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1日,華為創始人、總裁任正非在與中國媒體的圓桌座談上再度表示華為不會上市,並給出了明確的解釋:
華為不會上市,華為不輕易允許資本進來,因為資本貪婪的本性會破壞我們理想的實現。我們隻為理想而奮鬥,不為金錢而奮鬥。華為之所以能超越競爭對手,原因之一就是沒有上市。
實際上,任正非早在2014年就明確表示,華為堅持不上市,並道出三大緣由:
一是豬養得太肥了,連哼哼聲都沒了。科技企業是靠人才推動的,公司過早上市,就會有一批人變成千萬富翁、億萬富翁,他們的工作激情就會衰退,這對華為不是好事,對員工本人也不見得是好事,華為會因此而增長緩慢,乃至於隊伍渙散。
二是上市不利於公司決策。以華為如此分散的股權結構,任何一家投資者都可輕而易舉地形成相對控製權。但當以逐利為本性的金融資本左右華為的發展格局時,華為就離垮台不遠了。不上市,資本再貪婪,也不會影響到企業的發展。一旦上市,公司麵臨著公司控股權旁落的問題,控股權的旁落不可避免。
三是上市不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華為能走到今天,並超越一些跨國巨頭,成為一家具有競爭力的國際公司,就是因為華為總是“謀定而圖遠”,以十年為目標來規劃公司的未來,而不像其他業界同行,總是被資本市場的短期波動牽著鼻子走。資本是最沒有溫度的,也是最沒有耐心的。上市後,投資者會追求短期利益,不會增加研發投入,華為將喪失競爭力和發展後勁。不上市,華為才有可能繼續領先世界。
以上說法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後者,作為一家良心企業,華為不上市的做法常常讓消費者為之感動。
上市是很多企業的夢想。隻要具備一定的成長性和資產規模,上市是老板和員工孜孜以求的榮耀和財富夢想。
企業上市,不僅企業可以不斷地融資、圈錢。當然,最為誘人的是,上市能讓大股東與高管們一夜暴富,快速成為千萬富翁、億萬富翁,甚至是擁有幾十億、上百億資產的富翁。
但是,任正非卻一直抵製資本的誘惑,堅持華為不上市。而華為也因此成為世界五百強中少數沒有上市的公司之一。
【故事點評】
華為能存活到今天,沒有墮入“流星”的行列,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遠離資本力量的誘惑與控製。資本市場能夠快速催肥一個企業和一批創業家,但也能夠輕而易舉地摧毀它和他們的“虛幻的成功”。也正因如此,對於華為來說,不上市確實對企業的發展更加有利。而華為的發展事實也表明,企業發展不一定非要走上市這條路,這需要視各家企業的發展狀況而定。
任正非知道華為真正需要的不是名氣,也不是資本,唯有客戶,才是華為持續走向成功的根本。華為能夠存活30多年,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遠離資本力量的誘惑與控製。在任正非看來,做百年企業勝過做短期的世界五百強企業。
全營一杆槍
任正非在內部講話中,多次提到“全營一杆槍”。“全營一杆槍”是一句台詞,出自電視連續劇《絕密543》。2018年,任正非在華為產品與解決方案、2012實驗室管理團隊座談會上發言時講了“全營一杆槍”的故事。
電視劇中的背景設定是:1958年,中國空軍最早的導彈部隊成功組建。
有一個地空導彈二營,營長叫肖占武。他帶領全營性格各異的戰士,克服技術、資源、人員素質、作戰條件等重重困難,擊落來犯敵機,首開世界防空史上用地對空導彈擊落U2高空偵察機的紀錄。
“全營一杆槍”是二營官兵自己想出的口號,圍繞二營的使命——打下飛機,體現了全營不同角色都要聚焦使命目標、互助協同、共擔榮辱的導向。要實現“全營一杆槍”,對團隊的領導力、團隊成員的專業性以及對考核激勵、協同機製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二營在完成導彈發射的整個過程中,需要三套班子密切配合:一套靈活沉著的指揮班子,一套全過程動作準確的操作班子,一套技術精湛的維修班子。二營官兵就像大腦指揮身體作出行動一樣精密配合、環環相扣。有一位空軍首長把這一過程形象地稱為“全營一杆槍”,後來,“全營一杆槍”逐漸發展成為地空導彈部隊的一種特殊的戰鬥精神。不僅僅體現在地空導彈部隊上下一條心、團結友愛的精神文化上,更體現在他們精密協同的作戰流程上。在“全營一杆槍”的作戰體係下,舉全力於一點,隻為那一瞬間發射的精確命中,掃除一切來犯之敵!
任正非從“全營一杆槍”中受到啟發。他指出:“未來二三十年,人類將進入智能社會。麵向新的時代,公司致力於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的身邊),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這既是激發我們不懈奮鬥的遠大願景,也是我們所肩負的神聖使命。”
在任正非看來,華為公司要成為智能社會的使能者和推動者,這將是一個持久的、充滿挑戰的曆史過程,也是華為的長期機會。在這一過程中,研發團隊要扛起重任,成為公司走向未來的發動機。研發團隊要堅持客戶需求和技術創新雙輪驅動,打造強大的“基礎平台”,這個基礎平台就像東北的黑土地。傳輸和交換不是平台,但它是平台的基礎,華為連接全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1萬多億美元網絡存量的傳輸交換,把它轉換成平台,讓所有的“莊稼”成長,帶給客戶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這是華為人的一個理想。未來是贏家通吃的時代,華為主航道的所有產業都要有遠大理想,要麼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到全球第一。為此,華為要“打造一支胸懷夢想、充滿活力、團結奮進的研發隊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全營一杆槍,持續構建最具競爭力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任正非指出,“全營一杆槍”的目的就是要打下飛機。對華為公司來說,隻有商業成功,才能說明市場銷售與服務好,才能說明產品有競爭力,也才能說明技術領先。隻有從2012實驗室到P\\u0026S、從研發體係到市場體係都做到“全營一杆槍”,華為才能實現商業成功。因此,華為人不能孤芳自賞,不能把問題全推到他人身上。“全營一杆槍”意味著麵向客戶需求,華為人要構築從機會到變現的E2E全流程解決方案能力。一個營的官兵必須凝聚為一個整體,聚焦一個目標,才能取得勝利。
【故事點評】
“全營一杆槍”,看似簡單的五個字,卻道出了地空導彈二營過五關斬六將、出奇製勝、戰功顯赫的製勝法寶。“全營”體現的是團隊的格局觀,“一杆”體現的是團隊的文化血脈,“槍”體現的是使命。
對部隊來說,“全營一杆槍”的目的就是要打下來犯的敵機;對華為公司來說,“全營一杆槍”意味著麵向客戶需求,各個部門要團結協作,互為補充,齊心協力,持續構建最具競爭力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正如任正非所說:“全營一杆槍,一個營的官兵必須凝聚為一個整體,聚焦一個目標,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取得勝利。”
給母校起校訓
談起任正非對教育的關注,有一件事從沒見諸媒體,不為人知。這件事就是任正非給母校貴州都勻一中起校訓。
任正非畢業於貴州都勻一中,該校曆史悠久,創立於光緒年間。任正非的父親任摩遜曾任該校校長。
都勻一中出了任正非這麼一個大企業家,現任校長胡立軍希望他捐款支持學校的建設。
任正非爽快答應了。他說:“捐錢可以,但我要問一下學校現在的校訓是什麼?”校長答不上來,因為沒人想過這個事。
任正非與都勻一中校長胡立軍等座談任正非跟校長說:“如果你不把校訓搞清楚,不講清楚為什麼要辦學校,怎麼樣辦學校,辦成什麼樣的學校,你不說清楚這個事,那我不能給你捐錢。”
校長也說不清楚。於是任正非告訴校長:“你要說不清楚,我來找朋友幫你說清楚,然後你們都認可了,就按這樣做,我就支持你!”
任正非2019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講述了自己給母校貴州都勻一中起校訓的故事。2013年9月25日至26日,任正非在北京西城區華為的一套四合院召開了名為“華為與教育”的小型會議。25日是內部討論與會議準備;26日上午是對都勻一中校訓的討論。
參會的有四位部級幹部以及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納米中心主任範守善,北京市西城區教委主任、四中校長程剛,貴州都勻一中校長胡立軍,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誌,萬通地產董事長馮侖,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北京彙源董事長朱新禮,新華社對外新聞部主任嚴文斌,《創業家》雜誌社社長牛文文,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陳黎芳,華為公司顧問吳春波、田濤、黃衛偉、陳培根等一共30多人。
任正非請來了這麼多大咖參會,大家還以為他有非常重要的公事需要研究討論。
但大家萬萬沒有想到,任正非卻在會上說:“今天請大家來,是為一件私事,請朋友們來幫我的母校貴州都勻一中想一個校訓。”
當時大家聽了這次活動的緣由,一下子都特別興奮。這是一件私事,但又是一件公事,是自己的事,又是別人的事。關鍵是大家從來沒想過這個角度:“捐一筆錢給學校,一定要學校把校訓講清楚。”
馮侖說:“我事後一想,確實很有道理。一件事不在於錢,在於理,不在於事,在於它的起源和發心。”
於是,大家都激動起來,拿起桌子上的資料認真地看,才發現資料特別多,共搜集了全國177所高中、美國26所高中、全世界37所大學的校訓。
這下把在場所有的人都難住了。任正非還給大家播放了一段視頻,講的是都勻一中的曆史。大家看完資料看視頻,邊看邊寫。
這個時候馮侖才發現,校訓挺有意思、挺有講究。有的往大裏寫,有的往小裏寫;有的寫給學生,強調品格;有的寫給校長,講的是辦學宗旨;有的寫給時代,如愛國、敬業。
最後,任正非讓大家把意見都寫在紙上,認真收集起來,進行分析對比,在此基礎上,經過多日的思索,最後確定了都勻一中的校訓:立誌、崇實、擔當。
而在確立了校訓之後,任正非也是在第一時間便給母校校長打了電話,在告訴了他這個好消息的同時,任正非個人向都勻一中捐款100萬元,資助該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他希望自己的母校能夠在未來培育出更多的人才,能夠為中國夢之實現而奮鬥。
事後,馮侖感慨地說:“今天我想起這件事還是很感動。任正非為了給一個學校捐一筆錢,搞這麼大動靜,請這麼多朋友,花這麼多精力,就為了研究學校的辦學宗旨、校訓,要賦予這個學校一個靈魂,明確學校發展的願景和方向,同時再給一筆錢,讓都勻一中按照這個方向把學校辦好。”
從任正非先定校訓再捐款的做法,可以看出他對於母校的期望,在他看來興辦學校要有信念,並且還要將這些信念傳達給學生們,這樣才能夠培養出未來的國家棟梁!
對任正非來講,這些錢是小事情,但是做教育卻是大事情,支持教育在於它的起源與發心,即便是拿錢捐款做好事,也要對錢的用處以及本該受益的人負責。
從任正非的行為,可以看出一個企業家的格局與擔當,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胸懷民族大義的人!
【故事點評】
任正非為貴州都勻一中所起的校訓是“立誌、崇實、擔當”。這六個字是任正非對母校的期許——要踏踏實實辦成一所百年名校,擔當起時代、社會賦予的責任,這指引著都勻一中人砥礪前行。這何嚐不是任正非的情懷和擔當。人有誌,才能在天地之間立得定,立得長久。
“傻”出來的世界第一
2015年12月18日,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華夏基石管理谘詢集團董事長、《華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彭劍鋒率領清華大學EMBA企業家走進華為做最優實踐案例研究,並對任正非進行了專訪。當他問到華為成功的秘訣時,任正非說華為沒有秘密,華為能有今天就一個字:“傻!”
“傻”:華為成立20多年來,始終堅持隻做一件事——堅守實業,專注ICT領域。
“傻”:不搞房地產,不搞資本運作,堅持不上市。
“傻”:集中全部戰略資源,對準一個城牆口,千軍萬馬撲上去,持續衝鋒,終於炸開了這個通往世界的城牆口,將缺口衝成了大道,在大數據傳送技術上,做到世界領先。
“傻”:堅持不斷變革,向IBM學習IPD集成開發管理體係,華為支付了40多億元的學費。
“傻”:堅持將每年銷售收入的10%以上用於研發,近十年來,投入幾千億元搞研發,投入了世界上最大的力量去進行創新。沒有技術創新與管理體係的“傻”投入,華為的技術就不會領先世界。
在我們這個社會,聰明的人太多,但往往“精致而利己”。而社會並不需要那麼多利己的聰明人,而需要更多的“阿甘”。華為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是十幾萬個像阿甘一樣的華為人幹出來的,華為沒有其他秘密。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回顧華為20多年成長曆程,我們的確有點傻,就像一個阿甘,傻傻地埋頭苦幹、傻傻地堅守、傻傻地投入、傻傻地付出,最後“傻”出了世界第一!
華為是一個用理想牽引自身發展的偉大公司。任正非是一個堅守理想的企業家。創辦華為三十餘年來,他不忘初心,甘於寂寞,始終堅持隻做一件事——專注ICT領域。
在華為的成長過程中,正逢中國房地產爆發,很多做實業的企業家都去做房地產生意,一夜暴富,賺得盆滿缽滿。麵對巨大的誘惑,但任正非從沒有動搖過,不說沒做房地產,就連股票也沒炒過。他不忘初心,堅守“上甘嶺”,堅守實業,堅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任正非說:“華為選擇了通信行業,這個行業比較窄,市場規模沒那麼大,麵對的又是世界級的競爭對手,我們沒有別的選擇,隻有聚焦,隻能集中配置資源朝著一個方向前進,猶如部隊攻城,選擇薄弱環節,尖刀隊在城牆上先撕開一個口子,兩翼的部隊蜂擁而上,把這個口子從兩邊快速拉開,千軍萬馬壓過去,不斷掃除前進中的障礙,最終形成不可阻擋的潮流,將缺口衝成了大道,城就是你的了。這就是華為人的傻幹!”
華為不是上市公司,不受資本市場的約束和綁架,華為人可以為理想和目標“傻投入”,所以華為可以拒絕短視和機會主義,隻抓戰略機遇,放棄非戰略機會和賺快錢的機會,這是上市公司和股東們做不到的,隻有理想主義者才能做到。華為為理想和遠大目標敢於加大技術、人才、管理體係和客戶服務的長期投入,看準了,就舍得為未來的目標持續投入,能避免短期行為,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艱苦和磨難,回歸商業精神的本質,堅定信心走自己的路。正如任正非所說:華為能有今天的地位,這都是華為人用命博來的。華為人就是比別人付出得更多,華為人付出了節假日,付出了青春時光和身體的健康。華為的成長靠的是常人難以理解和忍受的長期艱苦奮鬥。
1992年正是深圳股市瘋漲的時候,洶湧的人流帶著一夜暴富的夢想湧入深圳證券交易所,通宵徹夜地排長龍買股票,而深圳證交所最早就設在華為辦公樓的一樓,華為員工每天目睹著樓下發生的種種財富神話和騷動,但沒有一個人受到影響和誘惑,所有人都在樓上埋頭工作,對窗外的事充耳不聞。別人都把錢拿來炒股,而任正非卻把錢投入研發,當時有人想不明白,說任正非是“任大傻”。這種身處風暴中的寧靜自若,這種對自有核心技術研發的癡迷追求,讓拜訪華為的客戶由衷地發出感慨:華為不成功是不可能的!
【故事點評】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任正非的確有點“傻”,他就像“阿甘”,帶領華為人傻傻埋頭苦幹、傻傻地堅守、傻傻地投入、傻傻地付出,最後“傻”出中國第一。由此可見,任正非和華為人的“傻”其實是一種生存智慧,是一份難得的堅守、執著和付出。他們不投機取巧,不走捷徑,抵製各種誘惑,不為“風口”和短期利益左右。幾十年如一日,不惜血本搞研發,集中資源對準一個城牆口衝鋒,千軍萬馬撲上去,最終由“傻投入”換來“傻回報”。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今天,各行各業都在尋覓“一舉成名天下知”的突破式創新,卻忽略了如果沒有矢誌不渝的堅持,創新隻能是無本之木、空中樓閣。華為能夠取得今天的輝煌成就,得益於任正非30多年如一日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
“南泥灣計劃”
在美國的極限施壓下,華為於2020年6月啟動了“南泥灣計劃”。
提起“南泥灣”這個詞,大家應該不陌生。南泥灣是中國共產黨軍墾事業的發祥地,是南泥灣精神的誕生地。1941年,為擺脫困境、戰勝國民黨的封鎖,黨中央和毛澤東同誌號召邊區軍民積極開展大生產運動。
八路軍第三五九旅奉命開赴南泥灣屯田墾荒,在“一把钁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口號下,指戰員披荊斬棘,艱苦奮戰,實行戰鬥、生產、學習三結合,戰勝了重重困難,把一個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成為全軍大生產運動的一麵光輝旗幟,同時也創造了寶貴的南泥灣精神。
南泥灣精神,是以八路軍第三五九旅為代表的抗日軍民,在著名的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中創造的,是中國人民在困境中奮起、在艱苦中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南泥灣精神,概括起來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同心同德、團結奮鬥。”
1965年,隨著我國著名歌唱家郭蘭英的一首《南泥灣》紅遍大江南北,南泥灣被全國人民所熟知。南泥灣的精神長期以來激勵著中華兒女。
華為啟動“南泥灣計劃”,意在號召華為人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南泥灣精神,補齊華為供應鏈的短板,解決“卡脖子”的問題。
如今,華為所遇到的困難,雖然無法與當年抗戰時期相提並論,但是,要想解決華為產品規避美國供應鏈的問題,恐怕就需要拿出南泥灣精神來應對了。
2020年6月19日,任正非在內部講話中指出:“‘南泥灣計劃’,不是一個短期計劃。公司的研發力量要聚焦,我們評價產品線,對沒有前途、領路人多年都是在講故事的,堅決裁掉一部分產品。Marketing(市場)不要空談,不要產生一些專為上麵寫報告的高薪階層,要走上前線,支撐勝利,創造利潤。我們既要垂直向上探索新技術、新理論對產品的影響,也要重視產品在場景化中組合應用的競爭力。讓喜馬拉雅山的雪水流下來澆灌南泥灣、牡丹江,讓它流過馬六甲海峽,穿過紅海、直布羅陀海峽,流向加勒比海。”
華為啟動“南泥灣計劃”,目的就是要推動華為產品規避美國供應鏈。逐步去美國化是華為的首要目標。而“南泥灣計劃”的重中之重,是在製造終端產品的過程中,規避應用MG技術,以加速實現供應鏈的去美國化。華為希望在困境中,能夠實現生產自給自足。未來的華為產品中,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國產化組件,來自美方的零器件也將會逐步被取代。
接下來的新品將會成為首批不受美方影響的產品。在筆記本電腦領域,華為會采用國產操作係統加自己的芯片;在智慧屏領域,同樣采用自主研發的鴻蒙操作係統和自研芯片。很快,擁有高度自主化的華為智能終端設備會陸續亮相,自給自足已經基本沒有問題了。
目前,最令任正非頭痛的是芯片製造這個難題,短期內是無法解決的。
華為芯片被“卡脖子”的關鍵在於缺乏光刻機、5nm芯片生產線等一係列的技術產品,鑒於目前國內主要芯片廠商的技術瓶頸,華為正在加速技術攻關,準備自己研製。芯片製造難度很高,過程艱難,時間很長,需要耐心。
2020年,任正非密集造訪上海交通大學、複旦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十多所高校,並與這些高校簽署了合作協議。這說明了,華為已經抓住了重點:人才、科研。華為沒有焦慮,相反,華為已經在腳踏實地、緊鑼密鼓地行動起來。這就是華為,一個發揚南泥灣精神的華為。“種子”已經播下,將在未來結出碩果。
【故事點評】
墾荒南泥灣,是一個悲壯又令人產生革命浪漫情懷,振奮人心、激發鬥誌的故事。麵對美國的極限封殺,華為用“南泥灣”來命名自救計劃,意味深長。南泥灣大生產運動就是全員艱苦奮鬥,打持久戰,實現生產自給。不得不說,任正非在企業管理和發展戰略方麵有大智慧,在華為最艱難的時候,用南泥灣精神鼓勵華為員工。
在危難時刻,華為啟動“南泥灣計劃”的目的,就是要自力更生,打造不包含美國技術的產品,通過自主研發來規避應用美國技術製造終端產品,加速推進筆記本電腦和智慧屏創新升級,徹底解決芯片製造被美國“卡脖子”的問題。
技術去美國化的道路雖然布滿荊棘,但是具有不服輸精神的華為人,一定會戰勝困難,奪取勝利。我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國產的高端光刻機會有的,我們的半導體技術也會追趕到世界領先水平,我們也會有屬於自己的中國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