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日本天皇明治大帝(1 / 3)

明治天皇(1852~1912)日本天皇(1867~1912)。名睦仁。出生於嘉永五年(1852年)11月3日,是孝明天皇的第二皇子。母親是英照皇太後。但真正的生母是權大納言中山忠能的女兒,名中山慶子,又名典侍慶子。萬延元年(1860),他被定為儲君,並賜名睦仁。

日本明治維新(1868),是世界史上一大奇跡。一個又小又窮,資源貧乏的封建國家,僅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便實現了社會、經濟、軍事多方麵的脫胎換骨,成為一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一切,都和“明治”這個年號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1867年,孝明天皇突然死去,年僅16歲的睦仁繼位,是為明治天皇。明治天皇早期的思想不甚明確,但他顯然讓倒幕派找到了依托。就在這一年,以“三傑”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為首的倒幕派從明治天皇手裏取得了合法征討幕府的密詔。倒幕派不理會將軍德川慶喜“奉還大政”的以退為進策略,在1868年初發動政變,排除了天皇周圍的妥協派,宣布“王政複古”,剝奪德川慶喜的全部權力。一場大戰終於不可避免,倒幕軍由西鄉隆盛率領,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持,在鳥羽、伏見戰役中取得了關鍵性勝利,德川幕府終於被推翻。倒幕派雖多數來自下級武士,但在倒幕運動中確立了他們在新政府中的地位,他們大部分都轉化為維新派的主力。

明治天皇由於生長深宮之中,早期身體瘦弱,曾被戰鬥中的炮聲嚇昏。但他是一個天資聰穎、悟性很高的好苗子,在維新元老的改造下,很快就成了既符合日本傳統,又符合維新精神的理想君主。

日本是個缺乏宗教傳統的國家,天皇的神化和崇拜就成了民族凝聚力的基礎。明治天皇很好地扮演了這一角色,他通過一次次的巡遊和盛大的儀式來向國民傳達這種思想。

在這個生機勃勃的新生政權誕生的開始,明治天皇就率領公卿們到紫宸殿向天地之神立下五條誓言:廣興公議,萬機決於公眾;上下同心,大展經綸;公卿與武家同心,以至於庶民,使各遂其誌,人心不倦;破舊來的陋習,立基於天地之公理正氣;求知識於世界,以振皇基。公平的講,這五條誓言除了“萬機決於公眾”和“同心”之外,在明治45年的統治中,基本上做到了。

從這時起,一道道政令從皇宮中頒布出來,方方麵麵地改變了日本的麵貌。首先是廢藩置縣,這大概是維新過程中難度和風險最大的一項了,但最終完美地獲得成功。250個地方藩主被剝奪了土地和人民的所有權之後,又被免除了職務,遷往首都居住,取而代之的是3府72縣,地方長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從此,日本結束了封建領主製的漫長歲月,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更有力量去進行各項改革。

接著,土地買賣的禁令被廢除。土地不再是領主的土地,而是國家的土地,由使用者所有,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地稅。土地像商品一樣可以轉移主人,地主和佃農之間隻有契約關係,沒有人身依附關係,破產農民可以自由地離開地主,到別的地方出賣勞動力。這是適合資本主義發展的土地製度。

“殖產興業”,是明治政府的基本國策之一。在初期,利用地稅改革得到的財政收入,由國家創辦了一係列新式的“模範工廠”,同時鼓勵私人創辦企業,部分上層武士也轉化成資本家。後期索性將許多官營的企業轉讓給私人資本家經營。日本最早的一批企業巨頭,就是在明治時期成長起來,工業革命的熱潮滾滾而來。“殖產興業”是維新的經濟柱石,有了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的政治文化才更加穩固。

明治政府的另一個國策是“文明開化”。明治政府剛剛上台,就派出了龐大的使節團到歐美考察,其中就包括倒幕運動的元勳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等人,為日本帶來了西方文明的全新空氣。在明治天皇本人的倡導下,取消了儒家和佛教文化的中心地位,全麵引入西方的思想文化,並建立了新式的教育體係。但日本保留了濃厚的專製思想,以及對天皇個人的神化,都使它並沒有真正地“脫亞入歐”。

“富國強兵”是明治維新的終極目標。“富國”已通過“殖產興業”取得了顯著成效,而“強兵”則在征兵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1873年開始的征兵製,取代了由各大名提供兵力的舊製,也宣告了武士作為一個特殊階層的終結。但武士道精神卻向更廣泛的國民傳播,忠君服從、好勇鬥恨、不畏死亡的武士道精神充斥了整個明治時代,與西方文明的傳播並行不悖,這成了日本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