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既要外在美,更要內在美(2 / 3)

事實上,沒有一個人能夠有驕傲的資本,因為任何一個人,即使他在某一方麵的造詣很深,也不能夠說他已經徹底精通,徹底研究全了。“生命有限,知識無窮”,任何一門學問都是無窮無盡的海洋,都是無邊無際的天空,所以,誰也不能夠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而趾高氣揚。如果是那樣的話,則必將很快被同行趕上、被後人超過。

“胡慶餘堂”是紅頂商人胡雪岩畢生的心血。在世紀更迭、戰火紛紛的歲月中,無數金字招牌都未能幸免於難,“胡慶餘堂”卻以胡雪岩提出的謙虛誠信得以維持。

一天,一位老農到“胡慶餘堂”買藥,微露不悅之色,恰好被胡雪岩看到了。胡雪岩便和顏悅色地問老人,是不是藥店有什麼招呼不周的地方。

老人見胡雪岩談吐穿著不凡,知道是個管事的人,就說:“藥店的鹿茸切片放置時間太久,有些返潮,希望貴店不要提前將鹿茸切片,等有人來買時再切更好。”

一旁的掌櫃見老人是一個農夫,買的鹿茸也不多,就惡語相加說:“我們賣的都是上等的馬鹿茸,希望你不要在店堂內胡說八道。”胡雪岩打斷了掌櫃的話說:“老人家,您的建議我們馬上就采納,我保證您以後一定會買到上好的鹿茸,這次的鹿茸我們不收錢,希望您下次還能到‘胡慶餘堂’買藥。”

老農夫被胡雪岩的謙虛大度所感動,逢人就誇“胡慶餘堂”貨真價實,每次進城都會給胡雪岩送些土產,兩人成了忘年之交。

胡雪岩的謙和不僅沒有失掉藥店的聲譽,反而讓他贏得了老農夫對“胡慶餘堂”的信任。胡雪岩常對人說:“我一無所有,有的隻是朋友。”朋友們都非常信任胡雪岩,信任“胡慶餘堂”,百年老店就是在信任中傳承到今天。

要知道,謙虛能讓人得到信任,這種信任會幫助我們獲得成功。

杜拉斯是法國著名作家,同時她也是積極的參政者。1943年,她參與了一個反維護希特勒政權的集會。集會觸痛了當時政府的軟肋,所有參與運動的人,都受到警方的追捕,杜拉斯也準備暫避到小城格勒諾布爾。

在火車包廂裏,除了杜拉斯,還坐著三個人,一對母女和一個男人。男人叫布拉瑟,是法國的一個演員,他一眼就認出了杜拉斯。布拉瑟曾在報紙上抨擊過杜拉斯的新作《無恥之徒》,說小說裏充斥著恐懼和欲望,是對孩子神聖心靈的褻瀆。在包廂裏,布拉瑟仍不依不饒,大聲闡明自己的觀點,並對杜拉斯提出建議,希望她能改進。

杜拉斯並沒有生氣,而是微笑著說:“很高興您能仔細讀完這本小說,我還以為沒有人想看它呢。”她說完,對麵的孩子就笑了起來。杜拉斯說這是她獨立完成的第二部小說,以後會繼續寫下去,希望布拉瑟先生能堅持給出中肯的意見。

杜拉斯的話,讓布拉瑟對她刮目相看,他曾以為杜拉斯隻是個愛出風頭的女人。於是,一改以前對她的偏見,兩人一見如故,在包廂裏親切地交談著。

突然,兩個軍官衝進了包廂,要查看他們的身份證明,布拉瑟起身和軍官寒暄,有個軍官表示很喜歡他的表演,另一個軍官似乎認出了杜拉斯,朝她望去。

“先生,這是我太太,請允許我介紹一下。”布拉瑟摟著杜拉斯朝軍官說,兩個軍官猶豫了一會兒出去了,布拉瑟以法國人特有的浪漫幫杜拉斯度過了困境。

我們在生活中不難發現,有真才實學的人往往虛懷若穀,肯接受批評,而不學無術、一知半解的人,常常自以為是,驕傲自滿。睿智的人,會在別人的批評聲中找到出口;愚蠢的人,則在批評聲中怨天尤人。謙虛謹慎的人,才會贏得尊重,在困境中得到幫助。

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說,我們主張產品零庫存,同樣主張成功零庫存。隻有把成功忘掉,才能麵對新的挑戰。他時時處處向員工灌輸危機意識,要求大家麵對成功要始終保持一種“零庫存”的心態。

成功零庫存,是一種做人的胸懷,也是謙虛的心態。對於有遠大誌向的追求者來說,成功永遠在下一次。

巴西球王貝利說:“當人們問我哪一個進球是最精彩、最漂亮時,我的回答永遠是‘下一個’!”

把過去的成功忘掉,才能迎來新的成功。出了多部小說、在全球華人讀者圈中擁有很高知名度的金庸先生,當被人問起是否想過要拿諾貝爾文學獎時,他非常明智地說:“以前寫小說、辦報紙,覺得自己的學問還應付得來,但現在當大學教授,跟其他教授相比,就覺得自己的學問還不夠。我現在正在研究五代十國的曆史,希望可以寫一些好的曆史書。”

每個人都掌握了一定的學識,有過一些成功的經曆,就好比水杯中已經蓄了很多水。而當你接受新的工作和挑戰時,你能否成功,取決於你是否能倒空你杯中的水,潛下心來從頭學習、從頭做起。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空杯心態。

親愛的女孩,空杯心態也許正是你所缺少的。所以從現在開始,請以謙虛的心態投入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讓謙虛幫助自己獲得成功。

無論外表如何,善良的女孩最美麗

人世間最寶貴的是什麼?法國作家雨果認為是善良。“善良是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優於偉大的人。”中國傳統文化曆來追求一個“善”字:待人處事,強調心存善良、向善之美;與人交往,講究與人為善、樂善好施;對己要求,主張獨善其身、善心常駐。記得一位名人說過,對眾人而言,唯一的權力是法律;對個人而言,唯一的權力是善良。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一場暴風雨過後,成千上萬條魚被卷到一個海灘上,一個小孩子每撿到一條便送進大海裏,他不厭其煩地撿著。

一位恰好路過的老人對他說:“你這樣撿,一天也撿不了幾條。”孩子一邊撿著一邊說道:“起碼我撿到的魚,它們獲得了新的生命。”一時間,老人語塞。

還有一則故事是發生在巴西叢林裏,一位獵人在射殺一隻豹子後,竟看到這隻豹子拖著流出腸子的身軀,爬了半個小時,來到兩隻幼豹麵前,喂了最後一口奶後倒了下來。看到這一幕,這位獵人流著悔恨的眼淚折斷了獵槍。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稱“善良”為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聾人“聽到”。心存善良之人,他們的心滾燙,情火熱,可以驅趕寒冷,橫掃陰霾。善意產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觸,智慧往往能得到開啟,情操會變得高尚,靈魂能變得純潔,胸懷也會更加寬闊。

播種善良,才能收獲希望。一個人可以沒有讓旁人驚羨的姿態,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銀”的日子,但離開了善良,卻足以讓人生擱淺和褪色,因為善良是生命的黃金。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謙讓,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理解,就能讓人們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這是善良的人們向往和追求的,也是我們勤勞善良的中華民族所提倡和弘揚的。

要記住,有一種美麗,是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它需要用心來感受,這種美麗就是善良。我們長大的過程,做過的事情,說過的話,都會存在心裏,點點滴滴積累起來,會令你的周身都透出可親,動人和美麗的光芒。因為,真正的美,是從心靈深處來的,她是善的代名詞。這樣的美,才會持久、熱烈,不管你是18歲,還是80歲,都一樣會充滿迷人的魅力。

其實,有時候,你也會發現,美麗如此容易,一個並不完美的外表,因為有了美麗的靈魂,折射出的美感竟是這樣動人心魄,令人匪夷所思。

善良人的外表並不一定美,她的美在於內心。有句話說得好:“人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而是因為可愛而美麗”。善良,可以使一個相貌平平的人增添幾分美麗。善良,可以給一個女孩增添幾分魅力。女孩,可以不漂亮,但不可以不善良。

記得莎士比亞說過,外在的相貌其實是內心世界的一麵鏡子:善良使人美麗。擁有一顆善良的心,遠勝過任何服飾、珠寶和裝扮。善良所帶來的美麗,不僅發自內心,溢於言表,並且持久高貴。所謂相由心生,說的就是一個人的相貌是可塑的,人的心靈對他的外表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來改變自己的相貌。親愛的讀者,要是你希望自己美麗俊秀,那就把心靈的圖畫畫得最美。

媛媛每見到街上有人乞討,總要給錢。朋友勸她說,這些乞丐看著可憐,其實有不少都是假的,人家就是靠這發財的,家裏的小洋樓都蓋起來了,比你住得還寬敞呢。媛媛點點頭,若有所悟,可是下次碰見乞丐,她還是照樣掏錢。朋友問:“你怎麼還傻呢?”她解釋說:“萬一這個是真乞丐,他家裏沒蓋樓呢?”

心地善良,這是美麗的源泉。親愛的女孩,為了讓自己變得更美麗,你要培養自己的愛心。有愛心的人,才有豁達的心胸,才能真誠地與人相處,善待家人、朋友和他人,才能從心靈深處泛出美麗。有愛心的人,能夠得到生活的回報,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的美好,過好平平實實的每一天。

女孩,別忘了播種愛的種子

對於女孩而言,父母、老師的愛或許就如地球上的空氣和水一樣重要。想想地球上的空氣和水可能會因為人們的破壞而逐漸減少,那麼愛呢?會不會也有一些因素讓它們可能減少甚至消失呢?答案是肯定的。愛如種子一樣,需要人們的辛勤照顧及培養,這樣才能夠在將愛播種下去之後,將愛得以傳播,讓愛延綿不息。

高爾基一生寫過許多優秀的作品。一次,高爾基生病了,到一個孤島上養病。他的兒子來看他,臨走時,在父親住的房子周圍撒下了許多花種。春天來了,鮮花開放了,高爾基的病也好了。他十分興奮,給兒子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你走了,可是你種的鮮花卻開放了。我望著它們心裏想:我的好兒子在島上留下了一樣美好的東西,那就是鮮花。要是你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留給人們的都是美好的東西,那對你來說將是非常美好的回憶,那你的生活該多麼愉快呀。”

高爾基寫給他兒子的這封信就是告訴人們這樣一個真理:播種愛、傳播愛的人才會是最愉快的,是最受歡迎的,這樣的人在將愛傳播給他人時,在將愛傳遞給他人時,也在自己的心底留下了一片陽光。

有一位從貧窮的山區來到大城市讀書的大學生,為了解決學費,他偷偷地利用周末做起文具商品的推銷人。他的性格比較靦腆,不善言辭,一個月下來,幾乎沒有得到什麼報酬。於是,失望、沮喪的情緒使他陷入了非常痛苦的境地。他不知道自己在這種境遇中能否堅持完成學業,因為家庭到底有多少經濟的承受力,他自己心裏很清楚,年邁的父母和正在讀書的弟弟、妹妹,由於他的拖累會更加困苦不堪。他心裏暗暗下定決心,再做一個月的推銷員,如果還不能掙到自己的學費,就退學出去打工,掙錢養活自己。

在那個月的每一個周末,他疲憊不堪地奔走於一幢幢居民樓、學校、辦公樓之間,而帶給他的仍然是深深的失望。有一天晚上,他想最後再敲一家住戶的門,如果還沒有一點收獲的話,他就要放棄努力。

他緊張地、怯怯地摁響了門鈴,出來開門的是一個中年婦女,她慈愛地問他有什麼事,他語無倫次地說明了自己的來意。站在那位婦女身後的是一位初中生模樣的小女孩,她熱情地把他拉進屋,要把他手中提的所有的鉛筆、鋼筆、圓珠筆一並買下,而那位婦女也沒有什麼反對的態度。他有點興奮,有點感激,也有點莫名其妙,買這麼多筆幹什麼?疑問使他意識到,是不是這家人同情他的狼狽模樣才這樣做?

那位婦女和女孩似乎看出了他的猶豫,就和善地說:“進屋坐會兒吧。”他說:“不坐了,這位小妹妹沒有必要買這麼多筆,就買一支吧!”那位中年婦女卻說:“不客氣,進屋坐吧,我有話和你聊聊。”結果,就是那一天,他的生活發生了變化。原來那位婦女在公司的辦公室裏見過他去推銷文具,知道他是一位生活困難的大學生,就建議他不要再推銷文具,而是讓他輔導她的孩子學習,每月可以有幾百塊錢的收入。從此,那個大學生就安心自己的學業,後來成了一個很出色的學者。

一個學生最渴望的是什麼?當然是學習,是這位母親用愛的行為幫助了這個大學生。親愛的女孩,在你的成長道路上去播種愛、傳播愛,其實並不難。如果你看到別人有困難,請主動去幫助他:幫同學解開學習上的疑難;為家境貧困的同學捐出零花錢;輕輕扶起摔倒的小同學……給別人幫助,別人就會感受到春的溫暖,因為你在他心中播種了愛;回到家裏,為爸爸斟一杯茶,幫媽媽掃掃地,替弟弟係上鞋帶等等;出入公共場所,當你推門而入時,別忘了回頭看看身後是否有人,以免碰傷他;當你玩耍時,要考慮到是否還有人在休息;當你學習鬆懈時,是否還記得父母和老師的希望……隻要你處處為別人著想,把愛的春風送給他們,美麗的笑顏就會在他們的臉上綻放,你就會成為讓大家喜歡的女孩,你就可以輕易地擁有幸福和快樂。

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誘惑、有太多的欲望充塞著我們的內心,我們忙忙碌碌,總是急切地想要抓住一絲快樂,但快樂又似乎總與我們擦肩而過。為什麼?因為我們在忙碌的環境中忘記了給予幫助他人的快樂。記住,播種愛,傳播愛,你會更快樂。

親愛的女孩,在春天的季節裏為自己播下愛的種子,讓它成為使你幸福也使周圍人快樂幸福的種子,讓它在你愛心的澆灌下越來越茁壯地成長,這樣,我們才能夠擁有幸福,才能夠讓愛籠罩大地,讓愛充滿心田,讓愛永駐人間,讓我們獲得生命的精彩。

對幫助過你的人心存感激之情

美國著名作家芭芭拉·安吉露絲說:“感恩就是讓我們與自己的心做朋友,直到發現自己是愛與寧靜的源泉。”這就說明,感恩是進入心的大門,它能打開我們與他人之間的距離,讓生活中有更多的愛與關懷。

女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許多人的關懷與愛護,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在幸福與快樂的天堂中成長。但是在麵對這樣的關懷與愛護時,應該時時記住讓感恩之心永遠相隨,隻有這樣,我們才可以不斷地生活在幸福的人間裏。可以說,感恩就像是最新科技的過濾器,具有病毒掃毒和防火牆的功能,能幫助我們不受負麵能量的侵襲,同時又可以創造快樂、開心和愛等正麵情緒。

一個生活貧困的男孩為了積攢學費,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

傍晚時,他感到疲憊萬分,饑餓難挨,可推銷的結果卻很不理想,以至他有些絕望。這時,他敲開一扇門,希望主人能給他一杯水。開門的是一位美麗的年輕女子,她給了他一杯濃濃的熱牛奶,令男孩感激萬分。

許多年後,男孩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有一次,一位患病的婦女,因為病情嚴重,當地的大夫都束手無策,便被轉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醫院。外科大夫驚喜地發現那位婦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饑寒交迫時,熱情地給過他幫助的年輕女子。當年,正是那杯熱奶使他又鼓足了信心。

結果,當那位婦女正在為昂貴的手術費發愁時,卻在她的手術費單上看到一行字:手術費\\u003d一杯牛奶。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們感動的是女人的善舉,除此之外,我們還為男孩的行為感到欣慰。他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之情,他用自己的行動說明了一切。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處世哲學,一種智慧品德。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麵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送人玫瑰,手留餘香。無論是誰,處於何種境況,都需要感恩。讓感恩之心時刻相隨,我們便會更加感激那些有恩於我們卻不言回報的每一個人,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我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悅;我們便會以給予別人更多的幫助和鼓勵為最大的快樂,便能對落難或者絕處求生的人們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報;我們便會對別人、對環境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賞;我們也會逐漸原諒那些曾和自己有過結怨甚至觸及你心靈痛處的那些人。

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是美國人民獨創的節日——感恩節。每逢“感恩節”,美國舉國上下熱鬧非凡,做感恩祈禱,舉行感恩活動,品嚐“感恩火雞”,借此感謝已經擁有的和即將得到的。

雖說“感恩節”是美國的節日,但“感恩”卻不分國度。全身癱瘓的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以一顆感恩之心,創造出了一段生命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