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母親》reference_book_ids\":[6934002946963164174,7240820578934852660]}],\"8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5,\"start_container_index\":8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quote_content\":\"《我的父親母親》reference_book_ids\":[6934002946963164174,7240820578934852660]}],\"5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3,\"start_container_index\":5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4},\"quote_content\":\"《星光不問趕路人》reference_book_ids\":[7100762074074057761]}],\"6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start_container_index\":6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quote_content\":\"《星光不問趕路人》reference_book_ids\":[7100762074074057761]}],\"6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start_container_index\":6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quote_content\":\"《星光不問趕路人》reference_book_ids\":[710076207407405776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向死而生
任正非一直是中國企業家中的硬漢。2019年美國政府的禁令一出,華為的零部件“斷供”潮一波接著一波,從禁售、到軟件和操作係統,再到芯片,華為麵臨著生死存亡的嚴峻挑戰。麵對美國的霸淩,華為能挺住嗎?
任正非的表態是:“短期內有一定影響,但已經做好了應對的準備,華為有能力渡過難關。目前,我們公司整體情況是好的,整個公司嗷嗷叫,不怕誰。我們有能力自己站起來。大家要不斷研究,加強國際交流,不斷開放思想。隻有敢於敞開心胸,容納人才,我們才有未來。”
2019年6月23日,任正非在華為IRB(投資評審委員會)戰略務虛研討會上講話時說:對華為而言,最重要的是活下去。一個企業活下去並不容易,要始終健康地活下去更難。因為它每時每刻都麵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麵對企業內部複雜的人際關係,麵對變幻莫測的外部環境。企業必須時刻處在發展的過程中,在不斷改進和提高的過程中,才能活下去。
對華為公司來講,長期要研究的是如何活下去,尋找活下去的理由、活下去的價值。活下去的基礎是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而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必然結果是企業的發展壯大。這是一個閉合循環。
任正非認為,華為還是要踏踏實實繼續做學問,過去的三十餘年,華為從幾十人對準一個“城牆口”衝鋒,到幾千人、幾萬人、十幾萬人都對準同一個“城牆口”衝鋒,攻打這個“城牆口”的“炮彈”已經增加到每年150億—200億美元了,全世界很少有公司敢於像華為這樣對同一個“城牆口”進行集中投入,要相信華為領導行業的能力。華為有的研究所已經在單點上實現突破,領先世界了,要繼續在單點突破的基礎上,在同方向上多點突破,並逐步橫向拉通,在未來3—5年內,華為是有信心保持競爭力的。
麵對自2019年以來的巨大壓力和挑戰,華為選擇的是寧可向前一步死,絕不退後半步生。華為為什麼要做出如此選擇呢?
如果華為選擇暫時退讓、妥協,會不會比現在好受一點,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任正非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向死而生!
任正非告誡運營商業務部門的幹部:“未來十年華為會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打一場混戰,除了保持堅定不移的戰略方向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也非常重要;要保持戰略耐心與定力,麵對困難,要心有驚雷,麵不改色;華為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號稱“沒有遠大理想”,其實是任正非的自謙。他很清楚,華為的路走向何方,以及該怎麼走。多年前,他認定華為的長遠發展方向是網絡設備供應商——這是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有了這個導向,華為才不會迷失方向。長期以來,華為不斷向西方學習,吸取他人長處,補己短板,打敗了世界通信巨頭,如今更是在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5G上衝到了世界前沿。
其實,在美國的極限打壓之下,華為並沒有按下暫停鍵,而是選擇按下開始鍵。
在2020年9月10日舉辦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華為發布了鴻蒙OS 2.0係統和EMUI 11,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明確表示,2021年華為全部智能手機將支持鴻蒙OS 2.0係統。2021年4月前,該係統將推出麵向平板、內存手機在內的設備的版本;2021年10月,將向更多全場景終端設備開放。
隨著美國政府的步步緊逼,目前,華為人已經放棄幻想,主動尋找自救出路。
他們按照既定方案和節奏,繼續加大研發投入,推進業務,意在規避含有美國技術的產品,同時加速推進筆記本、智慧屏業務,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困難期間,實現自給自足。這裏麵最值得關注的應該就是鴻蒙係統和芯片供應了,因為華為的產品包括筆記本電腦、手機等,要想實現真正的去美國化,操作係統和芯片供應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從終端業務延續來看,華為正在全力加速芯片的補漏以及操作係統、移動應用軟件的迭代,手機業務外的平板、電腦以及手表等的相關業務也在逐步展開。
目前HMS在全球已經有180萬開發者,集成HMS的應用數量超過9.6萬個,超過6萬多個海外應用上架了華為應用市場(App Gallery),頭部的3000個應用已經有超過80%在華為應用市場可以下載。
任正非公開表示:“我們需要創新,找到一個一個的機會點。求生的欲望使我們振奮起來,尋找自救的道路。無論怎樣,我們不會記恨美國,我們仍然要堅持自強、開放的道路不變。你要真正強大起來,就要向一切人學習,包括自己的敵人。”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曾用理性的推理詳細地討論了死的概念,並最終對人如何麵對無法避免的死亡給出了一個終極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海德格爾是站在哲學理性思維高度,用“死”的概念來激發人們內在“生”的欲望,以此激發人們的生命活力。這種倒計時法讓人們明白:生命是可以延長的。
在《華為的冬天》一文中,任正非直言“繁榮的背後就是蕭條”,如果華為不能居安思危,就必死無疑,因為“物極必反”是客觀規律。
華為10多年前對“生存極限的假設”以及目前麵臨的境況,有過“向死而生”的推演。我們相信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華為,在美國“圍剿”下最終會變得更強大,衝到世界科技的巔峰。
【故事點評】
“向死而生”不僅是華為的戰鬥精神,也是在傷痕累累中絕地反擊的意誌與底氣,更是生存哲學。
任正非更是用戰爭思維指導商業運營的企業家,他認為“進攻是最好的防守”,中美貿易衝突是一場國運博弈戰,極端困難的外部條件,會倒逼華為變得更加強大。華為將繼續加大投入,不論是5G還是芯片,華為都不會放棄。任正非號召19萬多名華為鐵軍:“麵對巨大外部壓力和挑戰,華為寧可向前一步死,絕不退後半步生。要讓打勝仗的思想成為一種信仰,沒有退路就是勝利之路。”我們也相信華為一定會打贏這場不見硝煙的戰爭,並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創造新奇跡。
投降沒有出路
任正非在華為2018年IRB戰略務虛研討會上說道:
投降沒有出路。我們要做好三個戰略準備:一是重視體驗,以商業需求曲線和技術生長曲線疊加的最大值作為戰略目標,視頻技術將遠遠超過人眼需求,是一個戰略城牆口;二是每條戰線要收縮一些邊緣性投資,在關鍵領域加大投資,避免生命線被卡住;三是現在和美國賽跑,已經到了提槍跨馬上戰場的時候,美國排外,會有一大批科學家離開,我們要改變用人的格局和機製,敞開心胸,容納人才,他們想在哪兒,我們就把他們安置在哪兒。
2019年6月20日,任正非在華為EMT會議上再次強調:公司已經進入戰時狀態,每個體係都要調整到衝鋒狀態,不要有條條框框,要發揮所有人的聰明才智,英勇作戰,努力向前衝。華為公司未來要拖著這個世界往前走,自己創造標準。隻要能做成世界最先進,那我們就是標準,別人都會向我們靠攏。未來三至五年,相信我們公司會煥然一新,全部“換槍換炮”,所以我們一定要打贏這場戰爭。
【故事點評】
不浪費一場危機的機會,在直麵磨難中發展壯大,靠的是不屈不撓、堅韌不拔,靠的是大智慧、大格局,靠的是開放合作、團結一心。任正非的硬氣,要歸功於華為的未雨綢繆,更得益於華為持續的對研發的高投入,華為牢牢掌握了業內很多核心技術,所以能“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伊爾2戰鬥機
行伍出身的任正非非常喜歡戰鬥機,他在華為經常講軍隊和戰鬥機的故事。
2019年5月21日,在華為深圳總部舉行的媒體見麵會上,任正非拿出了一張“爛飛機”的照片,上麵印有“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難”。
伊爾2戰鬥機到底是什麼樣的飛機,能讓任正非如此推崇?任正非饒有興趣地給記者講述了這架“爛飛機”的故事:
伊爾2是二戰中蘇軍的戰機,又叫“黑色死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的一種對地強擊機、航空史上單產量第二大的軍用飛機。
1938年,麵對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著名飛機設計師伊留申率領團隊,開始研製全新的對地強擊機。衛國戰爭爆發之前,這種正式被命名為伊爾2的新戰機剛裝備給蘇聯紅軍。
這種強擊機對敵方地麵目標特別是坦克具有強大的突擊力,在戰鬥中取得了非凡的戰績,成為著名的坦克殺手,讓德軍聞風喪膽,稱它為“黑色死神”。
二戰期間,即使被打得像篩子一樣、渾身彈孔累累的伊爾2飛機,依然堅持飛行,最終安全返回。
獲得“蘇聯英雄”稱號的蘇聯空軍上將拜杜科夫這樣描述:“伊爾2!前線所有人都喜歡這種出色的飛機——蘇聯設計師和工人同誌的傑作。尤其在戰場上直接支援步兵和坦克作戰時,它更是不可替代的……飛機的生命力讓人歎服,機翼被子彈打穿,一側支離破碎,飛機照樣能飛,還能正常降落。即使穩定器隻剩下不到一半,它還能飛!無論是堅不可摧的裝甲,強勁可靠的發動機,還是簡潔明快的結構,沒有別的飛機能與它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