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乾隆一生(2)(1 / 3)

乾隆內禪皇位後,又訓政三年零三天。後人多譏評乾隆名為退位,實禪而不退。其實不然,縱觀中國自秦始皇以下兩千年的皇朝曆史,由內禪歸政者,前君罕見,後君亦無。宋仁宗儲位既定,鬱悶不樂;宋英宗立太子後,泫然淚下。

乾隆帝朝服像 乾隆在位既長,享年又高。在中國曆史上,享年80歲以上高齡的皇帝隻有五人。除乾隆而外的四位皇帝是:

(1)梁武帝蕭衍,享年86歲,在位48年。但他局處一隅,三次舍身入寺,長於文學,精通音律;侯景之亂後,饑病而慘死。

(2)武周女皇武則天,享年82歲,在位15年。是中國唯一女皇帝。

(3)宋高宗趙構,享年81歲,在位36年,建都臨安(今杭州),半壁山河。

(4)元世祖忽必烈,享年80歲,在位35年。是中國曆史上版圖最大的時候。

乾隆的“十全武功”

“十全武功”指“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清緬戰爭)、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乾隆的“十全武功”,情況不同,性質各異:有鎮壓民變,有平息叛亂,有揚兵耀武,有小題大做,有得不償失,有多管閑事,有維護正義,有反擊侵略。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十大武功”,決非是真的十全十美:平定大小金川,對少數民族的叛亂過分強調運用武力,輕視安撫,導致戰爭曠日持久,耗費大量錢糧,得不償失;台灣林爽文起義,本身是由清朝台灣官員腐敗造成的,官逼民反即便被鎮壓下去,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降緬甸、降越南,都是先勝後敗,不是純粹的勝利,所以不能稱之為“武功”。降廓爾喀,雖然大敗廓軍,但也並沒有達到先前預計的深入敵境以圖搗穴擒首的目的。把他們列為“十全武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乾隆帝的虛榮浮華。

但是新疆用兵三次,廓爾喀用兵兩次,這五次用兵對新疆、西藏的鞏固統一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

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被康熙擊敗後,他的侄子策布阿拉布坦在西北仍擁有很大的勢力,控製了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煽動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與清廷為敵。策布阿拉布坦死後,其子噶爾丹策零繼續統領其眾。乾隆時代,遇上蒙古準噶爾部內亂的大好時機,公元1755年,乾隆親率大軍,前往西北鎮壓一貫時服時叛的準噶爾部叛亂。由於乾隆準確判明形勢,分兵而進,準噶爾軍紛紛投降。清軍兵不血刃進入伊犁,隨後在南疆維吾爾族人民支持下,將逃往南疆叛亂首領達瓦齊抓獲。乾隆將其押往京城,卻在痛斥其叛亂行經後,不但赦免其罪行,還封其為親王,並留他在京城居住。此舉得到西北各少數民族擁戴。

但噶爾丹策領外甥阿睦爾撒納降而複叛,清廷在1757年第二次出兵,終於完全清除了準噶爾部的反叛勢力。這場戰爭,從噶爾丹時代算起,已持續了近70年。

準噶爾部平定之後,維吾爾族的首領大和卓木、小和卓木回到新疆,策動維族各部反清。乾隆被迫第三次對西北用兵,這場戰爭延續了三年,終於迫使大、小和卓木逃亡國外。

隨後,乾隆設置伊犁將軍,並在喀什等地設參讚大臣、領隊大臣等職位,同時大幅減輕了維族地區的賦稅負擔。西北19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終於鞏固在中央政權之下。

公元1747年和公元1766年,乾隆先後對大小金川用兵(大金川、小金川),都取得勝利;但是也打得十分艱辛,兩次反叛總共持續了近30年,貫穿了乾隆統治期的中段。乾隆兩殺主帥,耗銀七千萬,才壓服了這裏的藏民。

乾隆反對對西藏用兵,堅持以****喇嘛管理西藏地區,並派遣軍隊以維持主權。此後清軍曾遠征緬甸和尼泊爾,迫使其承認自己的宗主國地位。

公元1791年,廓爾喀(今尼泊爾)進犯西藏,到處燒殺搶掠,使西藏僧俗人民遭受了極大災難。乾隆立即派福康安和海蘭察率軍迎擊,並很快將廓爾喀逐出西藏。事後,乾隆反思西藏行政體係弊端,逐命福康安與****,****共同製定西藏善後章程,這就是著名的《欽定西藏章程》。

乾隆對西藏的治理是康乾盛世一項主要的內容,它有力地維護了祖國的統一和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共同進步譜寫了動人的樂章。從乾隆治理西藏的做法和特點入手,可為鞏固社會主義民族關係提供借鑒。 其中在經濟方麵如:

1 《欽定西藏章程》 二十九條協議章程,是西藏曆史發展上的劃時代文件,有人認為它標誌著清朝對西藏的統治從此“進入全盛時期”乾隆帝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起了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