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 自省與進步自我批判是個寶(3 / 3)

露絲厭倦了上流社會虛偽的生活,不願嫁給卡爾,打算投海自盡,被傑克救起。很快,美麗活潑的露絲與英俊開朗的傑克相愛,傑克帶露絲參加下等艙的舞會、為她畫像,二人的感情逐漸升溫。

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一個風平浪靜的夜晚。“泰坦尼克”號撞上了冰山,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麵臨葬身大海的命運,露絲和傑克剛萌芽的愛情也將經曆生死的考驗。

美國大片《泰坦尼克號》於1998年4月在中國內地上映後,任正非觀看了這部電影,並在華為多次講到《泰坦尼克號》的故事。

當然,任正非所關注的不是愛情故事,而是提醒華為人要居安思危,從“泰坦尼克號事件”中吸取教訓。

2012年11月24日,任正非對華為展廳的展示工作提出指導意見時表示:“你們知道世界上對男人的最佳表達是什麼嗎?電影《泰坦尼克號》告訴我們,在生死存亡的時候讓女人先走,自己死掉,這就是對男人的最佳表達。”

2016年7月12日,任正非在華為2016年市場年中會議上發表講話時,再次提到了《泰坦尼克號》:“‘泰坦尼克’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海的,與華為今天何其相似。沿著慣性,華為還有3—5年的高速增長,3—5年後呢?百年前生產‘泰坦尼克’號的貝爾法斯特在工業革命中,何等的繁榮呀!匹茲堡、底特律也曾是世界中心,鬥轉星移,換了人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華為也快三十年了,要想不死,就必須自我改革,激活組織,促進血液循環,煥發青春活力。”

而當時令任正非尤為擔憂的是:“經過近三十年的經營,華為已經成長為世界級一流公司,在通信計算等領域正在進入‘無人區’。五年後,我們就要引領世界了,但現在居然還沒有一個領袖群。”

【故事點評】

“泰坦尼克”號這艘郵輪給任正非帶來的是巨大的危機感與惶恐感,他看到的是輝煌背後的險惡,成功之後的危機。任正非通過“泰坦尼克”號郵輪沉沒事件向公司傳遞的是未雨綢繆的危機意識,並警醒華為人,華為的今天就仿佛昔日歡呼出海的“泰坦尼克”號,前路早已布滿危機,要想不死,就必須居安思危,堅持自我改革,激活組織,促進血液循環,煥發青春活力。

“瓦薩”號戰艦

任正非在華為多次講到艦船,他於2015年1月16日在華為市場工作會議上講了“瓦薩”號戰艦沉沒的故事。

瓦薩王朝統治時期,瑞典是歐洲的強國之一。為了與勁敵丹麥、波蘭對抗,稱霸波羅的海,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斯二世要求建造一批新的戰艦,並要求戰艦航速要快、火力要強、裝飾要華麗,因為這樣才足以顯示瓦薩王朝的權力、戰鬥力和財富。1626年年初,其中最大的戰艦“瓦薩”號,在國王的親自監督下正式開始建造。

性格暴躁的國王總是有太多要求。在“瓦薩”號建造期間,他不斷下令依照他的旨意改變設計和建造要求。在“瓦薩”號的骨架已經安裝好的時候,他下令增加戰艦的長度。最後,“瓦薩”號擁有了雙排共64門艦炮,全長達到了69米,成了當時裝備最齊全、武裝程度最高的戰船。但對於橫梁和壓艙物來說,在一個並不穩固的平台上安裝的這些裝備顯得過高過長了,而且與平台的功能極不相稱。但國王的命令沒人敢違抗。試驗中“瓦薩”號發生了危險的搖動,但這個預警信號被忽視,因懾於國王的狂躁,還是決定準備航行。

1628年8月10日,“瓦薩”號在萬眾矚目中揚帆起航,但在航行了不到1海裏後便遇上大風浪,開始側傾,又因船身過重而加速沉沒。凝聚著瑞典國王無限期盼的心血之作首航僅僅10多分鍾便沉沒而成絕唱。

任正非參觀了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瓦薩”號沉船博物館,粗看介紹後,便欣賞著這艘長69米、主桅杆高52米,即使現在看起來也仍然恢宏無比的戰艦,想象著300多年前的它在萬眾期待中盛裝出海和它短暫的航海生涯,唏噓不已。

任正非感歎道:“瑞典的‘瓦薩’號戰艦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炮艦,很漂亮,裏麵的雕塑都是藝術品。為了好看還加蓋一層。國王為了顯示威力,又加建了一層炮塔,但船體本身沒有改,結果一出海就沉船了。我們要接受‘瓦薩’號戰艦沉沒的教訓。戰艦的目的就是作戰,打勝仗,任何裝飾都是多餘的。我們在變革中,要避免畫蛇添足,使流程煩瑣。”

任正非指出,華為管理流程變革的目的要始終圍繞為客戶創造價值,不能為客戶直接和間接創造價值的部門是多餘的部門、流程是多餘的流程、人是多餘的人。華為將緊緊圍繞價值創造,來簡化公司的組織與流程。變革的目的是多產糧食和增加土地肥力。凡是不能為這兩個目的服務的,都要逐步簡化。

例如,前些年,華為從上到下開始為膠片所累,有一個12人的團隊,一年從頭到尾經常有4個人在負責寫膠片。華為員工抱怨,說自己電腦裏已存了6000多套膠片。有人算了一筆賬,每份膠片的人工成本高達6萬元(也有人說不貴)。有的幹部動不動就要下屬寫膠片,而且寫起膠片來,絲毫不放鬆要求,字斟句酌,力求完美,轟轟烈烈,甚至不惜為此大動幹戈,不僅助長了官僚作風,而且浪費資源。

任正非早在2011年年初的市場大會上強調指出:“要讓基層部門把精力聚焦在工作上,聚焦在客戶上,要減少不必要地為領導做膠片,為機關填表格的工作。我們公司做膠片,像瘋子一樣,從上到下忙著做膠片,活也不幹。為什麼?領導要來了,膠片要多姿多彩,領導喜歡你就升官了。”任正非嚴厲批評裝飾膠片這種好看不中用的歪風邪氣,並說:“今後誰再安排下屬寫好看的膠片,誰就下台。”

【故事點評】

任正非在華為多次提到過“瓦薩”號戰艦,就是為了提醒華為人要吸取“瓦薩”號戰艦沉沒的教訓,時刻牢記管理的本質與終極目標。他告訴華為人,造戰艦的目的就是打勝仗,任何裝飾都是多餘的。

“瓦薩”號戰艦,是17世紀一艘裝備最全、武裝程度最高的戰船,卻在初次航行出海10分鍾就沉沒了。“瓦薩”號戰艦沉沒的原因在於瑞典國王搞錯了戰船目的,從而本末倒置。企業經營也是如此,我們不能本末倒置,在做事的時候摻雜太多私心雜念,要知道,目標純粹是勝利的首要因素。反思自己的企業,是不是也像是“瓦薩”號戰艦一樣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流程和繁複製度,以至於忽略了核心目的。任正非以“瓦薩”號戰艦為例,界定了企業變革的目的,闡明了企業管理的本質與精髓:簡單、實用與有效。

“無人區”的迷茫

任正非是一位具有憂患意識的企業家,他有句名言叫“惶者生存”。在華為的發展史上,任正非分別在2001年、2004年、2008年、2012年和2016年五次拉響了“冬天”的警報,並要求華為高管要牢固樹立危機意識、戒驕戒躁。

2001年,國際高科技產業哀鴻遍野,華為卻發展勢頭強勁。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任正非卻發表了一篇題為《華為的冬天》的文章,敲醒了很多沉溺在勝利的喜悅中的華為人。

任正非的《華為的冬天》一文出爐,讓華為在中國的企業界確立了新的地位,其重視危機的企業文化開始擁有了狂風驟雨般的影響力。

2016年,華為的銷售收入達到5200億元,位居全球信息與通信行業首位,在世界500強中排名第129位,華為正如日中天,而此時,任正非卻說“華為已感到前途迷茫”。

2016年5月30日,任正非作為民營科技企業家的代表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發言,他當著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和全國億萬觀眾的麵表達了自己的憂慮:

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將演變成一個智能社會,其深度和廣度我們還想象不到,如果不能堅持創新,遲早會被顛覆。現在的時代,科技進步太快,不確定性越來越多,我們也會從沉浸在產品開發的確定性工作中,加大對不確定性研究的投入,追趕時代的腳步。

華為已經攻入“無人區”,處於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的困境。要想打破這一困境,必須堅持科技創新,追求重大創新。華為現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數學、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學的創新層麵,還沒有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經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產法則,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積累,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創新的。華為跟著人跑的“機會主義”高速度會逐步慢下來,創立引導理論的責任已經到來。雖然近年來在應用性創新上到達極限,但是在理論性創新上空白一片,長此以往,我們原有的成績必然被德國、美國等擅長“從0到1”的國家擊潰。

任正非此話一出,引發軒然大波。作為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標杆和國際化典範的華為,2015年的營收超過國內BAT(百度、阿裏巴巴和騰訊)的總和,手機業務頗有蓋過三星,與蘋果逐鹿天下的氣勢,任正非為何會發出如此感歎?

其實,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時代,感到前途迷茫,找不到方向的不止華為,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感到困惑和迷茫。感到前途迷茫是數字化浪潮下全球性的集體“焦慮症”。但是,任正非作為中國高科技行業無與倫比的智者,站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這樣的殿堂上,當著國家領導人的麵出人意料地喊出“華為已感到前途迷茫”,當然不是危言聳聽。

對企業來說,最好的時候也就是最危險的時候。而危機意識,是華為走到今天的秘訣。在這種時候,任正非的“前途迷茫說”,當然是對公司內部最好的清醒劑。但最重要的是,任正非的迷茫是真切的,是發自內心深處的。這種迷茫,可能超越了大多數人的認知。

作為長期研究華為的學者,筆者認為有必要深入剖析一下任正非感到“迷茫”的原因。

任正非雖然對華為的未來感到迷茫,但他同時對華為的未來充滿信心。他提到的攻入“無人區”後感到“前途迷茫”是純粹對科學技術的迷茫。作為信息論基礎的香農定理,作為信息工程技術基礎的摩爾定律都已逼近極限,如果不能突破時延和帶寬的極限,人類社會如何走向智能社會?

任正非告訴我們:“戰爭打到一塌糊塗的時候,高級將領的作用是什麼?就是要在看不清的茫茫黑暗中,用自己發出微光,帶著你的隊伍前進;領導者一定要像克勞塞維茨所形容的高級將領那樣,在茫茫的黑暗中,鼓舞精神,激勵鬥誌,高歌前進。”

同時,他還告訴人們,迷茫中也醞釀著新技術、新機會、新突破,這是對科學家、未來人才突破基礎理論的期許。華為已經炸開人才金字塔尖,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吸引更多優秀人才的加入,共同突破迷茫,走向未來的智能社會。

華為的2012實驗室早已開始對未來5—10年的前瞻性技術進行研究。在5G通信技術領域,華為已經取得重大技術突破,領跑行業。

顯然,麵對全球數字化浪潮,任正非已經意識到危機的存在和挑戰的艱巨。但作為行業領導者,華為將拿出一百分的勇氣和定力,不驕不躁,穩步前行,與運營商和合作夥伴一起共建更加美好的全聯接世界!

其實,此時的任正非比任何人都清楚,當下最重要的任務不是要攻下某一技術難關,而是要在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到來之前,開展一場深刻而徹底的自我變革,全麵提升華為的核心競爭力、商業領導力和思想領導力,隻有這樣,華為才能蛻變為真正的行業領導者;隻有這樣,華為才能抓住時代賦予的大機遇;也隻有這樣,華為才能擁有更加廣闊的視野和更宏大的格局!而踐行這一切,必然一路荊棘,麵臨許多挑戰。不過,令人欣喜的是,華為已經在路上。

【故事點評】

華為進入“無人區”後的迷茫,是從“跟隨者”轉變為“領導者”後的角色適應,而這種迷茫也許會讓華為在“登頂”後犯下錯誤。

華為已經攻入電信行業的“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的困境。這意味著華為將承擔起製定規則、創立理論的重任。在培養人才方麵,任正非建議國家重視教育,用最優秀的人去培養更優秀的人。華為的做法是把所有的年輕人都送到一線去磨煉,去承擔更大的責任。

毫無疑問,人才與創新驅動是華為發展之本。過去的三十餘年,華為之所以能在中國企業中一騎絕塵,獨孤求敗,就在於華為在技術創新上舍得投入,每年將銷售收入的10%以上真金白銀地砸進去,砸出了彙聚和融合全球通信技術的窪地,壘起了自主創新的華為高地,使華為的國際專利申請數居全球第一。華為的這一次“迷航”,注定要孤獨,且無人喝彩,隻有任正非這樣的偉大企業家,才會產生深重的憂患和危機意識,承擔起引領的責任,在七十幾歲高齡之際,他再一次在茫茫黑暗中,用自己發出微光,帶著他的隊伍前進,就像高爾基筆下的丹柯一樣把心拿出來燃燒,照亮未來通信技術前進之路。

常懷“空杯心態”

2014年,任正非在《致新員工的信》中,提出希望華為新員工懷有歸零心態,踏踏實實做新人。

任正非還講了一個有關“空杯心態”的故事,告誡華為高管和員工,要保持危機意識,戒驕戒躁,永不自滿,堅持自我批判,保持空杯心態,重新出發。

南隱是日本的一位著名的禪師。有一天,一位知名的學者特地來向南隱問禪,進門後,他的態度十分傲慢,嘴裏喋喋不休。

南隱則默默無語,隻是恭敬地給他沏茶。

南隱將茶水注入這位學者的杯子,滿了也不停下來,而是繼續往裏麵倒,眼睜睜看著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

這個學者感覺很奇怪,就不解地問:“大師,杯子已經滿了,你為什麼還要往裏倒?”

南隱說:“你就像這隻杯子一樣,裏麵裝滿了自己的想法。如果你不先把杯子裏的水倒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呢?”

這位學者恍然大悟。自己既然是來請教的,心態這麼傲慢,是無法獲得知識的。這就是“歸零心態”的典故。

作為華為的文化教員,任正非非常推崇這個故事,他說:“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滿,空無以求全。”

“空杯”的象征意義在於做事前先要有好心態。如果想學到更多學問,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隻空著的杯子”,而不是驕傲自滿。

2001年3月,任正非訪問日本,參觀了氣勢宏偉的鬆下電器公司曆史展覽館。展覽館是鬆下創立50周年時建成的,仿照20世紀30年代鬆下總部的原貌而建,是鬆下公司的資料館,規模宏大,資料齊全,館內有複原再現當初創業車間的展區,也有影像展區,可以看到鬆下幸之助先生當時親自講述其經營理念的錄像。

在參觀過程中,任正非對感興趣的地方看得很仔細。他最感興趣的有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鬆下的創業階段;另一個部分是鬆下的國際化階段。

參觀完畢,鬆下電器的CEO贈送任正非的是一幅很大的書法作品,上麵書寫的是鬆下幸之助1937年確立的“鬆下七精神”,即“產業報國、光明正大、團結一致、奮鬥向上、禮節謙讓、適應形勢、感恩報德”。由此看來,重視曆史的鬆下,也重視自己的核心價值觀。

參觀結束後,一行人暢談觀後感,華為管理顧問吳春波向任正非提議:“華為也應該建一個這樣的展覽館,把華為的創業史和產品都陳列在裏麵。”

任正非不假思索地說:“華為不需要曆史。”

華為確實是一家不重視曆史的公司,在華為公司總部的展廳裏,幾乎看不到華為的曆史,在公司網站上甚至找不到多少資料。作為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製造商、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家和世界500強企業,公司對外公布的一份《華為大事記》,隻有半頁紙,就連公司創立時間、注冊資金、創始人、公司的規模、行業地位、獲得的榮譽等資料在華為公司網站上都找不到。華為公司展廳最醒目的是華為的核心價值觀和公司曆年來所獲得的專利數量。

2017年,是華為創立三十周年。筆者到華為采訪時,好奇地問任總:今年是華為創立30周年,公司為何不搞慶典?

任總回答道:“華為不需要曆史,隻需要銘記自己的核心價值觀。一個高科技企業,絕不能對曆史懷舊,絕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裏,那樣就很危險了。”

任總還說:“華為沒有成功,隻在成長。今天的華為恰恰可能是最脆弱的時候。因為成功容易讓人變得怠惰和自大,讓組織變得盲目驕傲和故步自封。過去的成功不是未來成功的可靠向導,不能陶醉於過去的成功、迷信過去成功的經驗,要敢於不斷地批判自己。一個企業、一個組織,如果總是背負成功與輝煌的包袱,這個企業離死亡也不遠了。”所以,他始終認為華為是一個沒有曆史的公司,要求華為的高管始終保持空杯心態,忘記曆史,牢記使命,走出疲勞和病態,重新激發活力,讓公司走得更穩、更遠,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筆者研究華為23年了,發現在華為的文化裏,沒有迷戀曆史情結,強調一切向前看,時刻銘記自己的核心價值觀。華為成立30多年來,從未搞過慶典活動,始終在堅守、踐行“以客戶為中心”的核心價值觀。

空杯心態就是我們常說的“歸零心態”。“歸零心態”也是一種企業文化。任正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被問到團隊建設的“核心密碼”時脫口而出:“如果有什麼深切的體會,那就是我們經常要求管理者和員工保持歸零心態,每月每年都歸零。”

在任正非看來,空杯心態就是對過去榮耀、挫折的一種舍棄,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否定,舍得之後才能獲得更多,否定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氣,但唯有如此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找到應該努力的方向。隻有時刻保持空杯心態,勇於放下,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才能在今後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是的,核心價值觀是任正非和華為的“上甘嶺”,守住了上甘嶺,就守住了公司的未來。至於以往那些輝煌或失敗,真的不重要。

【故事點評】

空杯心態是一種挑戰自我的永不滿足;空杯心態是對自我的不斷揚棄和否定;空杯心態就是忘卻過去,特別是忘卻成功;空杯心態是一種謙遜的態度,隨時準備重新開始。一個人如果忘掉自己過去的成績和榮譽,就不會患得患失,能夠坦然麵對各種挑戰和壓力,隨時都可以輕裝上陣,不斷地衝擊新的事業巔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論是管理者還是普通員工,都應該時時提醒自己,不能沉迷於過去的業績,要經常調整自己去適應新的變化,定期給自己的內心清零,重新出發。正如任正非所說:“過去的成功不是未來成功的可靠向導,不能陶醉於過去的成功、迷信過去成功的經驗,要敢於不斷地批判自己。一個企業、一個組織,如果總是背負成功與輝煌的包袱,這個企業離死亡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