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老百姓來說,競爭的好處顯而易見。裝電話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了,電話裝機費用一降再降,最終免費。電話在中國普及,不過用了五六年時間。
華為研發的我國首部萬門數字程控交換機C\\u0026C08量產後,逐漸打破了外國公司的技術壟斷與壁壘。我國固定電話的用戶數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1000萬迅猛發展到2005年的上億用戶,整體通信設備麵臨從原有的空分、縱模技術向數字技術的飛速轉換。
由於國內廠商的崛起,競爭日益激烈,國內程控交換機價格急劇下降。在“巨大中華”(巨龍、大唐、中興、華為)的帶領下,中國通信行業異軍突起,一舉奪回了“半壁江山”。
隨著華為萬門機的研發成功,“巨大中華”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技術和品牌,它們突破了國外廠商的重圍,開始“反擊”了。從此,“巨大中華,四柱擎天”的格局形成了,“七國八製”徹底成為曆史。我們仰慕國際巨頭的時代已經過去,終於揚眉吐氣了。
【故事點評】
“七國八製”這則故事,令我們看到當時中國通信設備被外國企業壟斷的被動局麵以及任正非堅持自主研發的長遠眼光。華為從一家小作坊發展成為全球通信行業領導者,其持續競爭實力,是依靠長期堅持自主研發和創新,不斷深化和完善研發管理體製實現的。華為的自主研發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壟斷與壁壘,改寫了全球通信設備市場的競爭格局,成功地實現了從單一產品到多元產品的快速發展,這些實踐和經驗都值得廣大中國企業深入學習和借鑒。
差點賣掉華為
華為於1987年誕生於深圳的一處普通民宅,短短30多年,由一個小作坊成長為全球通信設備行業的領導者和世界500強企業。在華為的成長過程中,發生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2019年5月22日,任正非接受國內媒體采訪時,首次講述了他差點以100億美元將華為賣給摩托羅拉的故事。
早在2000年初的時候,他就曾考慮將華為公司出售給美國摩托羅拉公司。後來,華為還與摩托羅拉達成了收購協議,合同都簽訂了,所有手續都辦完了,出售金額為100億美元。雙方皆大歡喜,雙方代表都購買了花衣服,大家穿著花衣服去海灘上賽跑、打乒乓球比賽,以示慶賀。但沒有想到的是,2003年,由於摩托羅拉公司董事會換屆,原來拍板購買華為事宜的董事長卸任,新上任的董事長比較短視,不看好華為,否決了這項收購,華為才沒有賣成。而2000—2003年這段時間,正是華為早期最為困難的一段時間。
因為當時任正非預判,按照當時發展的狀況,華為的技術會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遲早會和美國對抗,那時美國一定會打壓華為。當時希望把公司賣給摩托羅拉,就是為了給公司戴上一頂美國的“牛仔帽”,實質上公司還是幾萬中國人在幹,也體現了中國人的勝利。資本是美國的,這樣有利於華為在國際市場上的擴展。
當時任正非及華為高層出售華為有兩個打算。第一,有一部分人想去做拖拉機,當時中國拖拉機行業正麵臨崩潰,他們想把洛陽等地所有的拖拉機廠買下來。當時中國的拖拉機1000美元一台,但是質量有問題,總漏油、發動機不耐高溫。他們認為用向IBM學習的IPD(集成產品開發)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拖拉機價格也可提到每台2000美元。他們認為雖不可能顛覆汽車產業,但可以創造世界上最大的拖拉機王國。第二,絕大多數人繼續走通信道路,戴著摩托羅拉的“帽子”,可以打遍全世界。兩種選擇都是光榮的。遺憾的是,這件事情沒有成功。
任正非當年為什麼要把華為賣給摩托羅拉呢?後來,筆者在華為采訪時了解到,2000年還是功能手機時代,摩托羅拉和諾基亞在全球市場並駕齊驅,摩托羅拉在新興的手機市場占據了壟斷性地位,風頭正盛。而當時以生產電信設備起家的華為才剛剛開始做手機。實際上,在達成收購意向之前,華為和摩托羅拉已開始合作,華為是摩托羅拉的OEM(原始委托生產)供應商之一。華為與摩托羅拉公司合作開發和設計了各種技術產品,並將這些技術產品貼上摩托羅拉的商標出售。
【故事點評】
任正非當初將華為以100億美元“賣身”給摩托羅拉,一是想避免與美國發生摩擦,背靠摩托羅拉這棵大樹好乘涼;二是隨著2000年IT泡沫的爆發,華為進入“冬天”,此時賣掉華為,儲備現金流,為公司準備“過冬”的棉襖;三是可以跨界造拖拉機,打造拖拉機王國。在收購交易流產後,曾經的合作夥伴摩托羅拉也開始走向末路,華為反倒快速崛起。慶幸的是,當年因為變故,沒有賣掉華為,數年後多了一個世界500強企業。
請不要神話我
1987年創辦華為以來,任正非很少參加什麼評選、頒獎活動和企業家峰會,也極少接受媒體的采訪,曾經在華為官網上甚至連任正非的個人照片都找不到一張。
2013年11月,任正非出訪法國,首次在法國媒體麵前公開亮相。任正非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
我不是一個聰明人。如果我聰明的話,就不會從事電信行業。如果我去養豬的話,這時可能是中國的養豬大王了。因為豬很聽話,豬的進步很慢,電信的進步速度太快,競爭很慘烈,不努力就要落後,甚至死亡。
網絡媒體在描寫我時,都想把我神話了,說我小學成績好、大學有理想、當兵想做將軍、創辦華為要稱霸世界……
這些都是媒體憑空杜撰的,其實我並不聰明,我讀初二以前很貪玩,成績並不好,父母管不住我。我母親是一個小學校長,每次放學都牽著我的手回家,途中告訴我哪些同學成績好,如何好。那時候我沒有感觸,直到今天我才明白當時母親是在“煉鋼”,恨鐵不成鋼,當初麻木到一點不明白,傻乎乎地度過了人生。
我創業是很艱險的,創業時壓力巨大,生存條件很差,完全不明白市場經濟為何物,剛從軍隊出來,認為賺別人的錢是欺騙行為。經過幾年的發展,開始走入快車道。越快,矛盾越多,各種問題交集,完全力不從心,精神幾近崩潰。
2000年前,我是憂鬱症患者,多次想自殺,每次想自殺時就給孫亞芳董事長打個電話。當時我知道這是一種病態,承受不了這麼大的社會壓力,知道關鍵時刻要求救。
我創業時沒有什麼理想,更沒有“稱霸世界”的雄心,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活下去”,我也許是無能才這麼開放。我當兵時,也不算優秀的軍人,我的家庭出身不是貧下中農,得不到重用。我沒有想過要當將軍這件事,當年做出成績後,我曾夢想過部隊能給我一個中校軍銜,結果大裁軍讓我的夢想破滅了。所以,我重新再做一個夢時,不可能一開始就有偉大的夢想,我們是走過非常崎嶇的道路以後,才開始明確了自己的發展方向。但我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我都很快樂,因為我不能選擇自己的處境。
小時候家裏很貧窮,我也認為自己很快樂,因為當時,我也不知道別人的富裕是什麼樣的,直到40多歲以後,我才知道有那麼好吃的法國菜。
我父母都是教師,雖然他們沒有給我們寬鬆的物質生活條件,但在我們的教育上付出非常大。
麵對記者的提問,任正非還一再表示,“我不是一個低調的人,我不接受媒體采訪,外界總是說我低調、神秘、偉大,其實我知道自己,名實不符。我不是為了抬高自己,而故意隱藏起來,而是因害怕而不敢張揚。在華為公司,真正聰明的、偉大的、值得謳歌的是十幾萬華為員工,以及客戶的寬容與牽引,我隻不過用利益分享的方式,將他們的才智黏合起來。”
在談到當時為什麼選擇做通信行業時,任正非坦言:“那個時候就是錯誤地認為電信是個大產業,容易做,就糊裏糊塗地進入電信行業了。進入電信行業之後才知道電信行業門檻很高,投入很大,風險很高,競爭很激烈,很難做,它的產品太標準了,對小公司來說是很殘酷的。但是後來我們退不出來了,所有的錢都投進去了,因此也不可能改行了,隻好硬著頭皮在電信行業前行。”
他還表示,“其實,近十來年,華為才下定決心要走向世界前列,但不是世界第一,‘第一’是社會上給華為編造的。”
2019年5月20日,任正非接受德國電視一台采訪,采訪中記者提及任正非被外界視為中國的喬布斯。對此,任正非回答:“我不是喬布斯,因為喬布斯對人類貢獻非常大,他創造了移動互聯網,而且他在哲學上追求完美。所以我不能叫中國喬布斯,這不是謙虛,是真心不認為自己偉大。”
任正非還告誡創業者:創業時不熟不做。如果不了解一個行業,第一要有極強的學習能力,去了解這一行業,在相關的公司用心工作積累實踐經驗;如果要進入生產和研發領域,那麼最好從代理其他品牌的產品銷售開始,掌握銷售渠道後再進入生產環節。在創業之初,創業者要在創業領域的研發、生產、管理、銷售等關鍵環節做到一精多通,才能大幅度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故事點評】
很多人認為任正非低調的表現是很少接受媒體采訪,但他自己並不這樣看。“我一貫不是一個低調的人,否則不可能鼓動十幾萬華為人。”任正非說過“請不要神化我”,“我不認為自己偉大”,“我不是民族英雄”,“也沒有稱霸世界的雄心”。任正非不愧是中國企業家的典範,他從不在乎外界對他的評價,也不願被審視,不屑被爭論,更不願意做一些沽名釣譽的表麵文章。在他看來,華為所取得的任何一點成績,都是全體員工共同奮鬥取得的,他隻是公司的一位文化教員。人感知到自己的渺小,行為才開始偉大。樸素的任正非,撐起了華為的一片天,他表現出的不卑不亢、平和謙卑的態度非常值得讚許。
筆者觀察華為已有23年了,如果分析任正非與媒體溝通的軌跡,可以發現他接受媒體采訪幾乎都是在公司遇到重大挑戰的時候,目的就是通過媒體進行呼救和危機公關。作為一個商業帝國的掌舵人,任正非的低調是策略,高調則一定有重要的戰略性目的。在這點上,他並沒有什麼獨特的偏好和陳規,“低調內斂”也許是他極其務實的理性選擇。芭蕾腳
2015年1月4日,華為公司在全球許多機場及媒體投放了一幅平麵廣告,這幅畫麵上沒有什麼影視明星,而是一隻腳穿著芭蕾舞鞋,優雅光鮮,腳尖點地,而另一隻“爛腳”卻赤裸並傷痕累累,左邊寫著“我們的人生\/痛,並快樂著”,看後讓人心酸。
後來,任正非談到“芭蕾腳”廣告時,他感慨道:“成功的背後都是苦難。回顧華為20多年發展曆程,全是一把辛酸淚!”
華為發布的企業形象平麵廣告:痛,並快樂著!2015年1月22日,在達沃斯論壇上,任正非講述了“芭蕾腳”背後的故事。
這隻“爛腳”,其實是美國攝影家亨利·路特威勒(Henry Leutwyler)的攝影作品集“芭蕾舞”中的一張。路特威勒花了4年時間拍攝這組芭蕾舞照片,其中的這一張芭蕾腳照片榮獲大獎。
任正非說,他一看到這幅照片就怦然心動。“芭蕾腳”這幅作品所呈現的,就是芭蕾舞的極致美麗與背後的汗水,這不正是當下華為“痛並快樂著”的真實寫照嗎?!華為光鮮的背後,是十幾萬雙“爛腳”孤獨地行走在世界上!於是,華為買斷了這幅照片的版權和使用權。
任正非還說,20多年來,華為人除了比別人少喝咖啡,多幹點兒活,其實不比別人有什麼長處。就是因為華為起步太晚,成長的時間太短,積累的東西太少,所以華為人得比別人多吃一點苦,所以華為隻有一隻芭蕾腳,一隻很爛的腳。他覺得華為人痛並快樂著,而華為就是憑那麼一隻爛腳,走向世界,走到今天!
據說,這幅“爛腳”廣告在醞釀階段,華為內部還廣泛討論過,持反對意見的人居多,達96%。
當時,在華為心聲社區上各種負麵評論都有,諸如:“懇請公司在大麵積鋪開該廣告之前,先做一個簡單的測試”,“第一眼看上去非常惡心,第二眼看上去更惡心,第三眼看上去就要罵娘”,“這廣告真有味道,希望不要投放在食堂等處”,“廣告構思不錯,但畫麵太虐心”,“這個廣告令人不快,令人產生對華為深深的同情,但不會產生任何景仰和認同”,“整個廣告不知所雲,你苦關客戶什麼事,孤芳自賞?如果你level高,應該很enjoy,不然豈不是自虐,怨婦?”
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說:“這個‘芭蕾腳’廣告就是華為的真實寫照,這兩隻腳代表了華為的偉大與苦難!對內,華為仍然需要強化艱苦奮鬥的思想和決心;對外,華為要向世界傳遞這一奮鬥精神。或許這就是最好的形象廣告。”
華為高級副總裁陳黎芳說:“這張照片是任正非親自挑選的,那隻傷痕累累的腳代表的就是任正非本人。英雄相惜,與時空無關,與相識無關。”
後來,華為人達成共識,堅決在國內外同時投放了這幅“芭蕾腳”廣告。
華為的“芭蕾腳”廣告發布後,《人民日報》於2015年3月19日發表評論:“這其中(芭蕾腳)有華為引以自豪的艱苦奮鬥、以苦為樂的企業文化,也折射了中國品牌在海外篳路藍縷、努力開拓的不懈精神。”
《中國青年報》在評論中指出:“在巨大成功之後,華為更希望自己以及世人記住的不是自己光鮮的一麵,而是一種精神,一種情懷。這光鮮的一切是‘痛並快樂著’的結果,‘芭蕾腳’背後是華為連接世界的夢想。”
尼日利亞電力部部長和夫人一行來訪華為,在深圳機場看到這一廣告,覺得很特別,主動谘詢隨行人員:“華為這個廣告代表什麼意思?華為也搞芭蕾舞?為什麼是兩隻腳?”隨行人員說:“正如部長和夫人所知,華為是全球ICT(信息與通信)領導者,我們今日成功和輝煌的成績,正如廣告上芭蕾舞者的左腳,光鮮亮麗。但部長您知道華為是一個民營企業,而且身處高門檻、競爭激烈的ICT領域,其成功背後的艱辛,正如廣告中的右腳。‘我們的人生\/痛,並快樂著’,這傳遞的是我們華為人奮鬥、堅持不懈的精神……”部長深受感動,主動請纓做宣傳大使,他說:“這個廣告非常有意義!這樣的故事要講給大家聽,一定會得到很多人的認可,進一步了解華為。為什麼不在整個西非做宣傳?我可以負責西非的宣傳!”
康德說:“驅使人前行的唯一原因乃是痛苦,痛苦高於快樂。快樂不是肯定的精神狀態。”為什麼是痛苦驅動人前行呢?尼采給出了精辟的解答:是因為“在強毅而能負載的精神裏麵,存在著尊嚴;在傲立著的尊嚴之中,存在著意誌力;在意誌力中存在著對最重的負擔的內在渴求;在渴求之中,存在著欲望的爆發力” 。
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人們總是崇尚偉大,但當他們真的看到偉大的麵目時,卻卻步了。”羅曼·羅蘭的這句話,在半個多世紀後,在中國的華為,找到了它最契合的注解。
【故事點評】
“芭蕾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一隻“爛腳”上的傷痕代表了華為發展過程中遭遇的種種困難,包括任正非本人曾經麵對的挑戰,以及華為員工為公司做出的犧牲。這隻“爛腳”講述了一個可以傳承的令人怦然心動的中國故事。在取得巨大成功之後,華為更希望自己以及世人記住的不是自己光鮮的一麵,而是一種精神、一種情懷。這光鮮的一切是“痛,並快樂著”的結果,“芭蕾腳”背後是華為連接世界的夢想。
創業其實就是如此,從來就沒有什麼天上掉餡餅的事,所有的光鮮背後其實都飽含著不為人知的辛酸苦辣。作為全球ICT領導者,華為今日的成功,正如這幅平麵廣告上芭蕾舞者被優雅的芭蕾舞鞋包裹住的爛腳,看起來光鮮亮麗,內裏卻傷痕累累。這傳遞的是華為人艱苦奮鬥、追求完美的精神!
有一種風光叫滄桑,照亮偉大前程的是苦難。華為的“芭蕾腳”對所有的企業管理者來說都是一次直達心靈的教育,也是一劑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