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會選擇自己的人生(3 / 3)

聽了朋友的話,音樂家若有所思,第二年,音樂家辭掉了令許多人羨慕的太空總署的工作,離開了休斯敦,搬到了洛杉磯。在按部就班地為實現理想而打拚後,在第六年,他的唱片開始在亞洲銷售,他一天24小時幾乎全都忙著與一些頂尖的音樂高手一起工作。每當音樂家在最困惑的時候,他都會靜下來問自己:“5年後你最希望看到你自己在做什麼?”

親愛的女孩,不知道你有沒有從這個故事裏領悟到什麼。其實,如何實現一個目標比確定一個目標要重要得多。

古人雲:“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所以,要實現目標的一個要素是堅持。堅持是不顧一切地繼續前進的步伐,堅持是在不能完成任務時不給自己找借口。實現目標的道路是坎坷的,上麵布滿了荊棘,而堅持是掃除這些荊棘的一個重要工具。第二是要有勇氣和信心,有勇氣麵對一切苦難和挫折,在所有的困苦之中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不會被打倒,堅信自己一定會達到目的。

親愛的女孩要明白,要實現目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堅定的信心和意誌,超強的自控力和很高的思想覺悟,這些因素有機地要結合成一個整體,缺一不可,隻要我們做到了這些,那我們離成功就隻差半步之遠了。

選擇好方向,就要懂得放棄

放棄是一個人人需要懂得的人生哲學。我們不能擁有得太多,有時候,明智的做法是懂得放手。當一個行囊如果已經裝得太滿時,就會很沉。而一個生命背負不了太多的行囊,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在人生大道上,我們注定要拋棄很多。果斷的放棄是麵對人生,麵對生活的一種清醒的選擇,隻有學會放棄那些本該放棄的東西,生命才會輕裝上陣,一路高歌。

生活中值得我們追求的東西有很多。如果一味地糾纏在那些毫無意義的事情上,拚命地追求本該放棄的,本該苦苦追求的卻毫不足惜地放棄,那麼到頭來隻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如果說執著是一種精神,那麼放棄則是一種勇氣和境界。得不到的或不該得的,就該果斷放棄。生命匆匆,人生有限,不允許我們四麵出擊分散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在大好的時光中忙忙碌碌,終無所成。與其執迷不悟地固執,不如正視現實,咬咬牙勇敢地放棄那力不從心卻又苦撐硬撐的執著。在清醒地選擇之後,一切都會變得單純而明朗。

張文舉,一個大器晚成的書法家,他就是一個懂得放棄的人。張文舉是位農民,但他從小的理想是當作家。為此,他一如既往地努力著,十年來堅持每天寫作1000字。每寫完一篇,他都改了又改,精心地加工潤色,然後充滿希望地寄往各地的報紙雜誌。遺憾的是,盡管他很用功,可他從來沒有一篇文章得以發表,甚至連一封退稿信都沒有收到過。

29歲那年,他總算收到了一家雜誌的來信,卻是一封退稿信。那是一位他多年來一直堅持投稿的刊物的編輯寄來的。編輯被他的精神所感動,卻又不想讓他難堪,便在信裏寫道:“看得出你是一個很努力的青年,但我不得不遺憾地告訴你,你的知識麵過於狹窄,生活經曆也顯得過於蒼白,尤其是你的文字功底與我們的要求相去甚遠。但我從你多年的來稿中發現,你的鋼筆字寫得越來越好。”

就是這封退稿信,使他擺脫了困惑。這封信讓張文舉如醍醐灌頂,將他從死胡同裏拉了出來。之後,張文舉放棄了文學寫作,進而勤練書法,終於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現在他已是有名的硬筆書法家了。

在談成功經驗的時候,張文舉動情地說,他隻是在遇到障礙時讓理想轉了一個彎,繼而迎來了柳暗花明的新天地,直至走向成功。他曾對學生們感歎:一個人要想成功,理想、勇氣、毅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生路上要懂得放棄,隻有適合的路子才會走出精彩。

記得有一個學者說過一句話:放棄是智者對生活的明智選擇,隻有懂得何時放棄的人,才會事事都如魚得水。人生如演戲,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導演,隻有學會選擇和懂得放棄的人才能創作出精彩的作品,擁有海闊天空的人生境界。

當然,選擇放棄並不意味著消極地放手,而是需要睿智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懷,並且在選擇人生的道路上,在爭取成功的路上有選擇地選擇,有技巧地放棄。

可以說,放棄是我們人生裏最重要的一課。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很完美,因為他人的優勢未必是你擁有的,假如硬要去競爭的話,結局並不會如人意。我們需要做的是放棄跟對手硬拚,需要的是打造自己的完美優勢,又盡量不涉及自己的缺陷。

在亞馬孫的叢林裏,有一種倒飛的鳥——蜂鳥。它們的個頭很小,但家族卻很興旺。然而這個家族在很早時有這樣一個規矩,在飛行的過程中,隻能前進不能後退。如果膽小的鳥在戰鬥中想逃跑,則會被它的同類啄死。

在一次森林大火中,其他的動物都逃到了安全地帶,可是蜂鳥的頭領卻帶著它的家族向火中衝去。在前進的過程中,有幾隻蜂鳥退縮了,蜂王便命令幾隻蜂鳥去啄死那幾隻退縮的蜂鳥,另外的蜂鳥繼續向火中飛去,結果一隻隻地化為灰燼。但接受命令的蜂鳥們並沒有去啄死那些逃跑的蜂鳥,而是和它們一起飛離了那個地方。從那以後,蜂鳥的性情大變,不再像以前那樣不知放棄。試想,如果當初沒有那些退縮的蜂鳥,它們的家族就不會得到延續。

蜂鳥的個頭雖小,但它們懂得“放棄”這兩個字對自己的家族命運與生存代表著什麼,它們違背了家族的規矩,可是換來的卻是使整個家族得以延續下去,得以被人們所熟知,否則,在那場大火中,它們的家族就早已滅亡,從世界的一個角落裏消失了,根本不會有今天的生活。

蜂鳥可以為了生存而不顧家族的規矩,那麼我們能否為了生存而放棄那些無謂的欲望呢?如果你能做到,那麼你的人生將充滿絢爛的色彩,你也將走向理想的巔峰。因為,選擇是人生成功路上的一個航行的方向,隻有懂得量力而行的人才會懂得選擇,才會擁有更加輝煌的人生。

其實,每個人的智能都不會是均衡發展的,人人都有各自的強項和劣勢。也許人生中的有些失敗並不是因為我們努力得不夠,而可能隻是因為我們暫時還沒有找到最適合自己走的最佳途徑。所以,當我們為了理想而努力,卻在錯綜繁雜的人生道路上迷路、碰壁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學會放棄和轉彎,並隨時校正自己的理想,因為有些理想未必就不是歧路,而最適合你發展的路徑,或許才是你真正的目標。

馮亦代自幼深受文學熏陶,偏愛詩賦,上學後特別癡迷“雨巷詩人”戴望舒,期待有一天也能達到這個高度。巧的是,一次馮亦代在香港時竟與戴望舒不期而遇。馮亦代拿出自己的習作向戴望舒請教。數日後,戴望舒對馮亦代說:“你的稿子我都看過了。你寫的詩,大部分是模仿的,沒有新意,不是從古典作品裏來便是從外國來的,也有從我這裏借來的。我說句直率的話,你成不了詩人。不過,你的散文相當不錯,譯文也可以,你應該把海明威的那篇小說譯完。”這話無疑給馮亦代當頭潑了一盆涼水。然而,恰恰是一句“你成不了詩人”的忠言,讓馮亦代走上了散文與翻譯之路,並終成大器。

親愛的女孩要明白,人生之路充滿了變數,所以說,在適當的時候,不要過分執著,要懂得放棄。懂得放棄的人,不會過分計較眼前的得失,他們的心胸寬廣,眼光遠大,把暫時的放棄當成了更進一步的階梯,為發展積蓄能量,為成功奠定基礎;懂得放棄的人,知道該放棄什麼,不該放棄什麼,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堅持自己的信仰,把握人生的方向。

總之,學會放棄,懂得選擇是一種大智慧,是你一生中必須學會的大智慧。雖然有時放棄是痛苦的,可你是為了更好的選擇而放棄的,這樣一想,是不是就釋然了呢?

主宰命運,你的人生由你做主

親愛的女孩,或許你有隨波逐流的隨性,認為人生有無限的可能,自己並不能主宰。其實,每個人的命運,既不在上天手中,也不在別人手中,都是結結實實地握在自己的手裏的。隻有能主宰自己的命運,才能成為人生的勝者。

很多人都相信,一個人的一生在呱呱墜地的時候就已經由上天決定好了,所以是“落地喊三聲,好歹命生成”,跟個人的努力完全無關。因為上天決定了他的命運,就算他不會做事,命運也不會差到哪裏去。如果他的命運不好,即使他夜以繼日地苦幹,也是不會獲得什麼好處的,因為上天早就決定了他一生艱苦,辛勤做事又有什麼用處呢?

那麼,一切真的都是命中注定的嗎?命運,虛中帶實,柔中有剛。它可以左右一個人的一生,而主宰它的確需要一種頑強的決心與持久的意誌。挑戰命運就如同一場沒有硝煙的自我持久戰,需要有頑強的決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做後盾。

在2000多年前,古希臘有位大思想家叫柏拉圖,他有一句名言:“命運是人生中的第一學問。”的確,每個人活著都是想力圖改變自己的命運,讓自己成為命運的主人。因此我們看到了無數試圖拯救自己命運的人,他們每天都在展現不同的戰鬥姿態,同樣,也有無數人屈服了命運,成為命運的奴仆。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覺得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誌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的一聲,撲到母親懷裏大哭起來。

從那以後,媽媽隻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所以,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幹毛巾擦擦,咬緊牙關,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

體育鍛煉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使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帶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的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台。

可以說,人的一生要經曆很多的磨煉、坎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可多數人都是隨著命運的安排,像牛一樣被命運牽著鼻子走,以至於兀兀窮年,碌碌終生。其實,人生需要奮鬥,需要激情,需要不斷前進,不向命運低頭,決不做命運的奴隸。此時的低微,不是永久的,隻要堅強地鬥爭下去,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以收獲成功的喜悅。

在《當身體還剩下四分之一時》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主人公段球雲7歲時被無情的列車壓斷了雙腿及右手臂,當時醫院甚至放棄了對他的搶救,是在其母親的苦苦哀求下才救了他。隻剩下四分之一的身體的他生活完全無法自理,心理上更是無比孤獨。因為身體的獨特,往往會遭到同齡人的嘲笑與欺負。

也許你會認為這是一種生不如死的生活,這是命運在捉弄人,的確。他也這麼想過,但是他從未放棄過對生活的希望。年少時,生活上需要母親的幫助,但漸漸地,他自己找到了獨立生活的方法。沒有腿,就用凳子幫助走路;沒有右手,就用左手穿衣,切菜,敲鍵盤。他甚至學會了開摩托車,而且技術相當了得。

那是一種常人無法想象的生活,更需要無比的勇氣與毅力。為了不讓母親操心,他學會了寫文章,並以此作為自己的經濟來源。他的文章,字裏行間流露著對生活的無限希望與憧憬,從未有過哀歎與抱怨。在生活上,他更是周圍人的開心果。

不向命運低頭,這就是他之所以能頑強地活下來,並且能活得很快樂的重要原因。要知道,命運,從來不會因為你的怯懦、自暴自棄或者仇恨而改變對你的態度,因此,在厄運麵前,應該像那些堅韌的荊條一樣,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然後將自己生命的根係,深植於岩石的縫隙,讓生命的花朵盛開在石頭之上,這同樣會贏得一個充實的人生。

親愛的女孩,請相信,握起雙手,命運就在自己手裏,自己的命運要靠自己來主宰。不要再相信什麼是注定的,因為隻有你才是自己的主宰者,美好的人生要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