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即清高宗純皇帝(1711年9月25日子時—1799年2月7日),姓愛新覺羅,諱弘曆,是雍正帝第四子。屬兔,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卒於嘉慶四年正月初三,終年88歲,葬於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乾隆於雍正十三年即位,為清代入關後的第四任皇帝。
乾隆帝即位前為寶親王。雍正帝登基後就將其秘密立為皇太子,立儲詔書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麵,這也成為以後清朝的定製。雍正帝駕崩後弘曆繼位,是為乾隆帝。乾隆天生聰慧,文治武功都有較大成就,這也使得他非常自負,他晚年自稱“十全老人”,誇耀自己的武功,但是事實上當時的清王朝已經江河日下,國內潛伏著的各種危機,隨時可能爆發;而國際上,中國與西方的差距拉大,中國已經不再是什麼“天朝”,而是盲目自大的井底之蛙。
乾隆六十年禪位於皇十五子顒琰,自己成為太上皇。其在位六十年,作為太上皇又訓政三年,所以乾隆帝是中國曆史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僅次於祖父康熙,而實際執政時間是最長的皇帝,達到六十三年,他又是中國曆史上最長壽的皇帝,駕崩時年為八十八周歲。乾隆死後的廟號為清高宗純皇帝,史稱乾隆皇帝。
乾隆在位時的功勞
乾隆皇帝弘曆在位60年,做的事情太多,光記載他言行的《清高宗實錄》就達1500卷,據統計,共有13580136字,還未計標點符號。
乾隆皇帝所做出的主要事件歸納起來,有八件大事:
第一件是編修文化典籍。
主要有:
(1)主持纂修《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叢書(其次是明朝的《永樂大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編纂,曆時9年成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近230萬頁,約8億字。整套書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為禁書),涵蓋了古代中國幾乎所有學術領域。 整套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44類,其中也包括了《論語》、《大學》、《孟子》、《中庸》、《周易》、《周禮》、《禮記》、《詩經》、《孝經》、《尚書》、《春秋》、《爾雅注疏》、《說文解字》、《史記》、《資治通鑒》、《孫子兵法》、《國語》、《水經注》、《戰國策》、《本草綱目》、《茶經》等其他經典著作,還有日本、朝鮮、越南、印度以及來華歐洲傳教士的一些著作,為後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
但是編纂《四庫全書》時,清朝為維護統治,大量查禁明清兩朝有違礙字句的古籍。據統計,在長達10餘年的修書過程中,禁毀圖書3100多種、15萬部以上。並且大量篡改古籍。如嶽飛的《滿江紅》名句“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胡虜”和“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於是《四庫》館臣把它改為“壯誌饑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張孝祥的名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描寫孔子家鄉被金人占領“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其中“膻腥”犯忌,改作“凋零”。這對中國文化也是一種摧殘。
(2)整理《無圈點老檔》。《無圈點老檔》(又稱《滿文老檔》、《老滿文原檔》、《舊滿洲檔》)是以無圈點老滿文為主書寫的,現存最為原始、係統、詳盡、珍貴的清太祖、太宗時期編年體史料長編。該檔形成於清入關前,到乾隆中期已經百餘年,以老滿文書寫,文字難以辨識,紙張年久糟舊,字跡漫漶不清。乾隆命對《無圈點老檔》進行整理,用無圈點老滿文和加圈點新滿文分別重抄——先抄出草本各一部,再抄出正本存內閣各一部,另抄出副本存沈陽崇謨閣各一部,並抄出存上書房一部。總計共抄錄七份:《無圈點字檔》(草本)、《加圈點字檔》(草本),《無圈點字檔》(內閣本)、《加圈點字檔》(內閣本),《無圈點字檔》(崇謨閣本)、《加圈點字檔》(崇謨閣本),還有《加圈點字檔》(上書房本)。《無圈點老檔》原本40冊,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這對保護滿洲文字起了巨大作用。
(3)乾隆敕編《八旗通誌》、《滿洲源流考》、《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滿文本、漢文本)等。
(4)《禦製五體清文鑒》則是多民族文化的一個碩果。
(5)乾隆重視京師文化,體現在:一是編繪《京城全圖》;二是於敏中等奉敕撰《日下舊聞考》,共160卷,為北京曆史文獻集大成之作;三是編修《國朝宮史》,對宮廷的曆史、建築、文化、典製等做了載述。
第二件是興建、維護皇家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