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部分 哲思與洞見一桶糨糊(2 / 3)

如今,華為海思芯片已真正進入向上飆升的成長期,是華為高端商務手機的標配。如果要講華為的未來,一定離不開芯片,這裏暗藏著無限的想象。隻有放開眼界,才有可能在這片海洋中暢遊。

“野蠻生長”,幾乎成為中國企業創業期的成長模式,也成為企業機會主義成長的借口,“風口理論”“互聯網思維”“顛覆性成長”成為主流的企業成長路徑。華為的“尖毛草成長模式”即“倒生長模式”為中國企業反思其成長模式帶來了有價值的借鑒。

縱觀華為三十多年的成長曲線,與尖毛草的成長模式極為相似,筆者稱之為“尖毛草成長模式”。

在華為成長初期,為了打好基礎,積蓄力量,在聚焦業務發展的同時,關注內部管理,優化組織,搭建平台,梳理流程,構建隊伍,構築文化;關注外部機會,但不做機會主義者;關注短期利益,但不因短期利益而犧牲長期的發展。中國許多企業在成長初期所出的問題,不是因為成長速度太快,而是因為高速成長撕裂了脆弱的內部管理機製。

華為當年製定的《華為基本法》、世界一流的管理體係的引進、組織的優化、高級人才的引進等,實際上就像尖毛草那樣在積蓄未來成長的力量,在他人競相奔走的時候,倒退幾步,深蹲下來,調整呼吸,積蓄力量,瞄準目標,控製步伐,為衝刺做準備。正如朱元璋的謀士朱升在朱元璋扛起反元大旗時建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華為對公司的機會與內外環境作出準確判斷後,便集中一切資源,開始發力,釋放能量,實現反周期成長。而此時,先行的競爭對手們因為跑得太快,已經身衰力竭,氣喘籲籲。接下來華為超越競爭對手就是必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很多企業都在學華為,以華為為標杆。筆者認為,學華為的當下,不如學華為的過去,學華為的成長路徑。

【故事點評】

任正非用非洲草原上尖毛草的生長模式,來比喻華為的成長模式。華為的成長模式與尖毛草一樣:聚焦、堅韌、沉靜、內斂。在成長初期,抵製誘惑,穩打基礎,積蓄力量。當機遇來臨時,順勢而為,將積蓄起來的能量釋放出來,促進正生長,實現反周期成長。

不做“完人”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心態,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麵展現給別人,以求得別人的認同。追求完美是上進、積極、進取的表現,值得稱讚。但如果想讓自己的方方麵麵,都達到最佳的狀態,則是不現實的。這既不符合自然發展規律,也會給自己帶來沉重的包袱,最終反而把自己弄得沒有特色。

由於客觀存在的個人時間、精力、能力等方麵的限製,如果在工作過程中刻意追求全麵兼顧,則往往導致工作重點不突出,自然也就沒有亮點、特點。這類“完人”給人的感覺就是沒有什麼不好,也看不出哪裏有錯,但就是說不出哪裏好。

“完人”有急切的成功欲、表現欲,什麼工作都想做好,最終結果卻是沒做出亮點,平平庸庸。其實,沒必要做“完人”,特別是年輕人,不僅僅是因為自身精力、能力有限,還因為如果一味追求完美,可能還會錯過更重要的事物。比如:如果有“我很完美,我看上去沒有什麼錯,領導沒有批評我”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態,那就可能被眼前的東西所迷惑,再也不去努力、不去改變、不去挑戰自己、不去翻山越嶺。因此,任正非希望華為人不要做“完人”,做完人很痛苦。

2008年6月,任正非在華為公司幹部座談會上說:

不要做一個完人,做完人很痛苦的。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使自己充滿信心地去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完人實際上是很少的,我不希望大家去做一個完人。大家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這已經很不錯了。

我們為了修煉成一個完人,抹去了身上許多的棱角,自己的優勢往往被壓抑了,成了一個被馴服的工具。但外部的壓抑並不會使人的本性完全消失,人的內在本性的優勢,與外在完人的表現形式,不斷地形成內心衝突,使人非常的痛苦。我希望把你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貢獻於社會,貢獻於集體,貢獻於我們的事業。每個人的優勢加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個具有“完人”特質的集體。

我從小到大就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如果不是這個世界寬容地對待我,我也沒有今天。要看人的優點,不要老看缺點,不要求全責備,這個世界上沒有完人。當然,在道德品質上必須一票否決。因此,華為用人所長,不求全責備,不拘一格降人才,努力創造條件,使優秀幹部和專家快速成長,破格提拔優秀幹部。

我的缺點和劣勢是明顯的。我們公司以前有位員工,已經到美國去了,他走的時候跟我說,你這個人隻能當老板,如果你要打工,沒有公司會錄用你。

任正非還告訴員工,在人生的路上,他希望大家不要努力去做完人。一個人把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用於去改造自己的缺點,等你改造完了對人類有什麼貢獻呢?他希望大家不要過多關注缺點,多關注自己和他人的優點。

東漢末期的曹操,在招募治國用兵人才時,就公開在《求賢令》中寫道:“哪怕有不好的名聲、可笑的言行,甚至是不仁不孝之人,隻要有治國用兵之術,都不要有所遺漏。” 曹操說的是要能容納一些有才幹、有能力但存在明顯的道德瑕疵的人。但華為卻更看重品德:“一個品德不好的人再有才幹也不能進入公司中高層”;“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親人都不愛,他一定不會愛祖國、愛人民、愛公司的”;“員工人品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客戶對公司的認同”。這是華為與曹操在人才鑒定標準上的區別。

任正非的用人、容人,與曹操有所不同,他不能接受品德不好的人。任正非在品德與才幹方麵,更看重、更強調的是品德。

在企業運作上,華為不追求完美,更崇尚的是“實事求是”和“道法自然”的平衡,即用辯證法的思想來認識事物,不去追求絕對的完美,而去追求合理性,尊重自然規律,按照自然發展規律辦事,創造條件,使規律本身發揮作用。

任正非在接受采訪時說過這樣一句話:“我這一生就是短的,我隻做長我這塊板,我再拚別人一塊長板,拚起來就是一個高桶了。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優勢,也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從而減少自己心裏的壓抑,要正確地估計自己。”

任正非指出:“絕大多數人都會過高估計自己。我們的豪言壯語如果偏離了我們的實際,你會浪費很多精力,而不能實現你的理想。有一首歌叫《鈴兒響叮當》,這首歌現在已經成為西方聖誕節裏不可缺少的歌,其作者是約翰·皮爾彭特。他的一生從來就是過高地估計自己,他設計的人生目標最後全都失敗了。直到87歲,那天他出去參加別人家的聖誕平安夜聚會,在途中,趕著雪橇車的時候,隨意哼唱出這首歌,結果這首歌就成了膾炙人口的世界名曲。你看看,過去的失敗,就因為他沒有正確對待自己,沒有正確對待自己的人生,他浪費了80多年不應該浪費的光陰。”

因此,任正非希望大家要正確估計自己,然後作出對自己的準確判斷,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同時,要認識到在這個社會中差距是客觀存在的。沒有水位差,就不會有水的流動。人和人的差距是永遠存在的。即便是同一對父母生下的小孩,也是有差距的,更何況不同父母的人,當自己的同學、同事進步了,自己與他們產生了差距,就應該判斷自己是否已經發揮了自己的優勢,若已經發揮了,就不要去攀比,若沒有發揮好,就發揮出來。

【故事點評】

不做完人是時代的需要。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轉型升級,如今社會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精細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我們還是繼續麵麵俱到地追求“完美”,那必然各個方麵都隻是蜻蜓點水、淺嚐輒止。沒有工匠精神,社會如何更好地發展呢?從能量守恒角度來講,一般情況下,一定時期內一個人的能量是恒定的,各個分量之間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不完美的人,會有一些小的缺點,相反往往也在某些方麵有過人之處。有特點,才有亮點。不完美的人有時甚至會犯錯誤,但隻要他的行為不違背底線、不影響公序良俗、沒有危害社會,我們都應該理解、包容。總體來看,不完美的人更有助於推動社會進步和變革,有助於改革發展,破舊立新。從這個層麵上來講,不完美的人,恰恰是犧牲了自己“做老好人”的完美形象,來為社會發展變革創造條件、貢獻力量。

同時,作為企業管理者,要用人所長,不求全責備,不拘一格降人才,努力創造條件,使優秀人才快速成長,破格提拔優秀幹部。我們應該明白,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的基因都是不同的,有高有矮,有黑有白,有美有醜。有些缺點的根源來自遺傳基因,可能終生都很難改變。因此,我們與其把有限的精力浪費在與基因對抗上,倒不如把有限的精力用在發揮自己的特長上。與其拚盡全力去做一個完美而無個性的人,不如做一個有特點、有價值、有個性的人。

我是個“宅男”

古今中外,凡成大業者或大學問家,無一不是博覽群書的。任正非就是一位熱愛閱讀、勤於思考的企業家。

任正非說:我沒有什麼業餘愛好,平時不吸煙、不喝酒、不去娛樂場所,業餘時間就是待在家裏看書。他稱自己是“宅男”,下班就回家,唯一的愛好就是讀書。

幾十年來,任正非孜孜不倦地閱讀,連出差時必帶的物品都是書籍,基本上一個禮拜要讀一兩本書,每天看幾本雜誌。

華為的一位高管介紹,任正非平時喜歡閱讀政治、軍事、經濟、社會、人文等方麵的書籍,中外曆史方麵的書讀得最多,而很少讀小說和管理之類的書。他認為小說太假,不真實,而很多管理類書籍都是教授們閉門造車,讀多了限製思想,真正的管理哪是幾條原理那麼簡單。

有人問任正非:您最喜歡哪本書?哪本書對您影響最深?

任正非說:“我讀過很多書,我喜歡稻盛和夫的書,但不知哪本書影響了我,思想是怎麼生成的。我腦袋裏產生的想法我也找不到源頭在哪裏。”

他看書時還喜歡在書上做批注,寫讀書心得,然後與華為人分享。每當他看到好書、好文章和好看的電視劇,還忙不迭地推薦給公司高管。他曾向華為高管們推薦了10多本書,其中包括《五角大樓之腦》《隆美爾戰時文件》《CEO的海軍陸戰隊》《戰時日記》《國際商法》《閃擊英雄》《失去的勝利》《超限戰》《落難英雄丁盛將軍回憶錄》《華為之熵,光明之矢》等。

此外,任正非還向華為員工推薦了《價值為綱》《黃沙百戰穿金甲》《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槍林彈雨中成長》《厚積薄發》《邁向新賽道》《華為沒有秘密》《下一個倒下的是不是華為》等10多本書籍。領導人的品位也熏陶了這家卓越公司,日漸將華為的視野推升到哲學與曆史的高度。

任正非是技術出身,知識麵廣,誌存高遠,眼界開闊,富有思想,他在部隊服役時就是“學毛著標兵”。他現在雖然已經七十幾歲了,但他的思想始終處於高度開放的鮮活狀態,思維非常敏捷,講話邏輯性很強,而且富有哲理。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的講話和所寫的文章中得到證實。

筆者有一次在北京首都機場偶遇任正非,發現他正在看英國戰略家利德爾·哈特所著的《隆美爾戰時文件》。該書整理了隆美爾在北非作戰期間所保存的大量戰時文檔,裏麵許多內容都反映了如何在運動中集中兵力,如何在點上突破進而取得全局勝利,以及當將軍的真諦。他讀完後還推薦華為高管們閱讀。

任正非說:“隻有產生一批設想挖掘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這樣具有大視野的思想家和戰略家,華為才能稱得上是國際企業。華為要想走向世界,必須培養出有大局觀的人才,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能力。”因為,他深知,隨著自己漸漸老去,華為遲早需要新的“船長”帶領大家繼續披荊斬棘。

任正非曾說過:“如果我們的隊伍都隻會英勇奮戰,思想和方向錯了,我們越厲害,華為未來的發展就越有問題。所以我們希望你們中間能產生思想家,不光是技術專家,要產生思想家,構築未來的世界。將來華為的輪值董事長要做思想家,手腳都要砍掉,隻剩下一個腦袋,首席執行官也要做一名戰略家,應該站在全局視野上看係統結構,先將其屁股砍掉,讓其不能坐在局部利益上。”

對於華為而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會遇到很多艱難險阻,需要更高瞻遠矚的領導者,這就是任正非向華為幹部薦書的初衷。當然,僅靠讀書是培養不出思想家和戰略家的,也鍛煉不出華為的接班人。但是我們能從任正非的這個舉動中看出,企業的最高領導者一定要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隻有這樣才能與時俱進,帶領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在任正非看來,“學習本身不是目的,學會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知識才是真正的目的。為此,就必須進行積極、認真的思考,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以及知識的有機聯係。如果學到的東西不經頭腦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經口腔咀嚼、腸胃消化,即便是美味佳肴,也不會被身體吸取一樣,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任正非認為,學習與思考是人們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的兩個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維活動。一味學習,而不思考,隻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隻學習不思考不行,隻思考不學習也不行。隻有將二者正確地結合起來,才算真正懂得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

任正非平時很少和別人閑聊,他會有計劃地去挑選好書來讀,有針對性地和人交流。他一直處在學習、思考、求生存的狀態。所以說,他一直有著超乎尋常的對現實的擔憂、對未來輝煌的向往,焦慮感與成就感交織,被時不我待的使命感驅使著前行,放下名利,專心於自己的事業。

在任正非的思想體係中,你不僅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傳統的哲學智慧,比如“無為而治”“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深淘灘,低作堰”“自利則生,利他則久”“財聚人散”等,也可以看到近代毛澤東思想中的“批判與自我批判”“農村包圍城市”;不僅可以看到文學作品中的丹柯,而且可以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英雄人物“藍血十傑”;不僅可以看到“鳳凰”“烏龜”“狼狽”,還可以看到“黑寡婦”“貓頭鷹”,甚至是“眼鏡蛇”;另外,“青紗帳”“土八路”“上甘嶺”“炮樓”等的隱喻更是比比皆是。

華為所有的管理思想,要麼是學動植物,要麼是學美國、學毛澤東、學軍隊,都是通過生活化的案例進行學習。

任正非是一位兼具哲學思想與人文情懷的企業家,也是一位史學發燒友,始終“以史為鑒”。從任正非所寫的文章和內部講話中,我們可以體味到這位偉大企業家的思維軌跡,分析他是如何做企業的;可以更貼近地感受到真實的任正非,更直接地理解華為公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2009年,任正非在遊覽四川都江堰時,從李冰父子治水的故事中得到啟示,寫了一篇名為《深淘灘,低作堰》的文章,第一次明確提出:“將來的競爭就是一條產業鏈與一條產業鏈的競爭。從上遊到下遊的產業鏈的整體強健,就是華為生存之本。”把常識推到極致就是宗教。這句話用在任正非和華為的身上是恰如其分的。

任正非具備極強的學習能力,他看電視劇《大秦帝國》,對商鞅這位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悲劇性改革家充滿了敬重,又充滿遺憾。他說:“商鞅變法的路子是對的,可惜太激進,變革不能太激進,會人為增加變革的成本。”

任正非認為企業家要終身學習。他從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請了幾位大學教授做顧問,顧問們的辦公室和他的辦公室挨著,他隻要一有時間就跟教授們泡在一起辯論。有時候他跟教授們拍桌子,辯論完他就走了,隔了一會,他又晃回來繼續聊,剛才教授批判他的觀點已經變成他的了,而且從他口裏說出來比教授的水平更高、更有思想、更有深度。

任正非一直倡導華為高管們要有“寬文化背景”。他說:“未來公司需要什麼樣的幹部,我認為未來公司需要的管理幹部是對市場有深刻體驗和寬文化背景的人。寬文化背景怎麼理解,‘大雜燴’,什麼都懂一點。要成為華為的高級幹部必須要有寬文化背景,幹部要進行必要的循環,這是寬文化學習的好機會。”

什麼是任正非定義中的“大雜燴”?曆史、哲學、軍事、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包。這是他30多年來一貫的倡導,他不僅對中高級幹部這麼要求,甚至在10多年前的秘書工作會議上,也這樣要求公司的秘書們。

讀的書多了,雜了,文化背景深厚了,同時在實踐中又時常麵對和處理各種複雜情形,一般來說,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就會變得係統、多元,而不會簡單、機械,不是非黑即白。領導者最可貴的就是灰度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