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精神與文化板凳要坐十年冷(3 / 3)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社會上有一種擔心,認為現在的80後、90後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生長環境更優越,他們的價值觀更加多元化,他們更強調自我、不願遵從權威,他們的職業選擇更多、更容易受到其他利益的誘惑。總之一句話,他們將更難管理。

我們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也曾有過類似的擔憂。但實踐證明,80後、90後也是有追求的一代人,他們不甘心平庸地度過一生,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個性張揚,有不盲從權威的批判精神,隻要引導得好、管理得好,他們將更富創新性。這恰恰是華為在互聯網時代持續有效成長所需要的。

用什麼樣的價值觀就能塑造什麼樣的一代青年。華為現實奮戰在一線的骨幹都是80後、90後,特別是在非洲疫情地區及中東戰亂地區,活躍地奮鬥著的華為人中,80%—90%是80後、90後。他們中的有些人已成為國家代表、地區部總裁。

所以,真正的挑戰還是華為的核心價值觀能否真正製度化,真正融合在各級幹部的血脈中,從而構建起一個奮進的、強壯的、包容的企業文化氛圍,使得新加入者不論動機如何、文化背景如何、價值取向如何,都能融入這一文化氛圍,不斷壯大我們的奮鬥者隊伍。

這就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道理。

對於一個組織來講,蓬者,即不同代際的人力資源。他們有著不同的出身背景、不同的價值觀體係、不同的個性愛好,按照不同的時間序列,加入組織,構成了組織中的能動要素。

麻者,即組織存續期間的一些共有的價值體係,包括但不局限於企業管理哲學、價值觀體係、商業倫理、機製、管理平台、行為方式等。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引申到管理學上的含義是:不同代際(也包括不同國籍中的代際)的人力資源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必定給組織的管理帶來更多的變數或不確定性,甚至是挑戰。對於組織來講,指責、抱怨和失望都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破解這一困境的出路是:依靠組織強大的價值觀體係,滋潤、影響、引導、改造不同代際的員工,使之認同、傳承和信仰組織共同的價值觀體係。使蓬依附麻,麻扶植蓬。兩者相互依托,共生共長。

在公司平台上,價值觀、管理機製、管理平台與變革方向等是確定的,需要堅守,需要傳承,不能因代際替代與結構變化而妥協,因為這是公司成功的關鍵。天不變,道不變,“麻”亦不變。

【故事點評】

蓬予麻以力量,以血性,以靈魂;麻予蓬以滋養,以平台,以機遇,從而形成可循環的能力場,持續地為客戶創造價值。華為之所以有今天,相當重要的一點,就是華為有一種強大的個體和群體的奮鬥精神。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華為是一隻“大烏龜”

任正非在華為倡導“烏龜精神”。2013年,任正非兩次針對互聯網的浮躁,大講“烏龜精神”,引起外界一片嘩然。

古時候有個寓言,兔子和烏龜賽跑,兔子因為有先天優勢,跑得快,不時在中間喝個下午茶,在草地上小憩一會啊!結果讓烏龜超過去了。

華為就是一隻大烏龜,25年來,爬呀爬,全然沒看見路兩旁的鮮花,忘了經濟這20多年來一直在爬坡,許多人都成了富裕的階層,而我們還在持續艱苦奮鬥。爬呀爬……一抬頭看見前麵矗立著龍飛船,跑著特斯拉那種神一樣的烏龜,我們還在笨拙地爬呀爬,能追過他們嗎?

烏龜被寓言賦予了持續努力的精神,華為的這種烏龜精神不能變,任正非借用這種精神來說明華為人奮鬥的理性。華為人不需要熱血沸騰,因為不能點燃它為基站供電。華為人需要的是熱烈而鎮定的情緒,緊張而有秩序的工作,一切要以創造價值為基礎。

秉承烏龜精神的後進者,隻要堅守、聚焦、執著,終究會有超越先進者的那一天。兔子們等著瞧!不過,華為也要警惕,在追趕龍飛船的征途中,不僅要小心身後的烏龜們,也要小心那些不睡覺的兔子們!

這是一個充滿機遇、挑戰和風險的時代,沒有誰能百分之百準確地預測和把握未來,華為唯一能做的就是持續不懈地努力奮鬥,專心致誌,找準自己的節奏和方向,不把華為的巨輪拖出主航道。

任正非認為在漫漫成長曆程中,投機說到底永遠也鬥不過天道。為此華為要像烏龜一樣,規規矩矩、兢兢業業,一步一個腳印,不東張西望,一步一步往前走,每天進步一點點,最後一定會成為贏家。

華為邁入2000億人民幣營收門檻後,一度增長乏力。2012年,其營收2201億人民幣,同比增長僅為10%左右。2013年,華為實現營收2390億,同比增長隻有8.5%。

社會上因此有了華為已陷入增長瓶頸的聲音,但任正非卻一派從容,在2013年的新年致辭上,他用龜兔賽跑來比喻華為的成長,也是表達他的耐心、雄心,尤其是對華為的信心。

【故事點評】

“烏龜精神”是指認定目標,心無旁騖,堅持爬行,不投機、不取巧、不拐大彎,全然忽略路兩旁的鮮花,不被各種所謂的風口所左右,隻傻傻地跟著客戶需求一步一步地前進。任正非以烏龜精神形象地概括了華為幾十年來的發展曆程,也對未來華為實現持續自我超越的文化與戰略保障很有信心。

通俗地說,“烏龜精神”就是既要有專注的定力和堅忍的耐力,又要有強大的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任正非借用這種精神來說明華為人奮鬥的理性。在任正非眼中,烏龜精神的實踐,是當發現一個戰略機會點時,華為隨即能夠千軍萬馬壓上去,後發式追趕。

任正非說:“烏龜被寓言賦予了持續努力的精神,華為的這種烏龜精神不能變。”華為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得益於華為人發揚烏龜精神,始終堅守自己的理想,甘於坐冷板凳,持續創新,以及對內外躁動的警惕。

從零起飛獎

華為公司設立了名目繁多的獎項,其中有一個奇葩獎——“從零起飛獎”。

“從零起飛獎”專為公司的一些完成了上一年度的工作任務,但覺得成績不太理想,為了激勵自己和團隊,自願放棄年終獎的管理幹部設置。個人可以向公司申請該獎。

2012年,華為團隊經曆奮勇拚搏,雖然取得重大突破,但結果並不盡如人意。於是,這些團隊的負責人要兌現當初“不達底線目標,團隊負責人零獎金”的承諾。

在2013年1月14日召開的表彰會上,任正非給徐文偉、張平安、陳軍、餘承東、萬飆頒發了一項特殊的表彰——“從零起飛獎”。這些獲獎的人員2012年年終獎金為“零”。

任正非給徐文偉、張平安、陳軍、餘承東、萬飆頒發“從零起飛獎”其實在過去的一年裏,華為終端公司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企業業務BG也在重大項目上屢屢突破,這些高管們自願放棄獎金,意味著他們將來有更大的起飛。

公司2012年銷售收入差2億多沒有完成任務,按製度規定,這次公司輪值CEO郭平、胡厚、徐直軍,CFO孟晚舟,還有片聯總裁李傑,包括任正非和孫亞芳,都沒有年終獎金。

2012年,恰逢中國首架艦載戰鬥機“殲15”在“遼寧”號上首次起飛成功,任正非就選用了“殲15”艦載機模型作為“從零起飛獎”的獎品。

任正非在為他們頒發“從零起飛獎”後發表講話:

我很興奮給他們頒發了“從零起飛獎”,因為他們五個人都是在做出重大貢獻後自願放棄年終獎的,他們的這種行為就是英雄。他們的英雄行為和我們剛才獲獎的那些人,再加上公司全體員工的努力,我們除了勝利還有什麼路可走?

華為這五名高管自願放棄年終獎,領取“從零起飛獎”,體現了他們勇於擔當的品質,這些火車頭會更好地牽引華為前進。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主動向公司申領了“從零起飛獎”,2012年年終獎金為零。餘承東在發言時說:“盡管完成了2012全年業務經營目標,但我希望以此反向激勵自己和團隊。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隻有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才能收獲更大的戰果。”至今餘承東的書桌上仍擺放著這座“從零起飛獎”獎杯——中國第一代艦載機“殲15”的模型,時刻激勵自己。

自從餘承東申請領了一個“從零起飛獎”,華為手機業務便一飛衝天!華為手機業務從零起步,用了短短8年時間,就讓華為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

【故事點評】

華為設立“從零起飛獎”,是為了激發華為高管們勇於擔當的品質,讓火車頭更好地牽引華為前進。多年來,無論經曆多少挫折與困惑的考驗,無論取得了多麼輝煌與可喜的成績,這架“殲15”艦載機模型所代表的精神,一直陪伴著華為人,從絕境走向巔峰。

不畏艱難

2017年春節,73歲的任正非在厄瓜多爾、巴拉圭、玻利維亞等國家度過,因為那裏有華為派駐的員工,他要去慰問那裏的員工。盡管那裏是高原地區,氣候惡劣,很危險,但他還是去了。

2017年2月15日,任正非簽發了總裁電子郵件,暢談了自己去這些國家的見聞和感受。

春節期間我去了拉美。以前都跑的是大國,體會還不足,這次跑的都是小國,深刻體會到拉美員工的艱難。兩個相鄰國,本應該一腳就邁過去了,卻因經濟落後,沒有直達飛機。結果要轉三次飛機,每次飛40—50分鍾,到一個機場等2—3個小時,再飛1小時;再轉一次飛機,從下午飛,到第二天天亮才能到,而且全是乘坐經濟艙。

因此,我們要理解,他們不僅跨兩個大洋,隔我們兩萬公裏,而且在陸地上,也非常不方便,有效工作時間也不足,在考核基線上,要考慮這些困難。我也經曆過兩次空中危險,幸虧飛機迫降成功。員工乘經濟艙連續飛行40多個小時,他們這麼辛苦,哪裏想擠出錢來養那些不想幹活的人。公司允許我乘商務艙,比員工還好一些,乘坐頭等艙差價是我自己支付的,陪同人員的機票等也是我自己支付的,並非公司支付。公司文件中,隻有病員才允許陪同。

我承諾,隻要我還飛得動,就會到艱苦地區來看你們,到戰亂、瘟疫等地區來陪你們。我若貪生怕死,何來讓你們去英勇奮鬥。在阿富汗戰亂時,我去看望過員工。

在利比亞開戰前兩天,我在利比亞,我飛到伊拉克時,利比亞就開戰了。我飛到伊拉克不到兩天,伊拉克首富告訴我:“我今天必須將你送走,明天伊拉克就封路開戰了。我不能用專機送你,不安全,我派保鏢送你。”結果前後一個大車隊,十多名保鏢,連續奔馳一千多公裏,把我送上了最後一架飛機。

我鼓勵你們奮鬥,我自己會踐行。謝謝在敘利亞、也門等國家奮鬥的員工,至今我、徐直軍、陳黎芳、彭中陽等都認為也門飯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飯。

去年年初,你們給我打電話。我說了,你們飛多高,我都會來看你們的。玻利維亞代表處,是我們全球最高的代表處(4000米)。為了來玻利維亞,我去年7月去西藏試了試,在海拔3700米我感覺還好,我就把交付代表叫過來,陪我去山上的站點看看。結果是站在公路上,看著山上的站點,望山興歎,爬不上去了。

這次有機會去了珠峰大本營看了看你們的站點,到5200米,我真的不行了,得慢慢地走,不敢快,英雄不是當年。我想,你們把一根一根鐵塔部件背上山的艱難。十幾年前,公司在西藏墨脫開通“450”設備的一個站點時,王文征帶著200名民工,背著拆開的各種部件,4天4夜翻過4座4000—5000米的雪山,風餐露宿,開通了墨脫的通信,為公司在中國保留了一個“450”設備西藏試驗區做出了貢獻。來回是8天8夜,都是野外啊,想想都流淚了。

非常高興尼泊爾代表處的進步,你們的一個曆史項目概算虧損,從大前年虧損2.7億美金,到前年虧損3000萬美金,到去年盈利2140萬美金。在喜馬拉雅南麓一路爬坡,辛苦了。

你們真偉大,從泥坑裏爬出來的人,都是聖人。我也向全球在努力扭轉虧損的弟兄們致敬。

奮鬥精神是華為無堅不摧的武器。不論是華為高管還是普通員工,他們都有持續艱苦奮鬥的精神,能夠聚焦客戶關注的挑戰和壓力,提供有競爭力的通信解決方案和服務,持續為客戶創造最大價值。他們有使命、有信念、有追求,都是華為公司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信念能夠產生激情和力量,華為人在為信念和使命工作時,可以奮不顧身,不畏艱難,自發地持續奮鬥;華為人在為信念和使命工作時,耐得住寂寞,兢兢業業,能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成就不簡單、不平凡的事業。使命驅動者一定是自我驅動、自我負責、自我管理的,他自身就是一台發動機,而不是被動工作。

筆者在“華為心聲社區”看到描述使命感的一段話:“光是物質激勵,就是雇傭軍,雇傭軍作戰,有時候比正規軍厲害得多。但是,如果沒有使命感、責任感,沒有這種精神驅使,這樣的能力是短暫的,隻有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正規軍能長期作戰。”所以,華為人在西伯利亞極度嚴寒的天氣下仍然堅持工作,建設網絡基礎設施。

筆者記得任正非在接受歐洲記者采訪時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認為,華為員工持有股份和員工努力奮鬥本身沒有多大關係,員工的奮鬥是基於使命感,而不完全是受經濟利益驅動。”

華為要求員工要有奉獻精神,講奉獻,多付出,提出挑戰性績效目標,持續奮鬥。奉獻文化的激勵,讓員工有著超常的工作激情。員工願意把自己的有限價值全心全意地奉獻給團隊,為了共同的目標,鞠躬盡瘁,全力以赴。有奉獻精神的員工對於回報不是應得的心態,而是先講奉獻、多付出。有奉獻精神的員工不是先想:組織給予了我什麼?而是先問:我為組織貢獻了什麼?有奉獻精神的員工不是小富即安、未富先貴,而是能不斷提出挑戰性的目標。有奉獻精神的員工不是奮鬥一陣子,而是為公司發展目標和需要持續奮鬥。

當然,奉獻和回報往往是關聯的,從員工角度奉獻要體現自願原則,不能結果導向。從公司管理激勵角度,建立適合的激勵機製是非常有必要的,事實上華為的激勵從來不含糊。員工時刻謹記:“你若為公司奉獻,公司必有回報。”當危機來臨時,華為的員工都會直麵困難,而不是躲避。華為員工的身上都有一種“英雄主義”,比如華為遭受美國封殺之時,很多員工主動請戰,而且不要報酬。他們表示“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這誓言令人感動和敬佩!

2016年,華為出版了《槍林彈雨中成長》,書中就記錄了一代華為人的艱辛。任正非感慨地說:“華為今天能達到800多億美元的銷售收入,融進了多少人的青春、血汗與生命。我們今天成功了,不要忘記一起奮鬥過的人。不要忘記不管是因公,還是因私,獻出了生命的人。我們今天已有大片土地,一定能找到紀念他們的形式。”

【故事點評】

70多歲的任正非,如今依然活躍在業務一線,這不由得讓人心生敬意。任正非早年參過軍,而華為又是從當年很艱苦的條件下摸爬滾打成長起來的,所以任正非非常理解華為員工的辛苦和努力。

很多人隻看到華為人的高薪、高股息,但是很少看到華為人艱苦奮鬥的場麵。就像人們隻看到表麵的靜水,而無視河底深處的流水一樣。任正非提倡靜水流深,保持心態平和,同時也要求華為人花更多時間投入到產研銷各項工作中,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不論時代怎麼變,華為艱苦奮鬥的文化不會改變。經過三十餘年的奮鬥,華為已從幼稚走向了成熟。華為人艱苦奮鬥的拚搏精神非常值得學習,華為人的這些感人的故事,為那些誌在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提供了非常好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