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乾隆一生(2)(3 / 3)

文人胡中藻寫了一句“一把心腸論濁清”的詩句,乾隆認為這是誹謗清朝,將胡中藻滅族

江蘇東台的舉人徐述夔去世後,其子為紀念亡父而刊印《一柱樓詩集》。集中有詩句“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擱半邊”被指用“壺兒”喻“胡兒”,被暗指滿清。還有“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後來乾隆帝稱“用朝夕之朝為朝代之朝,不用上清都、到清都,而用去清都”,因此是“顯有興明滅清之意”。結果徐一家不是被殺就是被充軍,還株連許多與徐家有關的人。

有人統計乾隆時期的文字獄有一百三十餘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處以死刑,受株連者更廣。文字獄禁錮了中國人的思想,導致當時思想上、文化上萬馬齊喑。

乾隆帝最受百姓樂道的就是六下江南,這在現在的電視劇裏就可以體現。乾隆下江南是仿其皇祖康熙,康熙下江南目的之一是為了探訪民情,畢竟古代信息不發達,皇帝要想了解民情,就得多到民間走走;其二是為了將強中央政權與江南地主士紳的聯係。江南是明朝起家之地,當地居民對明朝最擁護,清軍入關後反抗最激烈,而江南經濟發達,國家財賦又大半來源於此,所以康熙下江南為的是將強與江南地主士紳的聯係,以鞏固統治;其三是為治理黃河。康熙雖然是下江南,但每次都在黃河地區停留很長時間,為的就是治理黃河。乾隆帝下江南也有康熙前麵的兩個原因,隻是第三條不一樣,因為乾隆時黃河已沒有大的水患。乾隆下江南的第三條原因就是遊玩。

康熙下江南,動機比較單純,就是為了國家,所以不是很講排場,而且康熙本人比較節儉,也不想幹擾地方,但是即便這樣也花銷了不少。而乾隆本人好大喜功,南巡的隊伍聲勢浩大,每次都在萬人以上,所到之處極盡奢侈糜費,地方供給極盡華麗壯觀,百姓的財富經曆巨大的浩劫,其花費遠超康熙數倍。江蘇學政尹會一曾上奏章說南巡造成“民間疾苦,怨聲載道”,乾隆看後大為惱火:“民間疾苦,你指出什麼地方疾苦?怨聲載道,你指出什麼人載道?”

乾隆除了下江南遊蕩獵奇外,還花費巨資在北京西郊營造繁華蓋世的皇家園林“圓明園”。東造琳宮,西增複殿,南築崇台,北構傑閣,說不盡的巍峨華麗。又經文人學士,良工巧匠,費了無數心血這裏鑿池,那裏疊石,此處栽林,彼處蒔花,繁麗之中,點綴景致,不論春秋冬夏,都覺相宜。又責成各省地方官,搜羅珍禽異卉,古鼎文彝,把中外九萬裏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寶物,一齊陳列園中,作為皇帝家常的供玩。

乾隆執政的六十三年,其所作所為總體上受到了當世和後世的肯定,其在百姓心中也一直是明君的形象。但是其政策的許多錯誤是不可忽視的,當時西方世界發生了曆史性的、跨時代的巨大變化,而清朝對此竟一無所知,仍然閉關自守,盲目自大,沉浸於康乾盛世的童話。馬爾嘎尼的中國行記裏麵記述,就是對當時清王朝的極大諷刺,而身為最高統治者的乾隆,對此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乾隆在位後期重用和坤二十年。和坤是中國曆史上最大的貪官,致使這二十年間貪汙成風,政治腐敗,各地農民起義頻繁,和珅被抄家後,其家產總額竟達到9億兩白銀,民間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說法。

乾隆帝有極大的虛榮心。凡是肯向清國“進貢”的國家都給以豐厚的“賞賜”,賞賜的價值往往幾倍甚至十幾倍、幾十倍於“貢金”的價值。一些國家就利用進貢的名義欺騙中國,如西班牙竟冒用其殖民地國家的名義向清朝上貢,來撈取好處。

馬爾嘎尼訪華本是中西方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國和平與對外開放的一次很好的機會,但是由於乾隆帝盲目自大,自認為是天朝,不惜英國小邦交往,又與馬爾嘎尼之間有禮儀之爭,使中國錯過了這樣一次機會。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得病,雖經過不少名醫醫治,都不見起色,初三死於養心殿。

總之,以乾隆中期為界,清王朝開始走向它的衰弱。而到了乾隆末期,所謂歌舞升平,“十全武功”的“盛世”已經宣告結束。在60年漫長的“盛世”之後,是成倍增長的人口壓力和尖銳的********及階級矛盾,以及統治集團的徹底腐敗。如同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說的:“ 如今外麵的架子雖未甚倒,內蘘卻已盡上來了。”清王朝已經像即將傾頹的大廈勢難支撐,而英國殖民主義者的炮艦卻正在隆隆地駛近,中國的曆史,即將翻開令人痛心疾首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