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1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4,\"start_container_index\":1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9},\"quote_content\":\"《資本論》reference_book_ids\":[6999896669814803492,69750879056518215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7,\"start_container_index\":1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2},\"quote_content\":\"《資本論》reference_book_ids\":[6999896669814803492,69750879056518215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4,\"start_container_index\":1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9},\"quote_content\":\"《資本論》reference_book_ids\":[6999896669814803492,69750879056518215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7,\"start_container_index\":1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2},\"quote_content\":\"《資本論》reference_book_ids\":[6999896669814803492,6975087905651821576]}],\"1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9,\"start_container_index\":1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3},\"quote_content\":\"《人間喜劇》reference_book_ids\":[726044103401275703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盯住老師,與他的思路同步
布魯納說:“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靠誰來把學生引到這種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去呢?毫無疑問,就是老師。老師講課時,一般是根據課程的內容來設計講課的程序的。所謂老師講課的思路,就是在講課程序中提出問題、明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邏輯係統。聽課時,注意力有沒有集中,主要表現在課堂上同學的思路有沒有緊跟老師講課的思路走。要緊跟老師的教學思路,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必須認識到老師上課時的主導作用。
上課是我們在老師的組織和引導下的科學認識過程,老師的作用是給我們導航,讓我們開竅。中學教師一生中專攻一門學科,在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人類總結出來的知識,經過教師在備課中加工後,根據我們認識事物的特點,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恰當地組織教學過程,善於將傳授的知識,用確切的事實、淺顯的道理、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使之變得既容易又不流於膚淺,既有營養又易於消化。在課堂內,這些知識轉化為學生個人的知識,並在這個過程中,使我們的各種認識能力得到迅速發展。如果我們想走學習的捷徑,就要跟隨老師的腳步。
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視。例如,對一篇文章,我們看名師講授的光盤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的效果是不同的,其中的原因就在於教師的引導作用。例如,老師講《草原》一課,處處起著引導的作用。第一自然段的導語是:“同學們,誰還記得描寫草原的詩歌或者是歌頌草原的歌曲?”這樣可以激發我們紛紛回答的欲望。老師還要求學生模仿文中的優美語段造句。這樣一堂課下來,肯定要比單純聽錄像帶要好。因為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在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積極思考。
其次,要積極思考,才能跟著老師的思路走。
當講到一個新概念時,要想一想為什麼建立這個概念,它是怎樣由實際問題或已有概念抽象出來的;講到定理,就要想一想這個定理表達了哪些概念之間的聯係;講到定理的證明,就要想一想已知條件是什麼,未知條件是什麼,證明的主要思路是什麼,哪些是關鍵步驟;講到應用和例題,就要想一想應用時有什麼條件限製,有什麼實際意義等等。
這樣,既能緊跟老師的思路,又能充分發揮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是,當遇到有的地方聽不懂的時候,我們必然感到跟不上老師的思路。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學習困難的學生尤其突出。這時,我們可以先冷靜地思考一下,如果一時還不明白,就應當先作個記號,暫時放下,以免影響後麵的聽課。有時,一時沒有聽懂,在繼續聽課的過程中,當老師從另一個角度講解或返回補充時,也許就清楚了。如果聽完一節課,某些地方仍不明白,這時可請教老師和同學,直到明白為止。我們應盡量不要打斷老師的思路,也不要鑽牛角尖,非要弄懂自己的難點,而耽誤老師後麵的授課。
第三,要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注意聽老師強調的地方,這往往是本節課的重點或難點。要注意聽老師所講的開頭與結尾。開頭往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概括上節課的內容或複習本堂課要用的舊知識,引出新課的問題。結尾總是把講課或實驗內容概括總結起來,或再次強調、點明重點和難點。注意聽預習中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這是自己的重點和難點,隻有掌握了文章的重點、難點才能提高學習成績。
第四,要做到積極發問,主動答問,熱情地參加討論。
在學習過程中善於發現問題進行探索,不失為一種好的學習方法。在同一教室裏聽同一位教師的課,教材和課時相同,大家的智力也差不多,有的人漫不經心,被教師“牽”著鼻子走;有的思維活躍,深思揣摩,不斷提出“為什麼”。下課後,前者迷迷糊糊似懂非懂,無所補益;後者釋疑若幹,獲益良多。可見發問探索法對學習來說是多麼重要。俗話說:“好問無須臉紅,無知才應羞恥”。不敢大膽地發問探索,結果會使問題愈來愈多,學習無法深入,愈學愈被動。
既要敢於發問探索,又要善於發問探索,這就需要我們獨立思考,刻苦鑽研。思考了、鑽研了,就會不斷給自己提出問題,督促自己去尋找答案。我們在渴求知識的過程中,經過深思熟慮,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既積累了知識,又培養了愛思、多思、善思和探索的習慣。
所以,親愛的女孩,要想做一個會學習的人,我們要充分利用老師這一資源,盯住老師,與他的思路同步。
圖書館,學習的極佳環境
一分辛苦一分寸,勤能補拙是良訓。很多先天條件不好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績,這說明隻要努力了並方法得當,就能有所收獲。人處在環境之中,隨時受到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影響著周圍的環境。“孟母三遷”說的是孟母擇鄰教子的故事,“擇鄰”就是選擇良好的客觀環境,為孟子的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所以說,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書籍是大多知識傳承的載體。圖書館,為同學們提供了豐富的圖文資料,而且提供了安靜的學習環境,這應該是學習生活裏一個非常好的去處。古今中外,馬克思、列寧等一些偉人,都是與圖書館分不開的,他們都與圖書館結下了不解之緣。
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充分利用英國不列顛博物院圖書館寫成了《資本論》這部巨著。為了寫《資本論》,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院圖書館不間斷地研究了25年,他做過筆記、摘錄的書就達1500種以上,讀過的書更是無法統計了。據《馬克思在倫敦》一書的作者說,馬克思每天都坐在環形閱覽室的07號座位上,座位下的水泥地麵深深印下了他的腳印。馬克思曾經這樣形容過他和圖書館的密切關係:“我已經大約兩個星期沒有寫東西了。因為:當我不在圖書館的時候,……無論有多麼好的願望,也總是不能動筆。”
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大師巴爾紮克在8歲時,父親送他到旺多母寄宿學校讀書。他勤奮好學,被教師破格允許進圖書館隨意借閱書籍。從此,他如魚得水,如饑似渴地苦讀。他兼采博涉文學、科學、神學、曆史等方麵的書籍,獲取了大量的知識,豐富了他的頭腦和心靈。大學畢業後,他白天跑圖書館,晚上整理,終於創作出了輝煌的巨著——《人間喜劇》。
司馬遷能寫出不巧的《史記》,除了考察了大半個中國外,還得益於他任太史令掌管圖書時讀盡了當時官方所藏的圖書。
漢代大哲學家王充,每天都跑到洛陽街上的鋪裏去讀書,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知識。
毛澤東也是學識淵博的學問家,他從圖書館起步“走向世界”。毛澤東向友人敘述時說:“我沒有進過大學,也沒有留過洋,我讀書最多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它替我打好了文化基礎。但在我的學習生活中最有收獲的時期卻是在湖南圖書館自學的半年,我就像牛闖進了人家的菜園,嚐到了菜的味道,就拚命地吃個不停一樣。”
1959年,郭沫若曾為北京圖書館主編的《圖書館學通訊》題詩:“圖書本是心條理,更將條理化圖書。客觀事彙憑登錄,遺產菁英賴儲蓄。歸類別門成秩序,節時省力有乘除。稻田畝產千斤黍,此與農耕並不殊。”表達了對圖書館的篤愛。
我國當今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早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常常在課餘時間上校圖書館大量自學課外參考書,借書記錄卡表明,有的書他借過不止一次。
偉人與圖書館的故事不勝枚舉,看了上述事例,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書籍在人成長過程中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也啟示我們要善用圖書館,把握機會,利用大好時光汲取更多知識,提高自身素養,為事業之路奠定基礎。
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圖書館:一是圖書館有安靜的環境;二是圖書館作為知識的海洋,它擁有豐富的藏書並使人產生求知的欲望;三是圖書館有課堂所學知識的延伸和課堂以外的各種綜合性知識。
中學階段是我們學習知識的黃金時期,同學們正處在青春期的成長階段,記憶力和理解力都進入最佳時期,獲取知識的能力也空前增強。21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當中,要想適應社會的發展,做時代的弄潮兒,就必須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最大限度地占有知識。因此,在進入中學以後,同學們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獨立思考、自主探究、敢於創新的思維品質,利用圖書館豐富的信息資源,加強自己的課外閱讀,豐富自己的視野,多讀書,讀好書,做新世紀的優秀接班人。
知識浩如煙海,知識信息層出不窮,那麼你怎麼檢索、怎麼收集、怎麼利用?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學會利用圖書館,才能在未來激烈競爭的信息社會裏讓自己有足夠的知識儲備。
進入圖書館之後,首先要了解圖書館的一些基本情況。
一是館藏狀況:看看圖書館藏有哪些方麵的優秀圖書,並且要看哪些書是可以借閱的,哪些書是僅供我們查閱。
二是借閱規則:作為讀者要遵守哪些規章製度,如借閱方式、借閱期限、借閱數量等。
三是檢索方式:怎樣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圖書資料呢?可能有些同學注意到了,在圖書的書名頁上有一個標簽,上麵有一組由字母和數字組成的號碼,這組號碼就是索書號。索書號由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的分類號和著者號兩部分構成,它是確定一本圖書所在架位的依據。了解了索書號,就能準確迅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圖書。另外,一些大的圖書館還配備有先進的信息檢索係統,也可以幫助我們查找我們所需要的信息資料。
其次,要有一個明確的合理的閱讀計劃。
很多同學進入圖書館以後,麵臨浩如煙海的圖書感覺無從下手,覺得這本也好,那本也不錯,不知道究竟該看什麼書。要解決這個問題,可在老師的幫助下,結合學習進度、個人興趣、閱讀能力製定一個科學合理的讀書方案,並要長期堅持下去。
第三,要有一個專門的讀書筆記。
我們不僅要多讀書、讀好書,還要做到會讀書,科學地讀書。“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是很多成功人士的經驗。遇到比較好的文章、段落或者句子要及時摘錄下來,以備將來之需。
總之,親愛的女孩,圖書館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的眾多資源,我們要充分利用圖書館,經常到圖書館讀書、學習。
提高自己的記憶力
我們聽說過,許多著名的人物都有著非凡的記憶力。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小時候看爺爺抄古文《東都賦》,爺爺抄完,他就能夠背出全文了。茅以升晚年的時候,還可以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後麵百位精確的數字。著名植物學家吳征鎰在十年動亂中,在缺乏資料和標本的情況下,全憑記憶力完成了近70萬字的兩部著作。拿破侖對於當時法國海岸所設置大炮的種類與位置,都能正確記憶,並且能輕而易舉地指出部下報告中的錯誤。他甚至對各郵政驛站的距離也能清楚地記得,比當時法國的郵政大臣還厲害。拿破侖還可以記住見過的每一個士兵的名字和麵容。他說:“沒有記憶力的腦袋,等於沒有警衛的要塞。”
記憶,是獲取知識的必要和重要手段。對於學生而言,學習的最大障礙莫過於記憶力差。怎樣克服記憶力差的困難,提高識記和學習的效果,是每一個學生都盼望解決的問題。
其實,人腦就像是一個圖書館,一個人學習的、記憶的東西都會保存在這個圖書館內。當他需要用的時候,就可以用。但是,如果圖書館的書庫中根本就沒有那本書,怎麼可能借給你呢?記憶就是過去的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一個人隻有先去記,才可能在腦海中再現。
有人說,人的記憶力是天生的。事實上,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人,尤其是孩子,記憶力的好壞不僅與遺傳因素有關,更重要的是和記憶的條件、記憶的方法有關。有的人記憶力差,隻是因為沒有掌握記憶的規律,缺乏正確的記憶方法。隻要通過自己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記憶力是能夠提高的。
記憶力強的學生,能夠迅速、準確、持久地掌握學習過的知識和技能,也能比較好理解、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因此,親愛的女孩,在求知的時候,掌握一定的記憶規律和記憶方法,培養科學的記憶習慣,發展自己的理解力、記憶力是非常必要的。那麼,提高記憶力,有規律可循嗎?有科學的方法可借鑒嗎?答案是肯定的。
理解記憶法
俗話說,如要記得,先要懂得。在看書或聽課時,要做到理論聯係實際,把科學概念或定理等通過聯想來幫助理解,這樣就容易鞏固、記住新知識。有人曾做過試驗,一篇百字文,理解之後大概用15-20分鍾就可以把它記住了,如若不是這樣,則要花費近1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
重複記憶法
重複是學習之母,是同遺忘作鬥爭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重複不僅有修補、鞏固記憶的作用,還有加深理解的作用。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告訴我們,遺忘是先快後慢、先多後少,因此要及時複習。艾賓浩斯還告訴我們,學習、記憶的程度應達到150%,這樣才會使記憶得到強化,這種“過度學習”的方法,可以使學習過的內容經久不忘。
奇特聯想法
所謂聯想記憶法,就是讓孩子在記憶時,發揮想象,根據材料的特點,形成記憶的組織。如:接近聯想,即把時間、空間、狀態、特點等比較接近的事物聯係在一起進行記憶;對比聯想,就是把具有相反特點的事物聯係在一起記憶。
限時強記法
在規定的時間內去背誦一些數字、人名、單詞等,可以鍛煉博聞強記的能力。比如在3分鍾內,背誦圓周率π小數點後30位數字或一段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