政各部的官製、陸海軍的統帥、宣戰的公布、條約的締結等,都屬於天皇的大權。從此,天皇搖身一變,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神人”。

現行皇室典範,係於日本國憲法製定時同時修改,並以一般法律施行。與舊典範之最大相異處,首先在於皇室繼承隻限於嫡出(正妻所生),不承認庶出(正妻以外所生)。明治天皇及大正天皇全係庶出。此改變乃為尊重婚姻製度而來。其次,現行典範承認平民之皇太子妃。戰前,皇太子妃必從皇族或三大貴族家庭中挑選。江戶時代以前,日本允許女天皇的存在。但明治以後的皇室典範規定,隻有男係的男子才能繼承皇位。

1603年權臣德川家康最終統一了日本,建立了德川幕府,曆史的車輪在劃過了260多個春夏秋冬之後,在公元1868年走到了他的終點。這一年日本曆史上最雄才大略的君主——明治天皇即位,隨即發動倒幕的人士發起了倒幕運動,最終倒幕派打敗了德川幕府,還政於天皇,建設國家。緊接者開展了一係列的富國強兵的改革運動,使得日本得以脫胎換骨,迅速走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擺脫了貧弱落後,國弱民窮,任人宰割的局麵。這就是世界曆史上都大名鼎鼎的“明治維新”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沒有明治天皇,沒有明治維新,絕對不會有今天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