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件是修砌浙江海塘。
浙江原有的柴塘、土塘,經不住海潮的衝擊。乾隆命撥銀兩江柴塘改為石塘。共修建石砌海塘4000餘丈,加強了這一地區抗禦海潮侵襲的能力,為安定當地人民生活作出重大的貢獻。
第八件是中華各族一統。
清朝曆經“三祖三宗”——太祖努爾哈赤、世祖順治、聖祖康熙和太宗皇太極、世宗雍正、高宗乾隆六代,到乾隆時期達到鼎盛。清朝在乾隆朝才真正實現大一統,乾隆在其祖宗既有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並開拓了中國的疆域版圖,維護並加強了中華的多民族統一。乾隆時的中國領土,東起大海,西達蔥嶺,南達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麵積達到1310萬平方公裏,為曆代第二大,實際控製麵積則為曆代之首。清乾隆時的人口突破3億大關,中國因為有眾多的人口在民族危亡時,才不會亡國滅種。乾隆帝繼續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和中原的聯係,這對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增進民族間交往和民族融合,起了很大作用。總之,在乾隆朝中國領土基本確定,徹底形成一個疆域廣大的多民族國家。
即位之前
愛新覺羅·弘曆是雍正帝諸子中最有才幹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與父親雍正喜愛,康熙曾為其慎擇良師,進行多方麵教育。一些清史學家認為,正因為康熙認為孫子弘曆的出眾,所以才傳位於其父雍正。
弘曆即位前,封為寶親王,少年的他聰穎過人,能文能武,行事恩威並施,十分有才幹。雍正對他的寄予厚望,這在皇子中是無人可及的。早在雍正元年八月,弘曆就被以“秘建皇儲”的方式立為皇太子。皇子弘時曾與之爭寵,卻被削除宗籍。但雍正接受康熙的教訓,不讓皇子參與政治,同樣弘曆登基前未曾參與過朝廷政事,也未曾出任過軍政要職,隻於雍正十三年參與了苗疆改土歸流的事物處理。1735年,雍正駕崩,乾隆順利繼承皇位。
乾隆即位後,首先麵對的是逐漸升溫的朋黨之爭。他在上台伊始,便明確表明痛恨朋黨之爭,禁止私立朋黨,以警告當時朝廷如日中天的鄂爾泰和張廷玉兩派。但他由於此前未曾基本接觸過政治,缺少經驗和威信,亦未能有任何親信,故而初政麵對朋黨以及宗室的壓力,舉步維艱。他采用各種手段讓張、鄂兩派互相牽製,慢慢回籠權利。乾隆四年“弘皙逆案”後,他一心將宗室排除與政權之外,充分利用軍機處的功能,獨斷乾剛,使得君主專製空前加強中央集權到達頂峰。
乾隆在政治上矯其祖寬父嚴之弊,實行“寬嚴相濟”之策,務實足國,整頓吏治,厘定各項典章製度,優待士人,安撫雍正朝受打擊之宗室。經濟上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全國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之勢。從乾隆初年至中期,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備受後人稱頌的時期。後期倚重於敏中、和珅,尤其寵信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誌得意滿、思想僵化、好大喜功、窮兵黷武,雖然也大大加強了懲貪的力度,但無法擺脫吏治敗壞,弊政叢出,貪汙盛行,矛盾激化狀態,這使乾隆帝的一生罩也上了陰影。
勤政愛民是乾隆所標榜的一貫主張,清政府很多官員因此以關心民事為己任。在乾隆所信用的能臣中,還有不少清廉之官。如大學士孫嘉淦、江西奉新人甘汝來等。乾隆要求地方督撫大臣實心任事,反對虛文。他還大膽啟用曾被雍正貶謫的各類有能力的官員。
乾隆在位期間,無論文官武將,有能力和抱負的人,不計其數,包括傅恒、兆惠、阿桂、劉統勳等,均為他所提拔,但是由於清朝皇帝強大的政府控製力以及“本朝無能臣”的主張,臣子的才能被籠罩在皇帝巨大的影子底下。,他把所有人的榮譽變成了自己的榮譽。
乾隆在發展社會生產方麵主要繼承自康熙和雍正以來的經濟和政治製度,最大成績是對雍正時期“改土歸流”、“攤丁入畝”及“火耗歸公”等政策執行得非常徹底。為此,乾隆聽取大臣張廣泗的建議,對貴州、雲南等地的少數民族采取安撫為主、征討為輔的手段,將少數民族的叛亂快速平定。這些措施的施行,使清朝國力達到頂峰。
乾隆一生大權獨攬,君主專製為達到中國曆史的頂峰。他可以為百姓免糧治水,賑濟災情不惜一切代價;也可以不留情麵地鎮壓各種反對他的勢力,他當政期間,殘酷血腥的文字獄比比皆是,動輒百十條人命,連殺封疆大吏的事情並不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