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娩過程中由於出血過多,產後很容易出現貧血。會對產婦和嬰兒發育造成不良影響,因此要及時加以調治,而食療是最理想的調治方法。
營養指南
瘦肉阿膠湯
豬瘦肉100克,阿膠10克。先將豬肉放沙鍋內,加水適量,用小火燉至爛熟;再加入阿膠燉化,調味後吃肉喝湯;隔天1次,連服20天。
枸杞紅豆湯
生豬骨(或羊骨、牛骨)250克,枸杞子15克,黑豆30克,大棗10枚。加水適量一同煮至爛熟,調味後喝湯吃枸杞子、紅棗、黑豆等;每天1次,連服15~30天。
產後腹痛的食譜
生完孩子以後,產婦有時會出現腹痛症狀。產後腹痛令所有產婦都很痛苦,重者還會引起惡心、嘔吐等,產後藥物療法對哺乳嬰兒不利,因此,可通過飲食進行輔助治療。
最優營養方案
薺菜湯
原料
鮮薺菜、紅糖各60~90克。
做法
將鮮薺菜洗淨切碎,放入鍋內,加紅糖用微火炒香,加水煎10~15分鍾即可食用。
功效:養血活血、清肝調脾、和血利水。對產後淤血內阻所致的腹痛較為適宜。又因其有利水之功,可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淋漓澀痛等。
歸七山楂飲
原料
當歸、山楂各20克,三七粉10克,紅糖30克。
做法
將當歸、三七粉及山楂放入鍋中,加水約250克,煎約30分鍾,取汁,放入紅糖攪化即可。
功效:活血化淤、通絡止痛,可用於治療產後淤血內阻、氣閉不行所致產後昏厥,亦可治療其他淤血內滯引起的疾病,如惡露不下或不盡、產後腹痛等。
八寶雞
原料
肥母雞1隻(約1500克),豬肉500克,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熟地、白芍各10克,當歸15克,川芎6克。食鹽15克,蔥、薑各10克,味精3克。
做法
(1)雞宰後去毛,剖腹去內髒,洗淨,切成小塊。
(2)豬肉洗淨,切成小塊。
(3)八味中藥用幹淨紗布包裹。
(4)雞肉、豬肉放鍋中,加水約4000克,並把藥包放鍋中,置火爐上用旺火燒開,撇去浮沫,加蔥、薑、食鹽,改用小火燉至雞肉及豬肉爛熟,去藥包,加入味精,分數次食肉喝湯。
功效:益氣養血、生精濡脈、補養五髒。適用於產後氣血虛弱、筋脈失養所致的腹痛。
當歸生薑羊肉湯
原料
羊肉650克,當歸、生薑片各20克,精鹽6克,料酒15克,醬油3克,味精5克。
做法
(1)將當歸洗淨,切成片,待用。
(2)把羊肉剔去筋膜,放入沸水鍋內焯去血水後,過清水洗淨,用刀斬成小塊,待用。
(3)將瓦煲洗淨,加入清水適量,置於火上,用旺火煮沸,加入當歸片、羊肉塊、生薑片、料酒,用小火煲3~4小時後,點入精鹽、味精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補氣養血、溫中暖腎。適用於女性產後氣血虛弱、陽虛失溫所致的腹痛。同時,此湯還可以用來治療血虛乳少、惡露不止等病症。
薑楂茶
原料
焦山楂12克,生薑片3片,紅糖30克。
做法
將山楂、生薑及紅糖放入茶杯中,倒入滾開水,蓋上茶杯,浸泡約30分鍾後開始飲汁。
功效:溫經散寒、化淤止痛、養血活血。適用於寒凝血淤所致的產後腹痛,還可治療產後血淤所致的惡露不下或惡露不淨等。
桂皮紅糖湯
原料
桂皮6克,紅糖12克。
做法
鍋中加水500毫升,燒開,放入桂皮及紅糖,煮約20分鍾,取汁飲服。
功效:溫經散寒、化淤止痛、養血活血,適用於產後寒凝血淤、經脈不暢所致的產後腹痛者。
桂皮鯽魚
原料
鯽魚1000克,桂皮5克,京蔥250克。醬油、味精、料酒、精鹽、太白粉各10克,糖7.5克,香油30克,湯750克,蔥末、薑末、蒜末各5克。
做法
(1)鯽魚刮鱗,去鰓及內髒,洗淨。
(2)大蔥擇洗幹淨,中間破開切成條狀。
(3)鍋上火,倒入油,將鯽魚兩麵煎至金黃色後放入桂皮。
田七燉雞
原料
母雞肉300克,田七15克。薑、蔥各3克,料酒5克,食鹽2克,味精1克。
做法
(1)母雞肉洗淨,切塊。
(2)田七烘幹,研成粉末(或直接用粉末)。
(3)將雞肉放入鍋內,加清水(約1000克),置旺火上燒開後,撇去浮沫,加薑、蔥、料酒,移至小火上燉至雞肉熟爛,再加田七粉、精鹽及味精,稍煮片刻,即可離火食用。
功效:益氣養血、生精補髒、化淤止痛。對產後兼有氣血虛弱者適宜。還可治療產後惡露不下、惡露不止等症。
山藥羊肉湯
原料
羊肉500克,山藥150克。精鹽、味精各5克,料酒20克,蔥15克,薑10克,胡椒粉0.5克。
做法
(1)剔去羊肉筋膜,洗淨,略劃幾刀,再入沸水鍋內,除去血水。
(2)薑、蔥洗淨後拍軟待用。
(3)將山藥切成0.2厘米厚的長斜片,與羊肉一起置於鍋中,注入適量清水,加入薑、蔥、胡椒、料酒,先用旺火燒沸後,撇去浮沫,移小火上燉至爛熟,撈出羊肉晾涼。
(4)將羊肉切成片,裝入碗中,再將原湯除去薑、蔥,略加調味,連山藥一起倒入羊肉碗內即可食用。
功效:養血補氣、暖腎溫中、健脾開胃。產後血虛、經脈失養所致的小腹疼痛甚為適宜。亦可用於治療血虛乳少、惡露不盡、腰膝酸軟、虛冷腰痛等。
山楂粥
原料:山楂20克,大米60克。
做法
(1)將山楂洗淨先煎,去渣,取汁約200毫升。
(2)將大米淘洗幹淨。
(3)上兩味放入鍋中,加入清水,置爐火上煮,煮至米爛汁黏時即可。溫熱服食,每日1~2次。亦可加入白糖食用。
功效:養血益氣、化淤止痛,對產後血淤所致腹痛,以及惡露不盡、惡露不下等均有治療作用。
當歸煮豬肝
原料
當歸15克,胡椒、紅花、肉桂各9克,豬肝1具(約1500克)。
做法
(1)前四味中藥碾成粗末。
(2)將豬肝上切挖數孔,裝入藥末,放入鍋中,加入清水約2500克,上火煮約30分鍾左右,食肝飲湯。
功效:溫經散寒、暖腎回陽、養血活血、化淤止痛、養肝明目,對產後寒凝經脈所致的腹痛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產後發熱的食譜
產婦在剛生過孩子的一晝夜之內,體溫可能略為升高。產後三四天因乳房充盈,乳汁流通不暢,體溫亦可升高,但一般不超過38℃,很快就會恢複正常。
愛心提示
產後發熱,最常見的原因還有感冒、產褥感染、乳腺炎和泌尿係統感染等。產婦在生產時,毛孔開得很大,生產後不少產婦出汗,汗腺腺口(汗毛眼)一直張開著。如果受風、著涼容易傷風感冒,引起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症狀。由於產後體虛,感冒後很易並發支氣管炎或肺炎等。產婦在產後三五天忽然怕冷、發抖,接著發熱、頭痛、小肚子痛、惡露有臭味,就可能得了產褥感染。如果治療不及時,還會導致慢性盆腔炎,長期不愈,還可能引起危險的腹膜炎或敗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最優營養方案
薑蔥棗湯
原料
生薑10克,蔥白5克,棗10枚。
做法
將生薑、大棗、蔥白分別洗淨,薑切片,蔥白劈成條,拍爛,放入鍋中,加水約100克燒開即可飲汁。
功效:流風清熱、調和營衛、解肌發表。適用於外感風寒所致的產後發熱。
西瓜汁
原料
西瓜1個。
做法
西瓜去子取瓤,幹淨紗布絞汁,代茶飲服。
功效:清熱生津、解暑益氣。適用於夏季外感暑熱所致的產後發熱。
金菊茶
原料
金銀花、菊花各15克,紅糖20克。
做法
將金銀花、菊花放入茶杯中,加入紅糖,再取開水倒入茶杯,浸泡15分鍾左右即可飲汁。每日可飲數次。
功效:清熱解毒、流風散寒、辛涼透邪,兼有化淤養血之功。適用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產後發熱。
石膏米粥
原料
生石膏250克,大米50克。
做法
大米淘洗幹淨,放入鍋中,加水約200毫升。另將石膏用幹淨紗布包裹,放入鍋中同煮,煮至米爛汁黏時,取出石膏包,食用米粥。每日1~2次,每次1劑。
功效:清熱解毒、消渴除濕、益胃生津。適用感染邪毒所致的產後發熱者。
香菜茶
原料
香菜、白米各30克,飴糖15克。
做法
(1)將香菜洗淨,切成小段。
(2)白米淘洗幹淨,放入鍋內,加水約150毫升,燒開,熬10分鍾左右,取米湯半碗,將香菜和飴糖放入碗內,上鍋蒸至飴糖溶化即可。
功效:流風散寒、益胃和營。適用於外感風寒所致的產後發熱。
產後昏厥食譜
有多種原因會導致產後昏厥。女性產後因失血過多,或身體虛弱、氣血不足,致使發生昏厥。症見臉色蒼白、昏迷不醒、四肢無力。也可以通過飲食進行治療調養。
最佳營養方案
大蒜煎
原料
大蒜30瓣(約100克)。
做法
大蒜放入鍋中,加水750毫升,煎煮至150克,取出灌服。
功效:溫複陽氣、開竅醒神。對陽氣虛脫所致昏厥有效。其固脫之功較遜,醒神之功稍強。
糯米蔥粥
原料
糯米100克,蔥30克。
做法
(1)糯米淘洗幹淨,放入鍋中,加水500毫升,先用大火煮開,改為中火續煮,至粥汁濃稠時改為小火。
(2)蔥洗淨,切碎,待粥近熟時加入鍋中,再煮片刻即成。
功效:益氣養血、開竅醒神、回陽救逆。可用於治療血虛氣脫之產後昏厥,但其急救之效較獨參湯為遜;若與獨參湯配合食用,可增強治療效果。
獨參湯
原料
人參、紅糖各30克。
做法
將人參切片,放入鍋中,加水約100毫升,煎約30分鍾,取汁,加入紅糖攪化即可服食。
功效:大補元氣、回陽固脫、兼有養血活血之功。對產後失血過多,陽氣虛浮欲脫所致的產後昏厥有急救之功效。
產後身痛食譜
產褥期間出現肢體關節酸楚、疼痛、麻木、腫脹感,稱為“產後身痛”。多數是由於產後氣血虧虛、經脈失養或素體腎虧、胞脈失養,以及產後營衛失調、腠理不密,感受風寒濕邪,使氣血運行受阻所致,在飲食上適當地調養,可以消除這種狀況。
最優營養方案
薏米燉雞
原料
薏米20克,雞1隻,料酒20克,蔥段、薑絲、柳丁汁各10克,胡椒粉0.5克。
做法
(1)將雞宰殺,去毛及內髒,洗淨,將雞肉連骨切成約3厘米見方的雞塊,用清水略洗一下,放入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