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常識與真理為客戶而存在(3 / 3)

“知本主義”

任正非在華為奉行“知本主義”,他希望華為人力資本的增值要優先於賬麵資本的增值。

華為的“知本主義”不是虛的,而是真實的。

1996年,任正非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六位教授草擬《華為基本法》的時候,就創造性地提出了“知本主義”的概念:知本主義,知識就是資本,可見他對人才的高度重視。

每年都有大批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來到華為,他們來時隻有幾箱書和衣服,一年以後,華為把他們的知識變成了資本,配給他們期權,這就是實踐下的知本論。華為就是運用“知本主義”不斷地吸收優秀人才。

任正非說,他所倡導的不是資本主義,不是人本主義,而是知本主義;華為的價值分配理論,可以稱為“知本論”。華為公司在創業初期,沒有資本,隻有知本,華為的資本是靠知本積累起來的。

過去,資本是比較稀缺的資源,支配力更大。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過去資本雇用人才,現在和未來,是人才雇用資本。人才會起到更主導的作用,人才創造的價值更大。資本需要附著在人才身上,才能夠保值增值。

在任正非明確提出“知本主義”的概念之前,華為就有了一種當時還無法用語言和文字表達的理念和機製。

華為在創立初期就設置了以勞動為本的產權結構,讓員工在企業擁有股權。在提出“知本主義”的概念之後,任正非更是在各種場合多次講到,高科技企業就是要“以知識為本”。要讓員工為客戶創造價值,就應該承認知識的價值及其具有的巨大力量,要舍得為員工漲工資,這樣人力資源改革的膽子就大一些,底氣就足一些。員工貢獻多,就多拿錢,讓知識不斷增值。

任正非倡導的“知本主義”實踐的真正意義在於在知識和資本(股權)、知識和管理(職權)之間的轉換打開了一條通路。關鍵不在“錢”字上,而是在“權”字上。

華為的“知本主義”實踐突破了傳統資本主義和傳統經濟學“財富使人獲得權力,權力又使人獲得財富”的固定思維模式,使知識和權力(權和職權)結合起來。華為既不完全否定財富的力量,又創造了“知識使人獲得權力,權力又使人獲得知識”的全新的思維模式。

任正非介紹,目前華為至少有700名數學家、800名物理學家、120名化學家、6000名基礎研究專家、6萬名各種工程師,華為就是以這種組合在前進。華為15000多名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和專家把金錢變成知識,同時還有6萬多名應用型人才負責開發產品,把知識變成金錢。

任正非進一步指出:“華為是高科技企業,不缺錢,但光有錢是沒有用的。因為當今世界,資金是無窮的,而知識、知本是稀缺的。如果人的腦子得不到激勵,大家幹活不動腦子,高科技企業的生命就終止了。企業最大的前進動力來自於‘知本’,而不是‘資本’,華為的大煤礦、大森林、大油田都是從人的腦子裏挖出來的,是由知識轉化而成的資本,而不是資本來了就能起作用。”

在華為,股份比例不起作用,任正非隻擁有不到1%的股權。資本的邏輯是按投資比例決定經營權,華為如果這樣就沒法玩了,高科技企業如果被資本的力量主導了,它就完了。

任正非認為,企業的經營權按資本分配是錯誤的,應該按知識分配,按貢獻分配。華為發展到現在,為什麼還在變革呢?它還在不斷改革,如過去分下去的好多股權,後來跟著業績一直在漲紅利,現在對不起,封頂了,不許增加了。過去華為員工拿的股權分紅包括了資產的增量部分,退休的人如果還分享資產增值的紅利,那麼還在做貢獻的奮鬥者就吃虧了。因此,華為又推出了TUP計劃,讓資產增值的部分由繼續做貢獻的人分享,而不是由擁有資本的人坐享紅利。

2019年,華為公司員工數量達19.4萬,持股員工數量突破9萬。華為2019年在薪金及其他福利上的支出達1349.37億元,華為員工人均薪酬達69.5萬元。

華為突破了發展邊界,以責任結果為導向。不看出身,一切看貢獻和能力。

【故事點評】

知識是華為獲取核心競爭力和保持價值創造力的關鍵驅動力。華為在創業初期,沒有資本,隻有知本,華為的資本是靠知識型員工的“知本”積累起來的。任正非奉行“知本主義”,將員工的知識轉化為“資本”,讓“知本”不斷增值,構建了公司與知識型員工休戚與共的“利益共同體”。

華為是一家知識型科技企業,華為“按知分配”則是一種富有彈性的分配製度。第一,它既照顧到了人的生理機製,又不唯生理機製。因為其考慮了人的腦力或知識勞動的特點,人的體力下降但腦力不見得同等程度下降,同樣可以進行知識創造活動。第二,它既照顧到了物化勞動即資本的收益,又不唯資本。不讓資本在企業中掌握絕對的控製權。華為的“知本主義”實踐的真正突破點在於為知識和資本(股權)、知識和管理(職權)之間的轉換打開了一條通路。關鍵不在“錢”字上,而是在“權”字上。華為將“知本主義”落在實處,這或許就是華為成功的最大秘密!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任正非在2013年的新年獻詞中講道:

大家都知道水和空氣是世界上最溫柔的東西,因此人們常常讚美水性、輕風。但大家又都知道,同樣是溫柔的東西,火箭可是空氣推動的,火箭燃燒後的高速氣體,通過一個叫拉法爾噴管的小孔,擴散出來的氣流,產生巨大的推力,可以把人類推向宇宙。像美人一樣的水,一旦在高壓下從一個小孔中噴出來,就可以用於切割鋼板。可見力出一孔其威力。

華為是平凡的,我們的員工也是平凡的。過去我們的考核,由於重共性,而輕個性,不注意拉開適當的差距,挫傷了一部分努力創造的人,有許多優秀人才也流失了。但剩下我們這些平凡的15萬人,25年聚焦在一個目標上持續奮鬥,從沒有動搖過,就如同是從一個孔噴出來的水,從而產生了今天這麼大的成就。這就是力出一孔的威力。我們聚焦戰略,就是要提高在某一方麵的世界競爭力,從而證明不需要什麼背景,也可以進入世界強手之列。

同時,我們堅持利出一孔的原則。EMT宣言,就是表明我們從最高層到所有的骨幹層的全部收入,隻能來源於華為的工資、獎勵、分紅及其他,不允許有其他額外的收入。從組織上、製度上,堵住了從最高層到執行層的個人謀私利,通過關聯交易的孔,掏空集體利益的行為。20多年來我們基本是利出一孔的,形成了15萬員工的團結奮鬥。我們知道我們管理上還有許多缺點,我們正在努力改進之,相信我們的人力資源政策,會在利出一孔中,越做越科學,員工越做幹勁越大。我們沒有什麼不可戰勝的。

如果我們能堅持“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下一個倒下的就不會是華為”,如果我們發散了“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原則,“下一個倒下的也許就是華為”。

所謂“力出一孔”就是把所有的資源集中起來做好某一件事情,即業務聚焦,華為堅持聚焦管道戰略,無論是“雲—管—端”的戰略還是進軍消費者業務和雲業務市場,都是沿著信息管道進行整合和發展,並千方百計滿足客戶的需求。

“利出一孔”是指華為幹部的全部收入,隻能來自華為的工資、獎勵、分紅及其他,不允許有其他額外的收入。

任正非指出,多年來,華為基本是‘利出一孔’的,也因此形成了十幾萬名員工團結奮鬥的局麵。

為了讓幹部長期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保持活力、對抗惰怠、抵製腐敗,華為定期舉辦幹部作風宣誓大會,中高層宣誓要自律反腐。

2005年,華為通過了《華為董事會自律宣言》,並通過製度化宣誓方式,層層要求所有幹部,杜絕內部腐敗。

《華為董事會自律宣言》內容如下:

1.絕不搞迎來送往,不給上級送禮,不當麵讚揚上級,把精力放在為客戶服務上。

2.絕不動用公司資源,也不能占用工作時間為上級或其家屬辦私事。遇非辦不可的特殊情況,應申報並由受益人支付相關費用。

3.絕不說假話,不捂蓋子,不評價不了解的情況,不傳播不實之詞,有意見直接與當事人溝通或報告上級,更不能侵犯他人隱私。

4.認真閱讀文件、理解指令。主管的責任是獲取勝利,不是簡單的服從。主管盡職盡責的標準是通過激發下屬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去獲取勝利。

5.反對官僚主義,反對不作為,反對發牢騷講怪話。對矛盾不回避,對困難不躲閃,積極探索,努力作為,勇於擔當。

6.反對文山會海,反對繁文縟節。學會將複雜問題簡單化,600字以內能說清一個重大問題。

7.絕不偷竊,絕不私費公報,絕不貪汙受賄,絕不造假,也絕不允許任何人這樣做,要愛護自身人格。

8.絕不允許跟人、站隊的不良行為在華為形成風氣。個人應通過努力工作、創造價值去爭取機會。

任正非每年親自帶領董事會全體成員舉行自律宣誓大會,明確提出:“我們像雙翼的神馬,飛馳在草原上,沒有什麼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唯有我們內部的惰怠與腐敗。公司最大的風險來自內部,因此必須保持幹部隊伍的廉潔自律。華為公司一直秉承誠實與合乎商業道德的原則來開展業務,對內部腐敗行為采取零容忍。你如果貪汙一萬元,我就是花一百萬元也要把你查出來!你敢貪一塊錢,我也一定會把你開除掉!”

2014年華為內部反腐,116名員工因收受賄賂被查處,其中4名幹部移交司法處理,涉及69家經銷商,收繳非法所得3.74億元。任正非把3.74億元平分給那些遵紀守法的職工,每人得到2500元的獎勵。

【故事點評】

管仲在《管子·國蓄》中寫道:“利出於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不詘;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其國必亡。”做企業也是一樣。華為能夠取得今天的輝煌成就,就是十幾萬名華為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就是對外部的“力出一孔”,以客戶為中心,齊心協力做好市場;對內部“利出一孔”,體現在“以奮鬥者為本”,反對內部腐敗。“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就是華為成功的秘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