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為未來著想
古代有一個賣油翁,他每次出門之前,妻子都要偷偷地從油桶裏舀出一小勺存起來。一小勺油對於一大桶油來說,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可是一年下來,居然存了一大桶。過年時,賣油翁正愁沒錢過年,妻子就把自己存的那桶油拿出來,賣油翁又驚又喜,他們把油挑到集市上賣了,過了個豐盛的年。
故事中賣油翁妻子的行為,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說的理財。今天,理財已成為一個很時尚的詞,電視報紙,街談巷議,總是能夠頻頻遇到。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理財的重要性,卷入到理財浪潮中去。但也有人說,理財是富人們的事情,隻有那些錢足夠花的人才想著怎麼理財。
親愛的女孩,你也許會想,我現在還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本無財,理什麼?
如果這樣想,那你就錯了,要知道,理財更重要的是一種思想,不管是有錢還是沒有錢,都可以進行理財。那個賣油翁的妻子,就是一個具有理財思想的人。俗語說:“滴水彙成河,粒米彙成籮”。假設你從20歲的時候開始,每個月能從你微薄的薪水中擠出100元,一年的時間你就可以存1200元,到你30歲的時候你就擁有了一筆12000元的財富。其實遠不止這些,還有利息,利滾利。如果你隨著薪水的增加,每月的儲蓄額也在增加,那數量會更加可觀。如果你認為每月的100元微不足道而將其用於消費,10年後你仍是一無所有。
事實上,每個月有能力存100元錢的人並不少,可有人參加工作很多年了,而且薪酬還不錯,也沒有辦過什麼大的事情,但是手頭仍很拮據。而有的人平時看起來收入並不怎麼樣,但他在10年內便可以買房子。這就是理財與不理財造成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其實,一個人維持生命所必須的物品是很有限的,除了必需品之外的,就都是奢侈品。如果一頓飯兩塊錢能吃好,花三塊錢,那一塊錢就是奢侈。好多人之所以難以擺脫貧困,就是對奢侈品的欲望沒有節製,收入稍微好一些,就在生活上講究起來,甚至和別人攀比。而生活的享受是沒有窮盡的,來之不易的錢財,如果都用在了生活的改觀上,沒有一點積蓄,那麼一旦出現變故就必須負債,然後是勒緊褲帶還債,還完債長出一口氣,覺得應該輕鬆一下了,又開始改善生活,從而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中,把自己一直鎖定在貧困狀態。那種掙多少錢花多少錢的人,永遠都在為錢而疲於奔命。換句話說,如果你要等有了錢的時候再理財,你就永遠不會有有錢的那一天。
也有女孩說,我之所以沒錢,主要是掙錢太少。其實這是一種很危險的思想,因為消費是個無底洞,錢再多也會花完,那些一夜暴富的人最後變成窮光蛋的多得是。在我們還不寬裕的時候,更應該做一個詳細的開支計劃,哪些是必需品,哪些是奢侈品,除了必需品的用度,剩餘的都拿去銀行存起來,本錢攢下了,還會有利息。少不要緊,積少可以成多。積累的力量是巨大的,等到有一天,你會驚訝地發現,你擁有一筆數目不小的財富。更主要的是,當你看到儲蓄卡上的錢數一點點增加時,你追求財富的信心也會增加,心情也會一天比一天燦爛。
我們都知道,儲蓄是最簡單的理財方法,它讓你財富的增長也是有限的。要想變成大富翁,就要去投資,讓錢去生錢。當你的零錢積存到一定的時候,你可以購買國庫券和房產,雖然回報不是太大,但比儲蓄要高多了,而且不用你起早貪黑,東奔西跑。有把握的話,也可以做生意。
要明白,投資並不僅僅是富人的專利,富翁也是從貧窮起家的。有人說,一個雞蛋就可以使一個人變成富翁,一個雞蛋可以孵化一隻母雞,一隻母雞可以下更多的蛋孵更多的雞,就成為一個養雞專業戶,繼續擴大就可以辦養雞廠,進而成為一個禽業集團。這雖然隻是一個理論,但是卻可以實施,並且完全有可能成功。
曾風靡一時的“窮爸爸富爸爸”的故事,其主要理念就是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窮人沒有投資意識,有了錢就消費,甚至借錢消費,而富人卻把錢用於投資。經濟學家們認為,決定投資的主要因素是成本、收益和預期。也就是說,在進行投資時,需要考慮的是付出的本錢、投資的回報和對投資的信心,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對投資要有信心,要認識到投資是一種具有回報性的活動。那些富翁,就是看到了投資的回報,因而信心十足。至於付出成本的多少,先不必計較,錢少的時候可以進行小型的投資,力所能及,一點一點把雪球往大滾。在滾雪球的過程中,不僅僅是你的財富在增長,你的人力資本也在增長,你賺錢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你賺錢也就越來越容易。還有更主要的,你的社會地位也越來越高,這是你投資過程中收獲的一筆無形的人生財富。
所以,即使我們現在還是豆蔻年華的女孩,未來看上去也無憂,但是切莫寅吃卯糧,一定要及早為未來做打算。
多買需要的,少買想要的
多買需要的,少買想要的。這個道理看似簡單,其實不然。生活中有不少人會陷入盲目花錢的誤區,對於年輕女孩來說就更是如此。女孩的好奇心和時尚心十分突出,看到什麼小東西都覺得很新奇,很可愛,常常買了許多自以為很不錯的東西,等真正要到用時,才發現用處不大。
舉例來說,有的女孩買東西喜歡趕時髦和潮流,圖一時痛快而根本不去考慮所購物品的實用性。就拿衣服來說,她們明明已經有好多衣服,但為了趕時髦、追時尚,一看到流行服飾出現,也不管合不合適,需不需要,先買了再說,結果往往是扔在衣櫃裏再不問津。再如還有些人一看到街上打折、清倉、甩賣,便跟著搶購便宜貨,結果一些買來的物品自己根本不需要。
還有很多女孩喜歡新奇、新鮮的東西,很多廠商也逐漸摸到了消費者的心理特點,給產品增加了很多並不算實用的功能。這些功能本身其實並沒有太大的使用價值,頂多是偶爾能起點作用罷了,而且實際成本也不高。但產品一旦加入這些功能後,身價就開始攀升,並且在宣傳上也有得講。一些推銷人員向那些不太明白其中道理的用戶灌輸錯誤的觀念,直到把消費者忽悠暈了為止,乖乖掏錢買“高檔貨”。
所以說,我們在消費前要先考慮好是否自己真正需要、真正喜歡、真正有用,不要花冤枉錢。比如現在到處流行的幸運抽獎,很多時候隻是美麗的謊言而已,以“抽獎”招攬顧客,而所謂豐厚的獎品根本就是鏡中月。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以平常心看待,要考慮的是商品本身,切不要為了獎品而做無謂的消費。
親愛的女孩,切記,無論商品廣告如何吸引人,消費者都應有真知灼見,看穿營銷包裝的背後,其實是引誘你做一些無謂的消費,有時是“特價再特價”甚至“跳樓大甩賣”,聰明的你可千萬別上當,頭腦一定要保持清醒,隻買需要的東西,而不是迷失在廠商打出的價格戰中。購物時,我們應堅持“三不二要”之原則。“三不”就是要做到:不留戀、不擺闊、不寅吃卯糧。所謂不留戀,就是在出門購物前需先詳列清單,到了購物點就依照清單上的物品直接進行選購,而在選購完畢後就不再逗留,避免無謂的消費。不擺闊就更容易理解了,我們有時的消費是為了滿足當“豪門大小姐”的欲望,常經不起店員的吹捧而隨意掏錢。還有信用卡的泛濫及不當使用,常會使消費者有種不用付費的錯覺,實際上是“現在”享受不花錢,心痛卻在下月賬單出現時。
我們在購物時需要講求實用、環保的原則。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就不會作出奢侈浪費的消費行為。從生活各層麵來說,在飲食上,消費者應以國產的當令蔬果、肉類為主,加工、冷凍食品為輔;盡可能選購有機農產品,以推動有機農業;還要拒絕加入“吃到飽”的行列,以免浪費糧食又折磨自己的腸胃。在穿著上,切忌追求時尚流行,更不因大減價而瘋狂添購不必要的衣物。在日常生活品的選購上,消費者可要睜大眼睛看好,自己選購的商品是否具有環保或節能標誌;裝置省電燈具或節水設備,絕對能讓你在水、電賬單上,深深體會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效果。在交通方麵,近程可選擇步行或騎自行車,長程則以公共運輸工具為主,少開車不但能省下油錢、保養費,更為環境減少汙染、為抗暖化多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