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拉丁不僅是伊斯蘭的英雄,在西方也被視為騎士精神的楷模。為了紀念這位浪漫的英雄,他的美德在亞歐非板塊交融的耶路撒冷廣為傳世。普魯士國王為大馬士革薩拉丁墓贈送了一座大理石棺。
薩拉丁執政期間,實行了一係列富國強兵的政策,促進了阿尤布王朝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在政治上,建立了完善的政府機構和司法製度,實行軍事分封製。在軍事上,改組了王宮禁衛軍和軍隊組織,重建了正規軍,建築軍事工程,修建開羅和大馬士革城堡等軍事要塞,以防備十字軍襲擊。在經濟上,修築道路,開鑿運河,興修堤壩,發展農業,興辦工場,扶植手工業,減輕賦稅,改善人民生活。在文化上,他倡導學術文化,發展教育,庇護學者。在各主要城市創建了伊斯蘭高等學校,僅大馬士革便有20所高等學校,其中以開羅的沙斐希葉學校最為有名。愛資哈爾大學也得到擴建和發展,改革了教學內容和方法。開辦醫院,培養醫學人材,提高醫療水平。以重金聘請許多著名學者從事學術研究,獎勵著書立說,倡導自由討論學術問題,有成就的學者被擢升為大臣及幕僚。在宗教上,宏揚遜尼派教義和學說,在各地清真寺派遜尼派長老主持教務,王朝設總教法官,執掌全國教法的實施,興建清真寺,傳授經訓、教義。為鼓舞穆斯林抗擊十字軍的熱情,責成學者撰寫宣傳“聖戰”的著作,號召穆斯林“抓住真主的繩索”,緊密團結,抵禦外敵。
1187年,為抗擊十字軍,薩拉丁從各地調集60000名軍隊,組成阿拉伯聯軍,發出了“真主至大,把法蘭克人趕出耶路撒冷,收複失地”的號召。同年7月,薩拉丁率軍在巴勒斯坦提比裏亞湖附近的赫汀(哈丁)發動對十字軍的進攻,一舉殲滅十字軍主力,耶路撒冷國王被俘。接著,薩拉丁又攻占阿克、貝魯特、西頓、雅法、凱撒利亞和阿什克倫等沿海城市。10月收複耶路撒冷。1189年起,英、德、法3國國王親率十字軍第三次東侵,先攻占阿克城後,圍攻雅法和阿什克倫,兩度進逼耶路撒冷,薩拉丁率穆斯林大軍,經過3年艱苦曲折的戰鬥,多次擊敗十字軍。1192年9月英王理查一世被迫與薩拉丁簽訂停戰和約。第三次十字軍東侵以穆斯林的勝利而告終。薩拉丁遂即在收複的城市恢複建設,安置生活,並以寬宥和仁慈的品德對待異教徒和遣散戰俘,與十字軍以殘忍和暴虐殺戮穆斯林及基督教徒的行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深得人心,薩拉丁被東、西方史學家譽為具有“騎士風度的君主”。
薩拉丁在位24年,其中有16年是在戎馬疆場上度過的。他一生廉潔無私,生活簡樸,一心關切阿拉伯民族的命運和人民的疾苦。據阿拉伯文獻記載,他逝世時隻留下1個第納爾及47枚迪爾汗的遺產。薩拉丁臨終前,還叮囑其長子麥利克·艾弗達勒“要敬畏真主,要體察民情,要關心百姓疾苦”。1193年3月3日,薩拉丁在大馬士革逝世,終年55歲。葬於大馬士革伍麥葉大清真寺附近,穆斯林常到其陵墓前拜謁,以示懷念。
薩拉丁在他死後的800年中,為全世界穆斯林所崇拜和基督徒所尊重,他的人格和功業,也確實不愧於英雄的稱號。
薩拉丁時代的中東是個是非之地,就像今天的中東一樣,各派勢力林立,明爭暗鬥,錯綜複雜。派係雖多,但基本上可分為兩個陣營:基督教陣營和伊斯蘭教陣營。在西歐的十字軍一波又一波如狼似虎地撲過來之後,他們終於在地中海東岸穩固地占據了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了幾個小王國,其中以耶路撒冷王國最為強大。伊斯蘭教陣營方麵,當時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哈裏發是伊斯蘭世界傳統上的共主,但早已衰落,不足以駕駑各地諸侯。埃及的法蒂瑪王朝(中國史書稱之為“綠衣大食”)就尊崇什葉派,拒絕承認遜尼派的阿拔斯王朝的權威。在中東,還存在眾多突厥人的政權,占據今伊拉克北部和敘利亞的努爾丁王國讚吉王朝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個。
薩拉丁出身於庫爾德人家庭,但以其超越民族的功業和胸懷被中東的所有穆斯林認同為自己的前輩。他的父親是努爾丁王國屬下的一個小領主,作為貴族子弟出身,薩拉丁從小在伊斯蘭教經學院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成為一個虔誠的伊斯蘭教遜尼派信徒。
薩拉丁的叔父施爾科是他成長的引路人,從叔父身上,薩拉丁學到的不僅有軍事指揮的技能,還有為人出事的方式。26歲那年,受宗主努爾丁的派遣,他同施爾科出征埃及,近三年的戰爭雖以失敗告終,但已經練就了這位未來英雄的一身本領。
耶路撒冷王國異教徒的威脅,使屬於不同教派的埃及法蒂瑪王朝同努爾丁王國緊密團結在一起。1168年,受埃及邀請,施爾科和薩拉丁成為法蒂瑪國王的座上賓,第二年,施爾科被任命為首相,但不久病死,薩拉丁繼之為首相。其後的兩年是薩拉丁接受嚴峻考驗的時期,他上台之後,立馬改組王宮衛隊、培植同族親信以代替舊官吏,堅決鎮壓了內外勾結的叛亂,擊退了十字軍的入侵,同時興修水利,發展經濟,收獲了民心。一個在異國他鄉的少數教派信徒,利用他的才智終於站穩了腳跟,奠定了一生事業的根基。兩年後,薩拉丁實際上已經掌握了埃及的軍政大權,法蒂瑪末代國王病死,薩拉丁建立了阿尤布王朝,自任第一任蘇丹,並改旗易幟,尊奉遜尼派,承認巴格達哈裏發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