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盡量選擇低熱量、低脂肪和低膽固醇的早餐。經過一個晚上的休息,身體處於一種饑餓狀態,攝入的熱量會比較多,因而用高熱量、高脂肪或高膽固醇的東西去刺激這個時間的胃,是沒有好處的。
2. 蔬菜和水果都要吃最新鮮的,而且盡量要保持它們的原味,食用原汁原味的它們,才不會破壞其中的營養結構和營養含量。我們知道,很多食物會因為加工不當,把原來有利的物質變為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反而害了自己。
3. 盡量減少肉攝入量。肉中所含的脂肪、蛋白質等是引起很多疾病的因素,適當的減少攝入量是很有利的,也可通過其他途徑來補回在這裏所失去的營養。
重新審視一下你的菜單和你日常的飲食習慣,需要注意的是把它們同你現在的健康狀況聯係起來,想想各種你喜愛的食物在你的身體需要中到底占有怎樣的位置和起著什麼作用,然後你就可以科學地安排自己的飲食了。
也有調查表示,一天吃兩頓飯最有利於健康。俄羅斯有句諺語:“自己吃早餐,一起享用午餐,把晚餐留給敵人。”實際上這是在告訴人們一日三餐怎麼吃才健康。
一天吃兩餐是建立在人體生理特點基礎上的。人體必須等胃把所有食物消化完,再次產生饑餓感的時候才能進餐。食物通常在胃裏停留6~8小時,這就意味著,兩次進餐時間必須間隔8~10個小時左右。每天吃兩頓飯可以讓胃得到充分的休息,並為進行下一次消化作準備:儲存酶、分泌黏液、修複胃黏膜、恢複消化係統的收縮功能。
當胃在消化食物,特別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時,細胞會產生很多鹽酸、黏液和胃酶。雖然這些都是分解蛋白質等化合物的主要成分,但是它們會對胃壁造成損害。因此,與其他消化器官相比,胃需要休息更長的時間。
人體會自動調整以適應不同的就餐習慣。任何細微的變化都會讓人體產生排斥或不適感。一般來說,一個人需要3個月時間來適應新的就餐習慣。
生理學家認為完美的攝取食物時間應該是這樣的:上午7點到10點吃早餐。第二次就餐時間最好在6個小時以後,即下午1點到3點。
眾說紛紜,然而怎樣使飲食更加科學以有利於健康,這其中大有文章可做。首先必須糾正平時我們早已接納甚至依賴的某些不良的飲食習慣。所謂病從口入,一般是指吃、喝進了不幹淨、含病原體、變質、有毒的食物、水或飲料等而致病,如吃錯東西、食物中毒、酗酒等。有些食物,如花生、大米因置放時間過久及保管不當,導致黴變產生黃曲黴素,人吃了就會患病,甚至有致癌的危險。從廣義上來說,病從口入也同時反映一個人的飲食習慣問題。比如孩子吃飯時注意力不集中,囫圇吞棗,常常讓骨頭刺傷食道;沒有經過緩慢咀嚼吞下去的東西引起腹脹、消化不良,也可導致疾病。
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對健康大有好處,但做起來並不容易,因為習慣成自然,積習久之,積重難返,要下點決心才行。在培養良好飲食習慣的同時,對原來不良的習慣應有所認識,然後改變、改善。唯有這樣,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選擇良好的生活習慣
健康有其規律性,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保持健康的前提之一。
雖說世間沒有一把萬能的健康鑰匙,也沒有一張放之四海皆準的長壽秘方,但我們應該熱愛生命,積極生活,並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走出自己的健康之路。
從健康角度講,健康的良好狀態是指人的身體上、精神上、情感上、信仰上、社會環境和生活規律上的狀況良好,包含了人類所有生存因素上的健康,也指生命質量和生活習慣的狀況良好。
健康,一般年輕力壯的人並不太注意。隻有得了一場嚴重疾病或人到中年,才會意識到健康重要。但往往健康已受到損害或潛在的威脅。雖“亡羊補牢,猶未遲也”,總不如未雨綢繆早預防的好。
“健康是人生第一財富”是愛默生的感悟。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健康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目的,也是學問的一個重要目的。學生是學習人生之道的人,學習厚生則可,學習傷生是斷斷乎不可的。”“我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出發點。”
現代學者梁實秋先生認為:“健康的身體是做人做事的真正的本錢。”這些觀點是深刻的,也是很現實的。縱然你有經天緯地的超世之才或氣吞山河的宏圖大誌,如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切都將枉然。我們強調為國家、為民族創業績、作貢獻,並不是提倡人們不要健康,甚至去做無謂的犧牲。一個人一旦為國家、為民族作出了貢獻,他的生命就不再完全屬於個人,而是同國家、同民族休戚相關的。英年早逝的著名作家路遙的幾位朋友在痛惜之餘,說了這樣一段話:即使是一項偉大而緊迫的事業,在完成它的時候也要量力而行,不可太急太緊,在太甚太重的繁忙中馬虎了自己。因為過分負荷的勞傷,過量超常規的消耗,會導致丟失自己,也斷了千百萬人的期盼。
健康養生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僅在這方麵多有論述,而且身體力行,在當時物質醫療條件都十分落後的條件下,他能活到73歲,可算得上是“古來稀”了。他的養生之道主要是動靜結合,生活有節。具體表現為:保持精神樂觀;重視體育鍛煉;講究飲食衛生;堅持生活有節。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代文明使人們的物質生活大為改善,這也許是古人們不曾估計到的。但是,物質生活的優裕,醫療條件逐步好轉,並不等於健康。人類正經受著新的環境問題引發的各種疾病和死亡的考驗。我們必須足夠重視自身的健康問題,然而,生活廣闊無邊,人生多姿多彩,健康受多種因素所製約。世間沒有一把萬能的健康鑰匙,也沒有一張放之四海皆準的長壽秘方。人生要求我們:熱愛生命,積極生活,勇敢地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探索自己的健康之路。
生活習慣是影響人們健康的重要因素。世界衛生組織曾公布一份研究報告表明,工業化國家將有75%的人死於與生活方式有關的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病、呼吸係統疾病等。在發展中國家,導致死亡的原因不僅僅是傳染病和遺傳病,而且還有與生活不良習慣有關的疾病,如吸煙、過於肥胖、缺乏鍛煉、精神緊張和吃不衛生的食品。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疾病已經成為影響世界人民健康的第一大問題。
科學研究發現,有10種生活習性或習慣最有害於健康:
1. 嗜煙如命;
2. 心胸極度狹窄、嫉妒成性、動不動大發脾氣、極具報複心;
3. 經常酗酒;
4. 個人生活規律無常,根本不講養生之道;
5. 生一點小病,就吃藥,一年裏打針吃藥不計其數;
6. 有了毛病硬撐,不診治,聽之任之;
7. 性生活無節製,縱欲過度;
8. 整天心神憂鬱不振,悶悶不樂或悲喜過度,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
9. 沒有一個朋友;
10. 從不參加任何體育活動。
可見,養成一個好的生活習慣是健康的前提條件之一。這也說明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雖然人的健康是由先天遺傳因素與後天生活方式共同決定的,但某種長期的行為方式,會使遺傳因素變質。這需要人用堅強的意誌和毅力,去改正陋習,培養符合科學規律和自身情況的生活習慣。敢於並善於同命運抗爭,古人雲:“我命在我不在天”就是這個道理。恩格斯曾說過:“生命也是存在於物質過程中的不斷的自行產生並自行解決的矛盾,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於是死亡就到來了。”所以,要想有一個健康的體魄,隻有自愛自立,調動自身內部的積極性,這是別人無法替代的。
健康有其規律性。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其內在不可抗拒的規律。如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緣於二者適度的距離,適度的引力,適度的質能轉換比例。再如,樹木花草的各種對稱、動物身體的左右對稱,無論直立著的挺拔粗壯,還是運動中的敏捷矯健,都處於力的平衡和協調中。細細分析,原來這簡單的,或複雜的生命都共同遵循著在短和長的不斷變化中,保持對稱與平衡的規則。
長期以來,人們對於這些自然法則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守著,因而,保證了社會的發展、種族的延續。當然,如果人們都自覺運用這些規律指導生活,那麼,人類整體的健康水平會有一個大的提高。遵循養生之道,從小就得在各方麵注意,因為這是打基礎的時期,切忌過分勞思或受硬傷。人的衰老總是從頭、腳兩端開始。根據這個道理,每天臨睡前用熱水泡腳,再搓腳心,以加速血液循環、陽氣上升。
健康概念就是你要對自己的生活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在嶄新的健康知識基礎上建立起自我保健、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你就能夠遠離疾病,健康、長壽、幸福。
保持適當適時的運動
運動能使人保持旺盛的活力,生命在於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因為運動有益健康。尤其是在大都市,生活節奏緊張,競爭激烈,人們整天忙碌於工作、學習、人際交往、家庭事務之中,並且交通工具發達,高樓林立,出門有汽車、地鐵、輕軌,上樓有電梯,以交通工具代替走路,以電梯代替上樓的現象已很普遍,很多人就忽略了運動對保持和促進健康的重要性。
於是,由於缺少運動所導致的非健康因素、亞健康狀態、各種疾病日益顯現出來。為此,提醒大家運動對健康是非常必要的。千萬不要忘記進行科學適宜的運動,它可以使我們生活得健康、美麗、幸福、長壽,並且遠離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全球因缺乏運動而導致的死亡人數每年超過二百萬,長期不運動,會使身體的免疫能力下降,某些疾病和病毒不能得到有效免疫而誘發猝死。此外,如果小孩不進行足夠多的體育鍛煉的話,他們的大腦發育也不會很好,這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智力水平。
有醫學研究表明,運動鍛煉,特別是有氧運動,可以提高心血管血液的輸出量,增強心肌的收縮力,改善全身的血液供給。全身的血管也在運動中得到有節奏地收縮和擴張,彈性增強,減少動脈硬化;雖然在運動中心髒為了使身體得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心跳加快,以便在單位時間內搏出更多的血,但是當運動停止以後,心跳反而比正常慢,而這種慢心率對健康長壽大有益處。再則運動需要消耗能量,促進脂肪的燃燒和利用,因而可避免肥胖和高脂血症,也就減少了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
除此之外,經常適當的運動還有以下益處:
1.體育鍛煉有利於人體骨骼、肌肉的生長,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環係統、呼吸係統、消化係統的機能狀況,有利於人體的生長發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強有機體的適應能力。
2.體育鍛煉是增強體質的最積極、有效的手段之一。可延緩人體衰老,大大減少患上心髒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概率。
3.體育鍛煉能改善神經係統的調節功能,提高神經係統對人體活動時錯綜複雜變化的判斷能力,並及時作出協調、準確、迅速的反應;使人體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保持機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4.體育鍛煉具有調節人體緊張情緒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狀態,恢複體力和精力,使疲勞的身體得到積極的休息,消除疲勞、舒展身心、有助於睡眠,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學習、工作中。
5.體育鍛煉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態,充分發揮個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自信心和價值觀,使個性在融洽的氛圍中獲得健康、和諧的發展。
運動健身其實也不需要太大的運動量就能達到十分明顯的效果,如果我們每天堅持10分鍾的散步,則身體狀況將大大改善。如果每天堅持一小時的步行,那麼每周可通過體力活動消耗掉2000卡路裏的熱量,這對人體的健康及壽命是大有裨益的。運動健身貴在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達不到目的的。此外,有氧運動(指和緩的非劇烈的運動)對健身的效果更好,當然也可將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兩者結合起來,不過應根據個人體質選擇適當的運動項目和運動量。
有調查顯示,過量運動非但沒有益處,還會有害人體健康。據說,美國著名排球運動員海曼,中國籃球運動員韓明山,排球運動員朱剛等等,都因超強的運動突然死於運動場上,原因都是心髒猝死。
據運動醫學專家研究表明,激烈的、長時間的運動,如跑馬拉鬆時,身體會分泌一種類似鴉片、有麻醉作用的物質,稱為因多芬。它可使人在運動中感覺不到痛苦,尤其會失去心髒病發作的前兆症狀———胸部劇痛。故常有長跑者昏倒或心髒病發作的情況發生。另外,免疫係統的淋巴細胞也會在因多芬產生過多時,失去抵製外來病毒的作用,引起免疫功能失調,易引發感冒或癌症等病。此外,激烈過分的運動會產生許多對身體組織和細胞破壞性很大的氧自由基,也是引起細胞衰老和致畸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有,劇烈運動會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使運動中心髒病發作的危險性大大增加。美國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報道,如果一個平時少運動的人,突然進行過分的運動,如快速跑步趕火車、汽車、飛機,搬重物上高樓等,這種突然間的過強運動會使心髒病發作的危險性增大6~100倍。
所以我們運動時要量力而行,隻有適當適時的運動才會起到維係人體健康的作用。
學會休息,拒絕疲倦
在你感到疲勞之前先休息,這也是保持健康的一個秘訣。
要想維護自身的健康,防止疲勞和憂慮的侵襲,我們應該做到:常常休息,在你感到疲倦以前就休息。
約翰·洛克菲勒創了兩項驚人的紀錄:他賺到了當時全世界為數最多的財富,也活到98歲。他如何做到這兩點的呢?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他家裏的人都很長壽;另外一個原因是,他養成了休息的習慣,他每天在辦公室裏睡半小時午覺。他會躺在辦公室的大沙發上——在睡午覺的時候,哪怕是美國總統打來的電話,他都不接。
在一本名叫《為什麼要疲倦》的好書裏,丹尼爾·柯西林說:“休息並不是絕對什麼事都不做,休息就是修補。”在短短的一點休息時間裏,就能有很強的修補能力,即使隻打五分鍾的瞌睡,也有助於防止疲勞。棒球名將康黎·馬克說,每次出賽之前如果不睡一個午覺,到第5局就會覺得精疲力竭了。可是如果他睡午覺的話,哪怕隻睡5分鍾,也能夠賽完全場,一點也不感到疲勞。