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有一句名言,叫“燒不死的鳥是鳳凰”。鳳凰,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代表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在其生命即將結束之時,它便會投身於熊熊烈火之中自焚,如能重生,則其羽毛更華麗,其聲音更清亮,其神態更威嚴。這就是“鳳凰涅,浴火重生”的傳說。
在華為,任正非始終鼓勵員工們奮發向上,不要安於現狀,應該在有限的職業生涯中敢於挑戰自我,在困境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做人做事,要正確對待壓力和挫折,做一隻浴火重生的鳳凰。
任正非在《致新員工書》中說道:“‘燒不死的鳥是鳳凰’,這是華為人對待委屈和挫折的態度。沒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今後如何能做大梁。其實一個人的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上。生活的評價,是會有誤差的,但絕不至於黑白顛倒,差之千裏。要深信,是太陽總會升起,哪怕暫時還在地平線下。”
1996年1月,華為公司發生了一件被內部人稱為“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市場部集體辭職。當時,華為市場部所有正職幹部,從市場部總裁到各個區域辦事處主任,所有辦事處主任以上的幹部都要提交兩份報告,一份述職報告,一份辭職報告,然後采取競聘方式進行答辯,公司根據其表現、發展潛力和企業發展需要,批準其中的一份報告。在競聘考核中,包括市場部代總裁毛生江在內的大約30%的幹部被替換下來。
從表麵看來,這是華為市場部的一次重大人事變動,而任正非的真實用意,卻更加深遠。
毛生江,他在華為的原工號是009號2007年底華為進行工號重編,任正非原工號是001號,鄭寶用原工號是002號,是常務副總裁。,是華為高管,也是華為的元老之一。
1996年初毛生江是華為市場部的代總裁,公司分管市場部的常務副總裁是孫亞芳,在市場部第一次集體大辭職時,他也和市場部其他正職幹部一樣,向公司同時遞交了兩份報告,結果他被批準了辭職報告,成為當時被換下來的市場高層幹部之一。但毛生江從市場部代總裁的崗位下來後,他能主動學習、充電,提高自己的營銷理論水平。兩年後,他知道內地市場需要幹部,主動請纓,公司批準了他的請求,任命他為某代表處代表,並去組建當地的合作企業。他的愛人知道後不能理解,她認為他們在深圳房子也買了,車也有了,舒適的日子不過,去內地幹什麼,還要從頭做起,豈不是自討苦吃?
但毛生江仍然堅持毛遂自薦,重返市場前線,一是為將自己這兩年所學的營銷理論用在實踐上;二是為重新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就這樣,他重回市場一線,兩年後,他將一個績效中等的代表處,提升成一個績效優秀的代表處,客戶關係、客戶服務、銷售額和回款都名列各代表處的前茅。後來華為公司又將他提拔為公司的副總裁,任正非說:“提拔他為公司副總裁,並不是因為他市場銷售做得好,更主要的是看重他良好的心態與自我批判的能力,他能在挫折麵前,不自暴自棄,而是不斷學習、充電,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營銷水平,能經得起挫折和磨難的考驗。隻有在挫折中成長起來的幹部,公司交給他更重的擔子才放心。”
2000年,任正非在市場部集體大辭職四周年頒獎典禮上發表了題為《鳳凰展翅再創輝煌》的講話:
市場部集體大辭職對構建公司今天和未來的影響是極其深刻和遠大的。我認為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公司或任何一個組織隻要沒有新陳代謝生命就會停止。隻要有生命的活動就一定會有矛盾,一定會有鬥爭,也就一定會有痛苦。如果說我們顧全每位功臣的曆史,那麼,我們就會葬送我們公司的前途。如果我們公司要有前途,那麼我們每個人就必須能夠舍棄小我。四年前的行為隔了四年後我們來做一次評價,事實已向我證明那一次行為是驚天地的,否則也就不可能有公司的今天。
毛生江從某地回來,不是給我們帶來一隻燒雞,也不是給我們帶來一隻鳳凰,因為雖說“燒不死的鳥是鳳凰”,但鳳凰也隻是一個個體,鳳凰是生物,生物是有時限的。我認為他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是可以永存的。我們把這種精神好好記述,並號召全體幹部向他學習。
毛生江的經曆也說明了一個樸素而又深邃的道理:每個人的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都會有荊棘、坎坷,隻要大家不灰心,不氣餒,就一定會在挫折和教訓中探尋到前進的曙光。
市場部的集體大辭職活動,是華為自我批判活動的良好開端。自從市場幹部集體辭職之日起,華為的文化第一次由一種和風細雨式的像春風一樣溫暖的文化,經曆了一次火燒,或者說是一次嚴酷的考驗。這在無形之中鍛煉和考驗了一批幹部,使一些幹部經受了挫折和磨煉,在華為蔚然樹起一個幹部能上能下,職務流動的風氣。正如任正非所說,“燒不死的鳥是鳳凰”,這是華為人對待委屈和挫折的態度,也是華為挑選幹部的準則。沒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今後如何能做大梁?在壓力與困難之中突圍而出,才能真正成為浴火重生的鳳凰。
在市場部集體大辭職四周年頒獎典禮上,任正非給1996年集體辭職的幹部每人發了一塊純金金牌,作為紀念獎勵,並號召公司全體幹部向市場部幹部學習,做一隻浴火重生的鳳凰。
【故事點評】
任正非用“燒不死的鳥是鳳凰”來形容華為公司市場部集體辭職事件,是他對市場部集體辭職的幹部的一種讚美之詞,揭示年輕人必須經過磨難和洗禮,才能走向“重生”的道理。正是在“浴火重生”的奮鬥精神的激勵下,華為人勇於奉獻、敢於挑戰困難、敢於承擔壓力,遇到挫折絕不放棄,在失敗中不斷提升自我,才有華為今日的成就和地位。
不眠的矽穀
2006年,任正非在華為多次講《不眠的矽穀》,反映了美國高科技企業集中地矽穀的真實情景。正是因為無數矽穀人與時間賽跑,度過了許多不眠之夜,才成就了矽穀的繁榮,引領了整個電子產業的發展趨勢。
不要把未來想得太過美好,太過於理想主義和個人英雄主義。想做英雄,先問問做英雄的代價!
選擇高科技創業注定是異常艱苦的,但對我們的人生和社會必將有深遠的意義。異常充實的生活也挑戰我們對人生各方麵的協調能力。很多其他的挑戰會逼得我們高速地成長。選擇了征途,注定我們會拚得遍體鱗傷,而那些就是我們戰功赫赫的勳章!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裏,你非常難看到有人在外麵閑逛;也非常難看到有人在午夜之前就上床睡覺。當然,我們不是在談論夜間活動的“吸血鬼”,而是在說矽穀的“夜遊神”。這些編程人員、軟件開發者、企業家及項目經理堅守“睡著了,你就會失敗”的信條。憑著遠大的理想,憑著癡迷和熱愛,他們會坐在發出融融光線的顯示屏前一直工作到淩晨四五點鍾,有時甚至到六點,而不是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這就是參與跨越時區的國際市場的代價:每天都是新的起點,不斷狂熱地開發著因特網技術。想要做英雄,先問問做英雄的代價!
任正非舉例說,華為也是無數的優秀兒女貢獻了青春和熱血,才形成今天的基礎。創業初期,華為的研發部從五六個開發人員開始,在沒有資源、沒有條件的情況下,秉承“兩彈一星”艱苦奮鬥的精神,以忘我工作、拚搏奉獻的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為榜樣,大家以勤補拙,刻苦攻關,夜以繼日地鑽研技術方案,開發、驗證、測試產品設備,沒有假日和周末,更沒有白天和夜晚,累了就在墊子上睡一覺,醒來接著幹,這就是華為“墊子文化”的起源。雖然今天墊子已隻是用來午休,但創業初期形成的“墊子文化”記載的老一代華為人的奮鬥和拚搏,是華為需要傳承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華為中央研究院總裁霍大偉,2001年去華為美國研究所出差,第一次到矽穀想體驗一下什麼叫“不眠的矽穀”,當時正值IT泡沫破裂,許多創業公司都倒掉了,“矽穀變成了死穀”,即使如此,當地一位科學家晚上11點多帶他到思科的停車場,仍然有很多車停在那裏,這位科學家告訴他,“停車場有車,肯定都在加班”。讓霍大偉印象深刻的是,在和矽穀所在地員工座談的時候,霍大偉向他們介紹了華為的價值觀,原以為理解會有困難,想不到大部分的員工的反應是:“對矽穀人來說這是常識,以客戶為中心,隻有奮鬥才能成功,本來就是真理嘛……”霍大偉由此認識到,華為文化與矽穀文化是完全匹配的,這種文化並非華為獨創。
任正非指出,有些員工認為華為現在已經很成功了,創業時期形成的“墊子文化”“奮鬥文化”已經過時了,可以放鬆一些,可以按部就班,這是危險的。繁榮的背後,都充滿危機,這個危機不是繁榮本身必然的特性,而是指向處在繁榮包圍中的人的意識。艱苦奮鬥必然帶來繁榮,繁榮後不再艱苦奮鬥,必然丟失繁榮。
【故事點評】
《不眠的矽穀》講述了矽穀年輕人艱苦奮鬥的情形。無數矽穀人與時間賽跑,與生命賽跑,與世界賽跑,度過了許多不眠之夜,成就了矽穀的今天。選擇高科技創業注定是異常艱苦的,但對我們的人生和社會必將有深遠的意義。任正非講不眠的矽穀,其實不是要華為人學習不睡眠,而是要學習矽穀人不折不撓的精神。尤其是當取得較好的成績後不免有所懈怠的時候,更要牢記矽穀精神。
華為的“奮鬥文化”與“不眠的矽穀”是一脈相承的。正如任正非所說:“華為還沒有成功,隻是在成長,艱苦奮鬥精神和危機意識不能丟。必須長期堅持艱苦奮鬥,否則就會走向消亡。”任正非要求華為人時刻保持危機感,麵對成績時保持清醒頭腦,不驕不躁。高層要有使命感,中層要有危機感,基層要有饑餓感。
丹柯精神
丹柯是高爾基小說《伊則吉爾老婆子》中的一個勇士,他英俊、年輕、勇敢,把自己的心掏出來,用火點燃,為後人照亮前進的路。任正非曾給華為員工講了丹柯的故事,並號召大家發揚丹柯精神。
一群生活在草原上的人被別的種族趕到了森林裏。在森林中,死亡籠罩著他們,隻有走出森林,才有一線生機。
丹柯主動站出來帶領大家走出森林,但是,走了許久沒走出去,有人開始埋怨和指責丹柯,為了讓眾人停止抱怨,丹柯用手扒開自己胸膛,掏出自己的心,點燃後高高舉過頭頂,照亮前進的路,最後大家一起走出森林。丹柯死了,但他的心變成了草原上的星星,永遠閃爍!
任正非說:我們已經走到了通信業的前沿,要決定下一步如何走,是十分艱難的問題。我們以前靠著西方公司領路,現在我們也要參與領路了,我們要感謝那些領路人的遠見與胸懷博大。
領路是什麼概念?就是“丹柯”。我們也要像丹柯一樣,引領通信產業前進的路。這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在過程中,因為對未來不清晰、不確定,可能會付出極大的代價。但我們肯定可以找到方向,找到照亮這個世界的路,這條路就是“以客戶為中心”,而不是“以技術為中心”。
我們要將這些探索更多地開放給夥伴共享。我們不僅會有更多的夥伴,而且更加不排外,願意與不同價值觀的對手加強合作與理解。
任正非認為,要成為通信和互聯網技術領域的領路人,需要接受更嚴格的檢驗,以前是世界渴望揭開華為的神秘麵紗,現在是華為自己要做丹柯的時候了。
【故事點評】
丹柯為了拯救族人,掏出自己的“心”,這是一種偉大的自我犧牲精神。任正非把華為比喻成丹柯,告訴員工要像丹柯那樣勇敢堅強,無私奉獻,照亮前進的路,成為通信信息技術領域的領路人。
“我還很年輕”
任正非講故事頗具幽默感,幽默感往往讓故事聽起來更有趣,更能引人入勝,激發員工的鬥誌。
自美國政府2019年5月將華為列入出口管製實體清單後,任正非頻繁接受媒體采訪,並發表了不少講話,讓筆者印象最深刻、最感動的不是任正非的管理哲學,而是任正非不服老的精神以及作為一個老者對當今中國社會的殷切希望。在談到退休話題時,任正非講了兩個朋友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說他的朋友AIG創始人柏林伯格。柏林伯格88歲時,每天早上做50個俯臥撐,晚上做50個俯臥撐。他88歲到深圳來,跟任正非談到三年以後他就退休了,他把公司交給誰。當然,任正非也不知道誰接班更好。
另一個故事則是關於他的另一個朋友馬世民的。馬世民在他的倫敦辦公室請任正非吃飯,讓任正非伸頭出去看碎片大廈。那個碎片大廈有500多米高,馬世民說自己三天前沿著繩子從樓頂上麵滑下來。任正非說自己出國時,經常遇到七八十歲的老頭親自開飛機來接他們,也許是為了證明自己不老。
任正非在談到健康問題時說:“我的身體狀況很好。美國醫生檢查後,說我的心髒年齡是10歲,北京一家醫院檢查後說不到20歲,他們沒通過氣。北京醫生說,我的血管和內髒器官沒有一點疤痕。我剛剛去登了珠峰,一直上到5200米,那裏有我們的基站。到4100米,我沒用過氧氣設施。與其閑著,還不如給華為打工,持續幹幹活。”
任正非2019年9月10日在接受英國《經濟學人》雜誌采訪時被問道:“您會不會考慮早一點退休?”
當時75歲的任正非回答說:“我會在我思維跟不上(時代)的時候退休的,我現在還是才思泉湧的狀態,再待幾天吧!”
2019年,任正非接受加拿大電視網有限公司(CTV)采訪時提及了華為接班人的話題。對於是否重新考慮將經曆過磨難的孟晚舟作為接班人時,任正非坦言:“雖然孟晚舟的橫向管理能力很強,但她沒有技術背景,所以孟晚舟不可能做華為的接班人。”任正非的表態也打消了外界的猜測,也讓外界知道,未來的華為接班人必須是有技術背景的。
任正非說:“作為領袖,要求的是縱向的突破能力,要看得見十年、二十年以後的未來,對這種未來的洞察,一定是具有技術背景的人。沒有技術背景,就不能洞察十年、二十年後的東西。”他還對華為接班人提出了四點要求:
1.華為的接班人,除了視野、品格、意誌要求以外,還要具備對價值的高瞻遠矚,以及駕馭商業生態環境的能力。
2.華為的接班人,要具有全球市場格局的視野,交易、服務目標執行的能力。
3. 華為的接班人,要有對新技術與客戶需求的深刻理解和不故步自封的能力。
4.華為的接班人還必須有端到端對公司巨大數量的業務流、物流、資金流等簡化管理的能力。
【故事點評】
堅韌是任正非身上特有的品質。他有著超乎尋常的定力,幾十年如一日,不遺餘力地打造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來不斷滿足客戶需求,讓客戶獲益,從而奠定了華為基業長青的基因。高齡的任正非說自己還很“年輕”,此話雖然有些悲壯,但傳遞的精神隻有一個:“才70多歲,我能行,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大家不要老想著退休這個問題。我永遠不會忘記我們為什麼出發。”傳承和超越,不管是前浪還是後浪,偉大的企業家都永遠年輕。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是一句漢語成語,出自《荀子·勸學》。蓬草長在麻地裏,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環境裏,得到健康成長。
任正非很欣賞“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這句話。2017年4月,他在哈佛商學院演講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