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士丁尼大帝是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皇帝,西元526~565年在位。他曾經鎮壓平民起義,征服汪達爾王國,東哥特王國,主持建造聖索非亞大教堂,以及位於帝國西部意大利拉芬納的聖維托教堂。統治期間,不僅阻擋了野蠻民族在邊疆的騷擾,甚至幾乎恢複了昔日羅馬帝國的光輝,因此後人稱這段時間為拜占庭帝國的第一次黃金時代。
公元527年,查士丁尼一世即位,其隨即任命名將貝利薩留為元帥,向夙敵波斯帝國宣戰。公元528年波斯軍大將紮基西斯率3萬大軍,於次年在尼亞比斯以壓倒性兵力逼退貝利薩留,隔年雙方軍隊在兩河流域的德拉城再次會戰,貝利薩留的軍隊少到可憐……但波斯軍隊犯了愚蠢的錯誤,他們背城列陣而且要命的是背的不是自己的城,於是多於對手數倍且裝備精良的波斯軍理所當然(或者匪夷所思)地慘敗……隨後波斯軍一敗再敗,但還是於531年卡爾基斯阻擋了貝利薩留的前進步伐,兩國終於532年簽下停戰協議。隨後雄心勃勃的查士丁尼再跟達爾旺人開戰,貝利薩留出征非洲,可憐的拜占庭遠征軍步騎兵總數連馬都算上才2萬還多個零頭!更要命的是其中還包括了大半粗魯且毫無組織紀律性可言的蠻族雇傭兵。搭船出海取道伯羅奔尼撒、途經西西裏一路磕磕碰碰,直到9月初才踏上非洲大地的貝利薩留不僅不知對手的實力到底是1萬還是100萬甚至連個詳細點的地圖都無,幸好當地願意當向導賺小費的人還算不少,貝利薩留終於在9月中旬在迦太基撞上達爾旺人的大軍。人說強龍難壓地頭蛇,但貝利薩留卻敢於在地頭蛇門口大玩迷蹤步,一番錯綜複雜的迂回使達爾旺人的軍隊失去了有利地形並分散做幾部失去了銜接,慘遭和當年的波斯軍同樣的命運。外強中幹的達爾旺人此後再也沒組織起任何一次較像樣的反擊,終於534年3月投降,達爾旺王國滅亡。查士丁尼的非洲戰役使拜占庭帝國控製了非洲廣大的畜牧基地。強勢的君主顯然並不熱衷於和平,查士丁尼很快又和波斯重開戰端,接著哥特也成了他的眼中釘!接下去連續數十年戰事不斷,原羅馬帝國的版圖現已大多並入拜占庭,連年的征戰使拜占庭帝國的版圖空前擴大,查士丁尼大有恢複羅馬雄風的架勢。但征服的地盤瘋狂擴張之餘,拜占庭軍隊數量顯然還遠沒龐大到足於控製如此之多的土地,因此那些名義上已被征服的區域實際上仍十分危險,而帝國的勝利實際是以廣大被征服土地的衰弱來換取帝國的中心區域的繁華。不過必須承認的是查士丁尼大帝是相當成功的,他使拜占庭帝國進入了全麵的法製時代,並且一改以往軍隊以步兵陣推進為主的戰術,建成了無與倫比的裝甲騎兵團,這是拜占庭在對外擴張戰爭中的主要支柱。
查士丁尼是非凡的君主,上帝賞賜給羅馬人的明珠——至少對於羅馬人來說確實是這樣。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西羅馬於476年滅亡。東羅馬表麵上欣欣向榮,實際內部正統基督教與否認基督教神性和權威的阿利安派紛爭不息,代表元老、大地主的藍黨與代表手工業者、商人的綠黨不斷發生衝突。查士丁尼就是在帝國岌岌可危之際登上了政治舞台。
483年,查士丁尼出生於南斯拉夫的一個農民家庭裏。從小就表現出超人的精力和智慧。他的叔父任禁衛軍統領。518年,查士丁尼的叔父被擁立為皇帝,即查士丁尼一世。查士丁尼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協助叔父掌理政務,並且協助叔父查士丁尼一世製訂各項國內外的重要政策。527年8月,查士丁尼一世去世,查士丁尼繼任羅馬帝國皇帝。523年查士丁尼娶了君士坦丁堡劇院的一個名妓,後來成為皇後提娥多拉,她也是查士丁尼智囊團中的重要人物。她擁有權勢,對查士丁尼的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西羅馬於476年滅亡。東羅馬表麵上欣欣向榮,實際內部正統基督教與否認基督教神性和權威的阿利安派紛爭不息,代表元老、大地主的藍黨與代表手工業者、商人的綠黨不斷發生衝突。查士丁尼就是在帝國岌岌可危之際登上了政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