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常識與真理為客戶而存在(2 / 3)

現在的企業家們都說生意難做,很多企業倒閉破產,而華為之所以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還能夠生存下去,就在於華為堅持“把豆腐磨好”的工匠精神。企業家和創業者不妨聽聽任正非的忠告:認認真真,踏踏實實,真心誠意,不要把企業搞得太複雜,少一點虛榮心,多下功夫磨好自己的豆腐。把豆腐磨好了就會有人買,而且還能賣個好價錢!

華為美如林誌玲

林誌玲,1974年11月29日出生於台灣,華語影視女演員、模特、主持人,被娛樂業界稱讚為“東方第一美女”和“美麗優雅性感女神”。任正非2010年在華為PSST體係幹部大會上將華為比喻為林誌玲,來正麵回擊美國市場對華為的圍剿。

任正非在會上用略帶調侃的語氣說:

“林誌玲的美不是潑水就能否定的,華為也不是美國說怎樣就怎樣的。林誌玲非常美麗,但永遠美麗的是她的影像;華為也美麗,美如林誌玲,美麗的是曾經燃燒過的歲月,華為也會變老、變醜,直至死亡。華為是會如美國媒體的願望而消亡的,不過是很多年以後,而不是它們希望的馬上。

“多年來,美國的一部分政客和媒體長期歪曲、攻擊我們,這說明我們的美麗已經讓他們嫉妒,難道林誌玲的美是歪曲就可以改變的嗎?她的光芒是嫉妒可以阻擋的嗎?我們要引以為豪,信心倍增。我們要更加投入,使我們的美麗更加美麗。平等的基礎是力量。我們要加大對平台的投入,構建明天的勝利,未來的競爭是平台的競爭。”

西方的一些媒體不停地抹黑、醜化華為,美國政府甚至動用政府權力對華為的正常商業行為進行持續的打壓,不斷以各種借口阻撓華為進入美國市場,這讓任正非很憤怒。

任正非指出,盡管美國信息通信市場很大,但美國僅僅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華為在美國市場的營收占華為整體營收的比重很小。隻要華為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堅持為客戶創造價值,“西”方不亮“東”方亮,全世界的華為客戶終歸會給華為一個公平的評價和回報。

華為作為中國科技企業的標杆和全球信息與通信設備行業的領導者,其一舉一動都牽動著世界的神經。長期以來,美國政府打著“知識產權”和“國家安全”的幌子,揮舞著製裁大棒,頻頻製裁華為,欲置華為於死地。

2002年6月,華為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成立子公司,宣告華為將正式進軍北美市場,開始對美國同行展開競爭。在美國電信市場中,思科是最有名望、最具實力的公司,也是同華為展開競爭最激烈、纏鬥時間最長的公司。華為與思科的大PK,無疑會成為世界經濟史和商戰史上,人們長期熱議的話題之一。

華為進入美國市場後,對思科在美國本土的極端網絡設備產生了一定的衝擊。同時雙方在產品技術上的同質性也讓思科坐立不安。

2003年1月24日,醞釀了半年之久的思科終於出手,起訴華為“非法侵犯思科知識產權”。自思科起訴華為以來的近10年裏,美國的競爭對手們由對華為的戒懼,發展到近幾年的全麵圍剿,從政府到企業到媒體,不斷以各種借口阻撓華為進入美國市場,並以各種方式抹黑華為。剛開始,華為本著忍讓的態度,尊重對手。但這並沒有換來平等與接納,相反圍剿的力度更加凶猛。

於是,華為被迫調整戰略,由韜光養晦、妥協忍讓轉向正麵競爭,與思科展開了正麵交鋒,最後,思科訴華為這場曠日持久的知識產權官司以和解而告終,成為震驚全世界的“世紀之訴”。

作為一家發展中國家的科技企業,華為能在與世界一流的企業思科的競爭中不落下風,這種實力為華為在世界範圍內贏得了良好的口碑。華為由此迅速打入世界各國市場,包括歐盟國家和美國。

【故事點評】

林誌玲被娛樂業界稱作“東方第一美女”。任正非以林誌玲來比喻強大起來的華為,一是說明他有著流行的審美標準;二是反映出他對華為的自信與自豪;三是表明華為高層價值觀的統一。任正非講這個故事是為了告訴華為人:華為盡管可以稱得上“美”了,但要想更美,更持久地美下去,就必須多自我批判。隻要華為始終堅持以客戶為中心,持續給客戶帶來價值,幫助他們成功,華為美麗的光芒是擋不住的。

不賺大錢

任正非在華為主張“賺小錢,不賺大錢”。他認為,“賺小錢不賺大錢”就是華為的商業模式。

為什麼華為堅持隻賺小錢不賺大錢?從華為2012年的一次務虛會議可以窺見任正非的戰略邏輯。

因為電信網絡不太掙錢了,有些設備供應商減少了有些方麵的投資,才讓我們趕上來了。如果當我們在這個行業稱霸時,我們繼續賺小錢,誰想進這個行業賺大錢是不可能的。

要賺小錢,就得耐得住這個寂寞,耐不住寂寞就不用幹了。如果我們長期保持饑餓狀態,不謀求賺快錢,最終我們能持久賺錢。賺小錢,如果分配不是很差,還過得去,大家不散掉就行了。如果我們想壘起短期利益,想賺大錢,就是在自己埋葬自己。

我們要追求合理的利潤,價格不能太高,過高的價格就會有人進來。價格也不能太低,價格太低也會破壞產業環境,自己也無法生存下去。任何一種產品都可能經曆從不盈利到盈利的過程,我們要用產品長期的盈利戰略支持短期的不盈利戰略,關鍵是要設置一個邊際成本點,超過了這個規模量的點之後就能夠盈利。低利潤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倒逼著企業組織必須低成本、高效率地運作,不然就活不下去。而這又會進一步加大企業的競爭力。

但一開始也是有很多華為人表示不服氣的,他們認為主動降低利潤、對客戶這麼好,等於是客戶把屬於華為的利益拿走了。

但任正非卻說:“華為公司一切出發點都是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價值,其實最後得益的還是我們自己。隻有為客戶創造價值,企業才能獲得生存和發展。隻有長期為客戶持續創造價值,企業才能存活100年。”

在麵臨困難和誘惑的時候,華為有些高管也曾動搖過,有人說做半導體賺大錢,有人說做房地產賺快錢,這些提議都被任正非否決了。任正非認為:“賺大錢、賺熱錢的死得快,華為的盈利能力還不如餐館的毛利率高,也不如房地產公司高,還能讓我們垮到哪兒去,我們垮不了!我們公司要成為世界主流電信設備供應商,價格一定是低重心的。運營商之間的並購整合,造成我們全球價格透明,利潤壁壘被打開,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我們要積極應對這種變化,要在變化中生存,關鍵是要提高運營效率。”

如今,華為已經成為全球領先的通信設備生產商和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家,但華為不追求暴利,仍然讓利給廣大客戶,實行薄利多銷,將服務和產品保持在合理的價位區間。

任正非表示:“如果當我們在這個行業稱霸時,我們繼續賺小錢,誰想進這個行業賺大錢,賺快錢是不可能的。”

華為能走到今天,證明任正非的經營理念和哲學思想是正確的。雖然華為走的是“珠峰北坡”,但結果表明,華為的方向是對的。

【故事點評】

任正非堅持為客戶創造價值,不賺快錢賺小錢、不賺快錢賺慢錢的經營之道是值得企業學習的。一個不願意隻賺小錢的企業,是很難賺得大錢的。隻有不謀求賺大錢,最終才能持久賺錢。

華為“不賺大錢賺小錢”其實就是不賺快錢、不賺熱錢思維。華為的一切都和賺快錢背道而馳,如果賺了快錢,雖然短時間內賬麵會非常好看,但是將會對華為的企業文化造成致命的打擊。

快錢在短期內確實能給公司帶來驚人效益,但會誤導員工,使其偏離正確的經營方向,甚至誤導高層的戰略判斷。最可怕的是,一旦整個公司陷入了賺快錢的旋渦,就再也出不來了,這將給公司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任正非曾說過,“華為最大的潛在危機是增長危機,需要的是長期且健康的增長,而非賺快錢式的短暫增長”。最艱難的路,才是捷徑。華為發展至今,沒掙過快錢、熱錢,但踏踏實實,克服了困難,抵禦住了市場波動和環境變化,持續成長到今天,這才是企業成功的捷徑。

“他又不是我的客戶”

任正非是一個把客戶需求當成信仰的人,對客戶有著宗教信仰般的虔誠。

在華為的“基本法”和“幹部行為八條準則”中,第一條就是把精力放在為客戶服務上,以客戶為中心,這是華為的核心價值觀。

在其他企業裏,“以客戶為中心”可能隻是貼在牆上的標語,而在華為,則是實實在在落在行動上。

任正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2012年,美國摩根士丹利摩根士丹利是一家著名的投資公司,在財經界俗稱“大摩”,摩根士丹利和許多著名的企業都有聯係。以摩根士丹利的名聲和斯蒂芬·羅奇在世界的地位,很多企業都會把他當成座上賓,這樣的上門求見更是很多企業求之不得的。可是讓斯蒂芬·羅奇沒想到的是,在華為他吃了閉門羹。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帶領一個投資團隊來到深圳華為總部,表示想和我見上一麵,相互交流下。

我沒有接待斯蒂芬·羅奇,而是安排公司副總裁費敏前去接待。這讓斯蒂芬·羅奇很是不滿。

臨走的時候,斯蒂芬·羅奇對費敏說:“他(任正非)拒絕的可是一個3萬億美元的團隊。”

後來,費敏把斯蒂芬·羅奇的話告訴了我。我說:“他羅奇又不是客戶,我為什麼要見他?如果是客戶的話,再小的我都會接見。他帶來的機構投資者跟我有什麼關係呀?我是賣設備的,要找的就是買設備的人……”

在華為公司成立之初,產品其實並不如競爭對手的性能高,所以華為另辟蹊徑,用優質的服務去吸引客戶。

那個時候,華為的技術人員對客戶提出的問題,24小時隨時響應。而那些產品優質的公司,售後服務卻經常延遲。

再比如中國農村老鼠很多,經常鑽進機櫃把電線咬斷,外國公司才不會管這種事情,但是華為不一樣,華為的工程師在設備外麵增加了防鼠網,切實幫助客戶解決了問題。

華為人就是用這種優質的服務贏得了客戶,他們真正關心客戶需求,以客戶為中心,成就客戶,才讓自己贏得了競爭。

【故事點評】

不是技術,亦不是資本,唯有客戶才是華為走向持續成功的根本。在任正非和華為人看來,一切以客戶為中心,隻要與客戶有關,再小的事都是大事,隻要和客戶無關,再大的事都是小事,這正是華為取得成功的關鍵。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華為人把客戶需求當成信仰,對客戶有著宗教信仰般的虔誠。華為要培育親客戶的企業文化,而非親資本的企業文化。任正非拒絕與美國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帶領的投資團隊見麵,從側麵詮釋了客戶在華為人心中的位置,隻有客戶才能享受華為高規格的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