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乾隆一生(2)(2 / 3)

2 清廷首次整頓西藏經濟秩序。

3 把西藏地方的財政大權收回,由中央進行監督管理,並實行財政補貼。

4 實行廣泛的蠲免賦稅政策,減輕西藏人民的負擔。如廢止私用烏拉差役,減輕農牧民的徭役負擔。清除不合理的差稅,減輕邊寨人民的負擔。蠲免曆年積欠賦稅錢稅,撫恤賑濟災民。核查官莊各項定額,限製領主代理人剝削超額地租。

5 改革地方幣製,自鑄西藏銀幣。促進西藏經濟和貿易的繁榮發展。

6 改革對外貿易政策,由駐藏大臣合理管製內外商貿。

7 對貿易實行合理課稅,增加財政收入。注重利用外貿服務西藏民生。

8 改善藏軍的後勤供應,減輕西藏地方的財政負擔。

雍正年間,在鄂爾泰主持下,在雲南、四川、貴州、廣西、湖廣等地區實行“改土歸流”。這是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原是極具意義,然則後果難測。“改土歸流”後,原有土司的勢力仍是存在,而地方官征糧不善,雍正十三年便發生了大規模苗亂。

為平息這次苗亂,雍正下旨成立了辦理苗疆事務處,並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六省兵進行圍剿,然而,因文武將官不睦,指揮欠佳,日久無功,苗患日熾,鄂爾泰因此引咎辭職,削去伯爵。雍正本人對“以安民之心,而成害民之舉”的結局,亦有些猶豫不定,“大兵雲集,卻曠日無功”的局麵甚至是他準備接受張照所提出的“棄置”的想法,直到他駕崩,問題未得解決。

弘曆登基伊始,便表明決不“棄置”的態度,把扭轉苗疆形勢當做最緊迫的大事,立即著手部署。他於雍正去世的第二天曾言:“目前要緊之事,無有過於西北兩路及苗疆用兵者!”表明他對苗疆用兵的特別關注。弘曆原就會同親王、大臣在苗疆事務處辦理,其中情形原委尤為熟悉,很快就上手,且決心平定叛亂,告誡前線將帥速速平叛,若不然,“則伊等之身家不足惜,而貽誤國家軍務之罪甚大,朕必按法究治,斷不姑貸”。

八月二十八日,弘曆降旨招回撫定苗疆大臣張照,命湖廣總督張廣泗前往貴州料理苗事。

十月初二,又授張廣泗為經略,詔“自揚威將軍哈元生、副將軍董芳以下,俱聽張廣泗節製調遣”,使清軍前線指揮權完全由張廣泗統一掌握。

十一月,張廣泗抵貴州戰場,經一番調整後,向弘曆奏報清軍用兵數月未能進展的原因,弘曆接到張廣泗的奏折後,立即將張照、董芳、元展成撤職查辦,哈元生罷揚威將軍,以提督聽命張廣泗調遣,命張廣泗兼任貴州巡撫,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十二月,張廣泗率大軍至凱裏,命副將長壽出空稗,總兵王無黨出台營,自率大兵出清江之雞擺尾,三路大軍每路各五千餘人,同時並發。清軍連破上九股、卦丁等苗寨,燒毀叛苗巢穴。

乾隆元年正月,餘苗退入牛皮大箐。

弘曆繼位後,僅用一年的時間便徹底平定遍及貴州全省的苗亂。

乾隆深知苗疆叛亂是有一點官逼民反的意味,攻苗疆容易,守苗疆難,要想苗疆安定,必須先收買苗族人心。他收複苗疆後采取了幾項措施以撫慰苗人之心:第一,免除苗賦;第二,尊重苗俗。第三,實行屯田;第四,慎選苗疆守令,責令今後委任的官吏,必須公正無私,以減少苗民的抵觸情緒。乾隆這些因地製宜的措施,使得貴州苗疆基本上安定下來。

乾隆的軍事擴張給清朝增添了數百萬平方公裏的疆域,也帶來了許多少數民族——回部(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吉爾吉斯族、鄂溫克族和蒙古族。軍事擴張也占用了帝國龐大的國庫開支,這也成為清末國力衰弱,麵對西方列強時清政府束手無策的一個間接的原因。

乾隆帝雖然大力弘揚儒家文化,但也實行嚴厲的文化專製,其突出表現就是大興文字獄。乾隆帝時期的文字獄其數量、持續時間、受株連人數都為曆代之最,其造成的惡果可想而知。

乾隆帝的寵臣沈德潛因為寫過《詠黑牡丹》詩句“奪朱非正色,異種亦稱王”,被指為大逆不道,當是沈德潛已死,卻也被“革其職,奪其名,撲其碑,毀其祠,碎其屍”。

舉人王錫侯,為了給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提供方便,把《康熙字典》加以精減,編了一本《字貫》。這種事情,在現在看來十分尋常。但是《康熙字典》是康熙皇帝“欽定”的,王錫侯擅自刪改,便被定罪,而且《字貫》沒有為清朝皇帝的名字避諱。結果王錫侯遭到嚴懲,書板、書冊全部銷毀,經辦此案的江西巡撫海成也因“失察”而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